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川区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调查
2015-04-27夏其廷杜云峰
夏其廷 杜云峰
编者按:随着我国农村农业经营主体出现的分化,除了一般的小农经营主体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农村、农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动实现代际传承和新老交替,从而破解了我国未来农业经营主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难题,是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
导读:近年来,达川区积极探索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新思路、新办法,按照“依法、有偿、自愿、规范”的原则,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新机制,加快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步伐。这种做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加快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达川区积极探索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新思路、新办法,按照“依法、有偿、自愿、规范”的原则,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新机制,加快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步伐。从调查情况来看,培育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做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推广。
1 基本情况
1.1 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家庭经营效益最佳
2014年10月,达州市达川区蔬菜工作站对达州市达川区10个村20个社经营主体进行了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生产规模、经营状况、经济效益等。调查对象是种植规模在1 hm2以上的经营主体,共有36家,其中种植大户24家(占67%),农民专合社6家(占17%),经工商部门注册家庭农场4家(占11%),农业公司2家(占5%),共承包、流转土地约107 hm2。
农民专合社情况如下:一是机制不健全,80%的专合社徒具空壳,管理混乱,一切事情个人(董事长)说了算,合作社有成为个别人或少数人私有的嫌疑;二是利益联结松散,财产分配关系不明确,80%的专合社没有实行二次返利,社员之间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紧密型联结共同体,何谈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三是效益欠佳,带动能力弱,成员积极性不高,70%的专合社667 m2平均纯收入在1 000元以下。农业公司的情况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处处斤斤计较,经常存在怠工、窝工现象;1家公司略有盈余,667 m2平均纯收入大约500元;另1家公司运行状况不好,效益不佳,存在小额亏损。然而,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约占调查总数的80%)情况恰好相反:除了1家因为起步晚、经营管理不到位、目前还有亏损外,其余23家的生产经营效益都非常好,扣除土地租金、种子、肥料及人工等全部生产成本,667 m2平均年纯收入达到了3 000元以上,高的每667 m2纯收入达6 000元以上,家庭成员发展生产的主动性、灵活性、积极性都非常高。
1.2 坚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经营,可以缓解农村空心化
本次调查涉及的10个村人均承包耕地大约0.07 hm2,与当地乡镇的相关统计数字基本吻合。地块相对分散,一般农户2 000 m2左右的承包地,涉及不同地块10个以上,生产极为不便。调查中,当问及农村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外出务工或经商做小本生意时,一个姓张的农民给我算了一笔账:“达川区目前水稻的市场行情就是2.6元/kg左右,每667 m2纯收入就是1 300元左右,除去种子、肥料、农药及劳动力的投入,基本没啥钱可赚,种植小麦、油菜效益更差,种植蔬菜效益稍微好些。”他接着说:“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加之土地规模偏小,孩子读书、结婚买房,都需要大笔钱……你说咋办?打工可能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其实我们也不想常年在外奔波,把孩子、老人留在家,过漂泊无依的生活。”
通过调查发现,随着农村人居环境、交通运输等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一部分农民还是愿意在家从事家庭种养业。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外出务工人数增多,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用工成本急速上升,农业进入高成本生产阶段,土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诸多因素促使我国农业始终要回归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模式转变,那就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种养大户或者说家庭农场。
2 可供借鉴的国内国际经验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短时间内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基础得到夯实,农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如今看来,这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对农村繁荣稳定、国家富强昌盛功不可没。此后,通过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中国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家庭农场、农村专业大户不断涌现,有效地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
再来看看国际经验,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法国、德国、巴西等绝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实行以自然人为基础的家庭经营体制。在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中,几乎无一例外实行的是家庭经营,像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10个农场中有9个也是家庭农场,都是采取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可见,世界各国农业经营体制主要是实行以自然人为基础的家庭农业经营体制。唯一不同的是以美国、加拿大等为代表的人少地多的国家选择了大规模家庭农场的模式,以日本、荷兰等为代表的人少地多的国家选择了小规模家庭农场的模式,以德国、法国等为代表的国家选择了适度规模家庭农场的模式,以巴西、阿根廷等为代表的国家选择了大规模家庭农场与小农户并存的模式。
3 家庭经营模式的优越性
纵观古今中外的农业,家庭经营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性的现象,也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我坚信家庭经营现在是、将来也是我国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无论是过去的包产到户,还是现在通过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其实质都是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要劳动力的农村经营主体。由此可见,家庭经营其历史和现实意义非常重大,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是家庭成员的劳动过程不需要太多监管,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劳动力成本;二是家庭成员利益具有高度一致性,成员个个都有生产积极性,无数实践证明,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的家庭经营的生产效率是最高的;三是面对自然气候的变化能及时采取相应的生产管理措施,具有管理的灵活性,不存在窝工耽误生产的现象;四是我国农业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家庭经营适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能适应农村劳动力状况和资源配置;五是兼顾了农业生产中效率与公平的有效平衡问题,也就是说既保证了生产的高效,又保证了收入分配的公平;六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家庭成员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将必然成为现实,生产效益将得到不断提升。
4 发展对策
在“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在农村改革纵深推进的节点,我个人认为,坚持推进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家庭经营,更符合农业这个产业自身的特殊规律,更有利于农村繁荣富强,更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4.1 培育完善家庭农场
坚持以家庭农场为主,以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和农村小户生产为辅的多元化农业经营体系,改变对家庭农场投入偏少,而偏重于专业合作社、企业或公司的现状,让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更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家庭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乡村社会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4.2 整合分散地块
结合正在实施的农民土地确权颁证,以户为单位,在村、组内部,按照就近、成片、自愿的原则,进行承包土地归属权的调整,彻底改变细碎超小型地块分布格局,相对集中土地资源,便于家庭农场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
4.3 增加劳均耕地
完善、改革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他们“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后顾之忧,从而减少农民基数,释放更多土地资源,增加农村实际耕种者的劳均耕地,让更少的农民耕种更多的土地成为现实,留住更多青壮年从事农业。
4.4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适度规模才能产生较高收益。因此,要想引导更多的农民从事家庭农场生产,必须要保证劳均耕地而不是人均耕地达到一定规模。达川区实践表明,拥有2~3个劳动力的家庭农场,经营1.4~3.4 hm2耕地,主要从事蔬菜生产,一般都能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4.5 推进农业机械化,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让农民在免费享受良好公益性服务的同时,能够各取所需购买一些(如机械播种、机械收割、病虫统防、农产品加工等)专项的经营性服务,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业收入。同时,通过阳光工程、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有文化、有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或家庭农场主,不断提升蔬菜生产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建阳,杜叶红.浙江省蔬菜家庭农场发展问题探讨[J].长江蔬菜,2014(21):56-57.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3] 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