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国际凝聚态物理学科发展
2015-04-28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简称物理所)是以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研究方向以凝聚态物理为主,包括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物质物理、凝聚态理论和计算物理等。
物理所现有超导、磁学、表面物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光学物理、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纳米物理与器件、极端条件物理、软物质物理、清洁能源前沿研究、凝聚态理论与计算7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微加工实验室2个所级实验室,它们与国际量子结构中心、量子模拟科学中心、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谱仪工程中心、清洁能源中心、超导技术应用中心、功能晶体研究与应用中心等6个研究中心共同构成物理所的研究体系。
截止2013年底,物理所累计有51人(目前在所3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51位“杰青”当中,绝大多数后续都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重大等基金项目的持续支持,其中有7人作为负责人,22人作为参与人,承担了7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在结题的6项中有3项都获得了3期连续9年的持续资助。
在“杰青”及后续基金特别是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的支持下,物理所的51位“杰青”获得者陆续成为相关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16位担任过物理所的实验室主任,9位担任过物理所所领导,另有17位“杰青”先后到国内的高校等机构担任校长、院长、系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同样在这些人中,有5人获得了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有7人当选中科院院士,3人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物理奖,2人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奖,6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及多项国内外重要奖励。
他们形成的“杰青”群体,从理论计算到材料制备、物性研究等方面一直引领着国内甚至国际凝聚态物理学科的发展,在铜氧化物高温超导、超强激光、非晶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磁材料、铁基高温超导、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研究方向获得了若干突破性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曾5次入选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2次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次(7人)获得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自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上奖励12项(25人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3人次)。
可以说,“杰青”项目是发掘和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摇篮,物理所的“杰青”们不但自身成为相关方向的领军人才,其形成的“杰青”群体也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杰青”风采
陈小龙,研究员,博导,1999年获“杰肯”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光电功能材料探索及晶体生长。
“杰青”项目对个人成长的影响非常巨大,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人生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认为“杰青”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才项目。多年来,受过该项目资助的人中不少当选了院士,做出重大成就,“杰青”项目基本上把当时优秀的青年人才都纳入其中了。“杰青”项目为什么能成功,我想一在于它的评审机制,主要看申请人前面的工作和成绩,“杰青”获资助后的工作主要是自己看好或是自由选择的课题,自由程度高,所以也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大的成效。此外,这么多年,该项目本着“宁缺毋滥”的精神,基本没有增加资助名额,而是逐步增大资助强度,我认为今后应坚持这一点,强度再加大一些,为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在相对长的时间里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甚至可以考虑延长资助年限,使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做他们喜欢的事情,我相信他们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王楠林,研究员,博导,2000年获“杰青”资助。主要从事强关联电子体系和相关复杂电子材料的红外光学响应及其他物理性质研究。
“杰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其他资助是我们这些年开展工作的重要支持。在我所在的超导和强关联电子体系领域里,有一批人才得到了“杰青”的支持,这使得国家的这一研究领域有一个持续的强大的人才阵容,当有机会出现的时候,就能做出很好的成绩。在拓扑绝缘体和铁基超导领域,我们都有很强的阵容,这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组的力量,实际上是一大批人分布在这一领域的不同方向,当有机会出现的时候,加上个人的勤奋和努力,做出了很成功很重要的工作。中国的这支队伍现在走在这个领域的国际引领位置。在这个大团队中,起重要作用的很多人都曾经得到过“杰青”的资助,所以从我的角度看,“杰青”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人才计划。
王鹏业,研究员,博导,2000年获“杰青”资助。主要从事复杂系统和生物大分子的动力学研究。
“杰青”对我的科学生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改变了我的人生规划。经费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给我很大的鼓励,可以从长远考虑,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将来比较有发展前途的研究。在获得“杰青”资助之前,我做光学研究,我还在为很多事情奋斗,比如职称、经费、研究条件等。2000年获得“杰青”,尽管当时经费也不是太多,但是整个改变了我的研究计划。因为我可以从长远考虑了,我一直对交叉学科感兴趣,所以从那时候起就开始从事物理和生物方面的交叉学科研究,一直做到现在。
成昭华,研究员,博导,2001年获“杰青”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磁性纳米结构与自旋电子学;过渡金属氧化物(单晶、多晶和薄膜)的结构、磁性与电荷、轨道及自旋序;稀土永磁薄膜以及稀土一过渡族化合物的结构、磁性和磁热效应;扫描隧道显微学(包括自旋极化)在磁学及磁性材料中的应用;穆斯堡尔谱学(包括低温强磁场)在磁学及磁性材料中的应用。
上世纪90年代末我还在加拿大,正在考虑回国,我的导师也在动员我回来,当时我有两个目标:一是能够申请到中科院的“百人计划”,第二是申请到“杰青”。这两个只要能申请到一个就回来。后来我先拿到了“百人计划”,回国后2001年又获得了“杰青”。当时我做的是稀土永磁方面的研究,得到这两笔资助后,一是资助强度比较大,二是比较集中,三是自由度相应比较大,没有严格的预算设置。这对个人来说,工作启动比较容易,对转换研究方向帮助比较大,我就是凭借这些资助,开展了纳米结构方面的研究。说实话,如果没有这两笔资金的支持,我想转换研究方向是很难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