APP下载

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认同危机表征与重建

2015-04-28郑海霞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全球化

郑海霞

[摘要]全球化语境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西方文化强势输出,妨碍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双向的跨文化交流,使世界文化交流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从而强烈冲击了他国文化,严重影响了他国国民的文化认同。这样的历史语境造成了中国话语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衰微,干扰了现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认知和体认,造成了中国人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危机,致使相当一部分中国民众信仰缺失、道德失范,价值和行为取向西化,经典文本阅读被消解。要重建中华文化认同,就应当着力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倡导多元文化并存,使中华文化大放异彩,正确认识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关系,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促进中华文化的新觉醒和再发现。

[关键词]文化认同;全球化;文化自觉;多元文化观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2.004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及互联网的普及,世界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碰撞和交流更为频繁。从理论上讲,这理应形成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协同发展的繁荣景观。但事实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西方文化强势输出,妨碍了各民族之间双向的跨文化交流,使世界文化交流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强烈冲击着他国文化,严重影响了他国国民的文化认同。在这一不对等的文化交流背景下,西方文化或美国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这不仅改变着中国国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还影响着中国国民对本民族思想文化的认知,削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妨碍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复兴。目前,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其概念、意义和现实路径,对中华文化认同微观层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本文拟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上归纳和总结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中国国民文化认同危机的具体表征,探寻其表象背后的根源与中国国民文化认同重建之路,以期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抵制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强烈冲击和强势渗透,保持本民族文化的活力并实现中华文化的反向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和感召力。

一、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作用

关于文化认同的作用,美国学者亨廷顿[1]认为,“美国应该发扬盎格鲁新教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是美国的根本‘特性,否则美国就有分化和衰落的危险”。其意思是盎格鲁新教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是美国文化的根本或内核,如果美国人失去了这种文化认同,国家就会陷入危险境地。可见,文化认同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来说何等重要。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岁月的淘洗而积淀形成的儒、道、释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最深层的文化基石,对其思想精华的认可,对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民族风俗的认同,对汉语语言文字的认同,以及对“龙”和“长城”等民族标志的认同,汇集到一起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即“我们都是中华儿女”。因此,概括来说,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属文化的皈依感和从内心油然而生的承认,是建构自我文化属性的基石。民族文化认同体现着一个民族共同体的人们经历岁月的变迁和世事的变化,仍然留存的对本民族最深层的、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凝聚本民族的精神力量,是本民族能够抵御外来文化冲击而使其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是本民族个体在孤立无援时的精神支撑。对于民族乃至国家而言,“文化认同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因为民族文化及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和国民凝聚力之所在”[2]。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它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而当下的世界政治文化格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和物质上的绝对优势,使其文化大肆扩张,严重影响到现当代中国人对本民族优良文化的认同,造成了中国人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危机。所以,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当今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中华文化认同危机的表征

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璀璨而深邃的中华文化,儒家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家的道法自然、崇俭抑奢,以及佛教的慈悲为怀、忍辱负重,在既相互诘难又相互补充的互动发展中深深地熔铸于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形成了凝聚中华儿女的核心价值观,激励着一代代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前仆后继。而在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的今天,西方先进的传播技术使西方现当代思潮迅速扩展,其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迅速风靡全球,受到了众多非西方国家的追捧。这样的历史语境造成了中国话语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衰微,严重影响了现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中国文化认同危机,其表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信仰缺失和道德失范

中国向现代化迈进伊始,儒学“文化大厦”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便开始松动,中华传统文化遭到激烈的批判,人们单一的信仰、趋同的思维和观念被打破。其后西方现代思想在中国大地上迅速蔓延,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如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推进,无形的市场竞争在让人们踊跃竞争与拼搏的同时,也平添几分冒进和浮躁;多元的文化在让人视野不断拓宽、知识日益丰富的同时,又使人面临诸多的困惑和茫然;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在让人们感受人生多样性的同时,又让生活的本质受到异化的挑战。于是,有人迷惑、有人彷徨、有人苦闷甚至有人歇斯底里,不同的社会心态让本来复杂的社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让本来坚定的信仰开始丧失,让本来坚守的道德开始失范。现在在公共场所谈论道德的人,恐怕会被视为另类而遭遇冷落。受全球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对西方文化片面的追随,使得国人原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否定,其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逐渐丧失,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因而对社会成员缺乏有效约束,这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处在一种规范真空状态。这样一来,相当一部分原本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也逐渐放松自我约束,不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和是非善恶标准。这种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部分阶层职业道德沦丧、公共道德缺失和家庭传统美德遇冷。

2.价值和行为取向西化

中国自启蒙运动以来,大量的知识分子致力于译介西方文学、艺术和文化。这对于解放思想、挣脱封建樊篱的禁锢大有裨益,但也造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失衡。如今西方社会在经济、科技和物质上占绝对优势,其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为中国人所向往和追求,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的认知结构。当下流行的大众文化如欧美电影、电视剧在当代多样化传播媒介的作用下席卷全球,受到中国受众特别是青年大众的热捧,商业主义、消费主义、时尚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们身上体现得较为显著。相比之下,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基本精神缺乏全面、足够的了解,由于对历史的认识是零碎的或断章取义的,他们的时空概念是断裂的,因而其历史意识薄弱、反思能力和社会问题思考能力日益衰微。这主要体现在对流行文化的追捧,对消费时尚的追求,对偶像的崇拜,对网络语言的大量模仿和实践,以及对诸多西方节日的逐渐认可与崇尚。

