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到深处是执着

2015-04-28杨士军刘伟等

地理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陈先生环境教育

杨士军 刘伟等

今年87岁的陈国新先生已是鹤发苍苍,但他神采奕奕,声若宏钟。回望复旦附中的课堂上,他总是情绪激昂、面红耳赤地说、教……他那闪烁着坚毅和睿智的目光,专注于地理教学和地理实践活动的劲头,还真有点“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之味,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一、“三课融合”教学思想,诙谐幽默教学风格

可以说,陈先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历久弥新,至今仍可作为地理教师学习的榜样。他主张“教无定法,教学多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课内与课外、小课堂与大课堂、校内与校外、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教学形式多元化,乐教乐学的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密切结合的“地理三大板块融合”的教学新思想。

陈先生一直认为:选修课、必修课和课外活动是相辅相成、互融共进的。他开设选修课和地理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能进行学习,并可随时考察自己的知识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发展个性、形成特色。他主张参加这些活动须以自愿原则,同时又要使每位学生有得到培养的机会,所以,活动的组织就要体现多种形式和多层次适应个性的需求。例如,陈先生在80年代尝试开设的选修课有海洋开发的今天与明天、天文、环境科学和GIS等,以此保证当时学生的选择所需;而他与同仁在那时开设的天文、地质、气象、海洋、环保等社团类小组则可满足部分对此类领域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参与;对于个别对地理科学有强烈爱好的孩子,他还会与学生讨论,形成符合学生独立研究的某个小课题。这三个层次又可分为提高型和个性型,可刺激并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自学的学习动机和求知的强烈欲望。总之,除基础课学习,在地理素养培养上,陈先生的立体化实践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记得刚进学校时,我们常去听陈老师的课,他上课风趣幽默,课堂形式更是丰富多样。难怪学生说“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幽默需要即兴的灵感与发挥,而激活了的课堂,更是处处闪现幽默与创新的火花。如在课堂中引用上海知青杏宝刚在新疆阿拉山口气象站工作写的一首诗“狂风梳头雪洗脸,笑饮冰水心里甜,自力更生样样有,万古荒滩变乐园”。阿拉山口是我国著名“风口”,俗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语言之风趣、手势之形象、板图技能之精艺都使陈先生的课堂满是魅力。对此,陈先生将它归纳为“三练”,即:练“嘴”上工夫——重视演讲技巧和幽默艺术的锻炼;练“手”上工夫——写教学札记、教学反思或教学论文等,笔耕不辍;练“眼”上工夫——坚持学习先进文化,提高鉴赏水平,形成含英咀华的悟性与见识。陈先生在教学大纲以外,以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活动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他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新知。例如,1980年上海出现了凉夏,气象小组仔细观察各种物候现象,发现蝉比往年早结束鸣叫,校内的几株桂花在8月中旬就开花了,比往年早了一个月,以此说明夏季凉得早。天文小组于1994年7月17~24日期间,用望远镜观测了彗木碰撞的壮观景象后,开展研究讨论,大家就联想月球上的环形山,地球上的陨石坑,恐龙灭绝等一系列现象,也有学生提出“有朝一日,地球也可能被撞,并带来巨大灾难,因此,人类应防患于未然”。在陈先生指导下,1986年复旦附中选派了3名天文兴趣小组的学生去海南三亚和广西北海观测哈雷彗星,拍摄了大量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地理研究资料。后来,这几位学生分别考入全国重点大学攻读天文物理专业。一次,美国航空宇航局在中国中学中征集《零星搭机》计划,当时学校天文小组的一名学生,撰写了“太空辐射对药物的影响”一文,被主办方作为“后备方案”获选,实践证明他的论述是正确的,该生被邀请参观休斯敦航天中心,之后又被保送复旦大学物理系。陈先生也因此获得过诸如“航天科普优秀辅导员”等荣誉。

二、激活地理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陈先生认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能提高感知觉的感受性;兴趣可训练形象记忆的能力;兴趣可激发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基于此,他在备课中总是积极考虑如何创造激活学生兴趣的情境,培养并发展学生“潜伏的内动力”。教学注重举一反三,使学生在学习中触类旁通,形成合力,进而扩大视野,开拓知识面,进一步在产生兴趣的同时,巩固并提升兴趣,从而形成志趣。

例如,陈先生提问:“黄河下游为何会形成‘地上河、‘悬河呢?”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活跃,营造了一种高潮思维的情绪。讲到我国季风气候特点时,就让学生联想“南涝北旱”、“北涝南旱”等现象的年际变化特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理解、深度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90年代前后,陈先生在必修课教学中,敢于学习并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期延伸人脑的逻辑思维功能,实现动静相兼、视听结合、协调统一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进行学习。地理教育信息化的引入,使得在教学中可利用三维地理图像模拟教学,将抽象、微观、不可见和难以解释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提供的大量感性材料,使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更易理解并能持续引起学习兴趣。

在陈先生看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只是第一步,并非目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兴趣强化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他不断学习,指出“既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积极调动非智力因素”。他发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智商因素和情商因素是地理教学中两个协同的系统工程。认知系统又称智商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地理教学中,此系列工程主要承担对各种地理知识加工、处理工作。例如,获得地理新知识、新信息等。因此,这一系列工程相当于执行者和操作者。维持系统又称情商系统:由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维持系统工程组成。他们可在学生个体身上形成和表现为思想和学习态度。地理教育中,这一系列不直接介入学习,而是以动机作用为核心,调节地理教学的认知和实践活动的进行。

