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艺术的油彩
2015-04-27默片
默片
我们常将眼睛比作心灵之窗,而花窗则要称其为苏州园林的灵魂了。古典园林中的窗并非作为个体孤立独存,而是园林总体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眼睛对于身体一样是有机组成的整体。
花窗是没有窗扇的,在苏州园林中花窗主要是起到空间的分割和渗通,既能分隔出不同的区域来,又不会拘束空间。建筑在西方被称作是空间的艺术,而苏州园林通过花窗完美的将空间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中国园林在西方广受推崇的原因。
李渔的“尺幅窗,无心画”是对花窗妙处最简洁的表述,在园林建筑常用门或窗作为一个取景框,把外面的花草、山水美景和人文景观包含其中,便形成框景。
一千多年前,杜甫在草堂之中,看着窗外一派生机的春景,写出千古名作《绝句》,其中“窗含西岭千秋雪”所体现的就是门窗形成的框景效果。而“窗”在园林框景手法运用中更处主要位置。画框对于外在景物来说,是一种选择,是一种限定,也是一种间离。窗户从一定的角度选择了一定范围的景物这也就是一种限定,同时通过选择和限定,窗户也就把观者视线范围之内的景物同视线范围之外的景物间离开来。正是通过这种选择、限定、间离,把游人和观者置于一种审美情境之中。关于这一点。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一书中说过:“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用空窗框景时,则把景物切割成若干相对孤立的单元,形成清晰稳定的框景,颇似悬挂于墙上的一幅幅图画。苏州拙政园堪称中国古典园林之典范,其游廊共运用了几十种窗形式。每一个窗就是一个取景框,把窗外秀色美景纳人人们视野,便产生了画中有窗,窗中有画,窗与画融为一体。拙政园内园有个扇亭,坐在亭内向东北方向的框门外望去,见到外面的拜文揖沈之斋和水廊,在林木掩映之下,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北京颐和园的美景是举世闻名的,其中也不乏框景之美,由“湖山春意”,向西望去,可见到远处的玉泉山和山上的宝塔,近处的西堤和昆明湖,更远处还有山峦,层层叠叠,犹如一幅鲜活的中国山水画,平景、深景、高景尽在其中,美不胜收。
“借景”,这种说法取自明代计成的中国园林设计系统理论著作――《园冶》。“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他认为,园林设计师应该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的视景范围中来,收无限景致于有限空间之中。李渔也说:“开窗莫妙于借景”。可见在古典园林造景中,借景是一种运用非常广泛的装饰手法,常常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而窗正是造园家在营造借景的空间效果时运用的一个重要元素。
中国古代造园家巧妙的通过“窗”的借景,使园林内外的不同风景产生联系、实现勾通、相为陪衬、相互借资;使园林空间得以扩展;使有限成无限;使园林内外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互为的艺术整体。扬州瘦西湖湖心吹台,是中国园林中利用花窗借赏景物的最为成功的范例。人立亭中,于湖光山色之中、清风拂面之际,无论处于哪个位置,都可以同时观赏到两个方向上的殊异景致。扬州园林中常将这些漏窗、空窗连续排列,沿墙组成连绵不绝的花窗带,如寄啸山庄的走廊复道、月观的院墙、珍园中的花墙、小盘谷的梯廊等。都是透过窗而借院内、墙内、廊内的景色,使观者游走其间,每换一窗,便会借到新景。使原本孤立、静止的景色,通过一扇扇窗的引导呈现出流动而富有变化的形态,并且衍生出新的复合意象,给人以意想不到的全新的美的享受――这是借景创造鲜活的境地。
“尺幅窗,无心画”虽然效果相同,都是借景入“画”,但在设计施实时却是相反的两个工程。“无心画”是先有景色,然后再设“框”;“尺幅窗”则是在已建好的花窗之后,按照画理布置景物。
借景还分为远借和邻借两种手法,远借能最大限度的拓宽神野,向园外借景来弥补自身的不瞳,表现出诗情画意;邻借就是借用园内其它空间景色或邻家景色,使得内外空间相互渗透。
窗在功能上除了满足人通风透光的生理需求外,观景的生理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苏州园林的花窗将这一功能发挥到了极致,通过借景,园林不但增添了许多美景,还使本来有限的空间也显得无限广阔,使天地万物与园林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