3.经典文本阅读被消解

一个民族之文化认同的维系主要依赖于世代孜孜不倦的文化传承,而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靠阅读的积累,特别是一些经典文本的阅读积累。但现在的年轻一代在网络小说、手机阅读快餐、电影和电视的冲击下正逐渐地远离传统文化经典,对消遣化、平面化、图像化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偏爱影响着他们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的体认。一些年轻人,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在校生或毕业生,许多人几乎没有认真阅读过古代和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对这些作品的了解仅限于对影视剧的观看,但一些网络写手的作品在当代青年中异常火爆,从网上火到网下,从网络文学到纸质出版再到影视剧的改编,成为了当代社会消费的主流。正如世界著名美学家艾尔雅维茨所说的:“在后现代主义中,传统文学迅速游移至后台,而中心舞台则被视觉文学的靓丽光辉所普照。”[3]总之,全球化时代的新媒介不仅改变了文学和文化的存在形态,还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消费习惯,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兴趣,消解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三、中华文化认同的重建

全球化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纵深拓展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和文化边界,动摇了文化与民族国家同体相连的根基,减弱了文化认同的民族属性,造成了世界范围内民族文化认同的新问题和新局面。在西方经济、文化的强势冲击下,中国倡导发展本民族文化、重塑本民族文化认同,以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觉

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以“文化自觉”解决在文化全球化冲击下非西方国家民族文化的衰微问题。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另外,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历经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4]。可见,文化自觉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的思想基础,因为只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有深刻的认识、正确的把握和恰当的诠释,才能理性地对待世界文化的新格局。所以,在全球化语境下,在西方文化占据优势的背景下,中国人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培养文化自觉能力,确立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挖掘其蕴涵的深厚资源,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时代转换,赋予其新的文化价值,激活其现代生命力。儒家文化思想体系所包含的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以礼为纲的社会制度和忠信笃行的行为准则,不仅为当代中国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资源、理论支撑和精神引导,还可为自工业化以来人类所面对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人的异化、社会秩序的混乱、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疗法,形成对西方物质文化有益的补充。总之,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人需要了解自己传承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并通过多种渠道学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和核心的儒家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在此基础上挖掘儒家文化中具有理论价值和现代意义的文化资源,并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现代转换。这不仅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儒家文化自身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才能实现儒家文化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才能保持中华文化的自主地位,才能巩固中国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其价值的体认,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贡献独特的精神资源。

2.倡导多元文化并存,使中华文化大放异彩

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繁荣景象的同时也挟携着帝国霸权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容易导致世界走向全盘西化的“同一”或“一体化”,造成其他国家和地区民族身份危机和文化认同障碍,所以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要正确认识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特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倡导多元文化并存。这不仅是对全球一体化做出的回应,也是文化自身发展和繁荣的必要条件和必由之路。这种文化观是对文化相对论和文化普遍论思想之扬弃,它既承认世界文化纷繁多样,也承认各个国家内部亚文化的异彩纷呈,由此构成了世界文化景观的多元图景——不同文化的形成是其独特的地理、历史和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故不同的文化拥有其与众不同的机理,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因此,我们要认识到,不同文化间可以互通有无,可借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要了解、尊重和重视异族文化,尤其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少数族裔文化,允许不同文化的个性特色发展,使它们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既有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又有话语生产和传播的民族特色。只有这样,当今世界才能形成一种新的包容并蓄的多元文化格局。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要有自己的多元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精髓的中国主流文化,应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引领,同时吸纳一切优秀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异质文化,升华和创新中华文化,从而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样,我们不仅能克服固执、狭隘的民族主义,也能警惕和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和批评性地看待文化相对主义,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大放异彩,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中华文化认同感。

3.正确认识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关系,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促进中华文化的新觉醒和再发现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效应之一是文化全球化,而文化全球化在当今不对等的中西交流中会纵容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冲击着非西方国家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它们面临被同化的危险。这是绝大多数人士面对文化全球化所表现出的忧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文化全球化积极的一面:它让当代人们面临不同文化的激烈碰撞,使非西方文化遭遇到西方文化的挑战和侵袭,但在与他者的碰撞、对比中,从属于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反观自己的文化体系,认清其价值所在并加以反思,成为促进本民族文化意识觉醒的催化剂。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全球化能引发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感,唤醒各民族内心深处的民族意识。在顺应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与其他文化碰撞和交流中,中华文化会出现短暂的危机,但它不会被遮蔽或消弥,因为短暂的危机能引起中国国民对自身民族文化之根的重新关注和重视,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全球化时代应是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是一个有异质性文化构成的全球文化体系。特殊性的民族文化与普遍性的全球文化并存共生是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特点”[5]。这种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中华文化的新觉醒、再发现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塑,都是在看似世界文化被同质化的表象下各族文化为保持并彰显其特色所作出的努力。

四、结语

邪片战争以来,为了寻求富国强兵之道,中国不得不学习、借鉴和引入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但“文化几乎总是追随着权力”[6]。“五四”以来,由于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张扬,造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失衡。伴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和媒体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之势侵入中国,受到了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这样的历史语境造成了中国话语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衰微,严重影响了现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认知,造成了中国人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危机。在全球化语境下展开对有关中国文化认同重建之路的探讨,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是当下文化反思和研究的重要方面,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根据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儒家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对此进行深入和广泛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43.

[2][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83.

[3][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胡菊兰,张云鹏,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5.

[4]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6.

[5]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5.

[6][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83.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全球化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