在培育地理创新人才的教学过程中,他坚持“探索性、动态化、个性化、综合性、判断与推理的原则”。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坚持探索性原则(常运用布鲁纳的发现法导出疑问,使学生勇于探索未知)、动态化原则(主动式、举一反三地寻求知识使其在不停顿地思考与探索中猎取知识,激发求知欲)、个性化原则(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综合性原则(使学生朝“通才”方向发展)、判断与推理原则(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事实上,这些原则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为此,他撰文“论师德的五大素质”,提出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有爱心耐心、敬业乐业、教书育人、博学多艺、师表楷模等具体要求。endprint

三、学养深厚著书立说,甘为人师奉献不已

陈先生深入钻研古今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博采众长。改革开放后,他更是不惜花费,购买并研读港台、日美苏等地的地理教科书,还订阅了不少报刊资料,以便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资源助力教学实践。为了教好课,他按照单元章节编制并整理“最新地理科技”剪报几十本,写下了“地理资料文摘卡”一万多张,供教研组教学参考。为了教好课,他潜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通晓并掌握现代各种教学方法及其特点。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总结、提炼升华,他坚持辛勤笔耕、著书立说,遂成长为公认的地理教育教学名师。

陈先生与时俱进,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关注学科新动向、新领域,他积极参与各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多次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地理学会组织的一些公益类活动。例如,1994年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由香港“地球之友”、广州环保局主办的环境教育研讨会。1995年12月出席了在香港大学举行的亚太环境教育研讨会,发表的两篇论文被编入英文版“论文集”出版。陈先生乐于担任地理教育类相关期刊编委。如担任《中学地理教育丛书》编委,《中国自然资源科普丛书》编委、《地理教育》杂志社编委等。基于多年实践,陈先生出版有《地理教育文集》、《中国生态环境伦理学概论》等4部专著。主编《绘图地球辞典》、《海洋开发的今天和明天》等书籍50多本。发表过50多篇论文,其中“第二课堂相辅相成的地理教学新体系”、“信息化:发展现代化教育的新动力”等论文获评全国优秀论文,“面临全球性的新挑战创立新的地球道德意识”被编入《中国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一书。

“但求人才脱颖出,不辞辛苦献一生”是陈先生的座右铭,他也是这么做的。他1953年走上讲台,在地理教师这一岗位奉献了37个春秋。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先生退而不休,直到2009年依然给复旦附中学生坚持开设“环境地理学概论”、“世界风情地理”等多门选修课。如今,他还在兑现着退休之初的诺言:坚持每年出地理教育类书(正式或非正式出版)1本,发表文章2篇。其对地理教育和学生的赤城情怀及积极作为,实乃吾辈学习之楷模!

四、坚持地理立德树人,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陈先生的教学涉及的不止是地理知识、地理技能传授,更在乎其学科育人价值。他常呼吁并践行:要对青年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及生态和谐观。

陈先生认为地理教学中尤其要开展好国情教育,它是国策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内容也十分广泛丰富,这是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特点与规律所决定。总体而言,其教育内容可主要涵盖以下方面:“五爱”(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教育是地理国情教育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信心);激发学生为建设国家而献身的“五感”(自豪感、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精神;正确树立科学的辩证的“五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民族观、海洋观);使学生理解和懂得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三性”(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关注并加强防灾、抗灾、救灾意识教育。当然,教师在落实这些教育内容并积极影响学生行为的同时,也可因为这些领域的教育突破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准,所以,落实学科立德树人,对于教师、学生而言都是共同提高的好平台。

陈先生的誓言是“生命不息,环境保护不止”,他言行一致。他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意识到中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性。1982年,他率先成立了上海首个学生环保小组。环保小组进行了多项有意义的课题研究,例如,一次环保小组到宝山农田采集土壤污染样本,后进行化学定性分析。通过仔细分析,测定了土壤中含农药的浓度,结合计算机系统,完成了“土壤中农药积累残留过程中的计算机模拟”小论文,为此,受到复旦大学教授的赞赏,认为这是一项新的探索,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受复旦附中环境教育推进的影响,上海市少科站还在1994年成立了“上海青少年环境爱好者协会”。开展环境教育之初,复旦附中开设的“环境科学基础”、“海洋开发的今天与明天”两门选修课,教材都是他自编的。经过多年修改,1992年《环境科学基础》正式出版,并被纳入学校必修课,该教材还荣获当时国家教委、环保部环境类教材评审二等奖。在陈先生的带领下,一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薪火传承,至今已先后编写10本环境教材,如《生命的摇篮——海洋》、《环境与发展》、《中国之肾——湿地》、《环保——生存之道》等。其中《环境与发展》自2003年9月始,该教材被认定为全市中学拓展型教材。2009年9月面世的《环保——生存之道》则被作为区本教材。

在陈先生的引领下,复旦附中在开展环境教育过程中,始终注重环境教育综合性、时代性、全员性、全球性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整合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形成了特色:课堂环境教育与社会实践考察相结合;环境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环境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环境教育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学校1995年荣膺全国环境教育先进集体,此后又获得首批上海市绿色学校称号,2012年学校还荣获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称号,至少有6位教师先后获得市级以上环保领域的荣誉。

为表彰陈先生在环境教育上的贡献,他先后获评上海市与全国环境教育先进工作者。1996年,上海市政府授予他“白玉兰”环境教育特别奖。1999年7月1日荣获“地球奖”,他将两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环境保护基金会。为推动环境教育在中小学的进一步普及,陈先生于1997年拿出省吃俭用的4万元,设立了面向全上海市的“陈国新环境教育奖学金”,用以奖励在学校环境教育中有突出贡献的师生。

作者单位:1.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0433);2.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0433);3.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200092)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先生环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永远的怀念
先嗑为敬:陈先生的糖“蓄谋已久”
题解教育『三问』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环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