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时光深处的禾溪小学
2015-04-27何奕敏
何奕敏
1
民国初年,由梁漱溟、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的乡村运动如火如荼,教育改革的春风吹拂到了全国各地,包括偏远的乡村。抗战时期,偏安一隅的周宁农村,民生艰难,还不时有恶势力搅局,村人为了保护家园,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用于夯筑防御体系。如今,那静默在屋后山顶上的破旧炮楼,依然默默诉说着沧桑往事。
在满目沧桑的院落里,四周是无法逾越的高墙。树木以其枯黄阻挡视线,花朵以其凋敝拴住心灵。想挣脱那本没有的绳索,呼吸夜空苍茫的深邃。无论行走在沉沉的大地上,还是飘荡在浩瀚的大海里,都不能满足。
破旧的乡村小学里,年轻的女教师站在斑驳脱漆的黑板前抄写歌词。她要不时地回转身拿起讲台上的黑板擦使劲敲几下桌子,来镇压教室内太过放肆的声音。
歌词终于抄完了。女教师甩了甩酸麻的胳膊,然后拿起柳条做成的教鞭指着黑板上的歌词,她唱一句,孩子们跟着唱一句。孩子们的歌声中没有这首歌应有的婉转抒情,他们用齐声朗读语文课本时才有的那种亢奋激昂,大声地跟在女教师声音后面声嘶力竭地喊唱着。
女教师似乎很陶醉于这首歌的旋律。一节课的时间,她几乎没有在意学生的跑调、漏词,不顾学生的玩闹、调皮。她仿佛是在为自己而歌唱。她的目光专注而深情,好像要穿透教室厚重的墙壁投向遥远的田野深处。她的眼睛里有种晶莹的东西在闪亮,像晨光中竹叶上滴露的剔透晶亮。
夜夜响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孩子们在歌声中等来了下课的铃声,他们都想逃出教室,在他们心目中,户外奔跑的游戏里有他们无尽的欢乐。但女教师还意犹未尽,依然沉醉在那优美、哀婉的旋律中,仿佛还跋涉在遥远的记忆深处。孩子们的骚动终于让女教师停止了沉醉。她幽幽地说,虽然你们现在还不懂,但迟早有一天,你们会懂得这首歌所传递的深情的。
初冬时节,在细雨蒙蒙的午后,当年的年轻女教师又再次走进这所旧学堂,那种感觉,犹如观看老电影,跟着故事情节走进了画中。
2
村子位于福建省周宁县西北部35公里处,隶属于纯池镇的一个行政村,名字叫禾溪。民国时期曾经是国民寿宁乡政府所在地,是当时周边地区政治、文化、教育和经济中心。
禾溪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一条湫溪穿村而过,沿溪两岸是依山而筑的土墙民居。沿着溪畔,是鹅卵石铺就的小路,曲折悠长。
溪上有座明成化三年(1467年)修筑的木拱廊桥,后于民国六年重建。原名澄明桥,俗称三仙桥。供奉的是杨、柳、倪三位仙姑。廊桥边上有座保生宫,也称虎马将军祠,修建于明成化四年,门楣上有一幅很知名的对联,对联上的自创字曾经考倒了很多文人。
当年,为了响应由梁漱溟、陶行知先生所倡导并实践的乡村运动,接受“创办乡村教育以振兴民族以求自强”乡村运动理念的当地乡绅,在无外援的情况下,组织乡民自力更生创办了国民禾溪小学。
从三仙桥往路边坡地登百余级台阶,来到坡顶,只见三棵梧桐树迎着细雨,落叶随风飘扬,树下露出几许破败的学堂大门。跨进大门便来到四周由土墙环绕的长方形大操场。操场上竖着一根高达十余米的圆木旗杆。当年,每日第一节早操课,全体师生均集中操场举行唱国歌、升国旗仪式,值日教师需要做国旗前的讲话。每到升旗时间,操场上便人声欢腾、童声嬉闹。
步上台阶,抬头便见教学楼的铜漆大门。教学楼成凹字形,单檐歇山顶穿斗抬梁土木结构。左右两侧的教室里,女教师曾经迎着孩子们童真、渴求知识的眼神在认真讲课。如今,破旧的课桌椅和黑板依然呆在它们原来的位置上供游人凭吊,屋角蛛网静默,让人觉得时光仿佛深藏于某个隐秘角落,恋恋不舍,不忍离去。
教室门外是走廊,与廊厅相接,整座回廊相通。凹形教学楼的中间是露天天井,天井四角立着六角形的青砖花坛。当时园子里繁花盛开、蝶飞蜂舞。现在,唯有几株美人蕉静默绽放。廊道左右两侧,各立着一个上小下大两截重叠在一起的六角形青石雕花石墩。这是做什么用的?现在已经有很多人不知道缘由了。带着考考大家的目的提起这个问题,果然,各种奇葩谜底接连冒出,“下马石”、“拴羊石”、“哑铃”、“泰山石敢当”等等,当说出谜底是“罚站石”,用来处罚不听话的学生用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在恍然大悟的同时,都不禁哑然失笑。试想下当年,某个不听话的学生被罚单脚站立在此石墩上,因身体站立不稳而左右摇晃、狼狈不堪,让人忍俊不禁。
走过廊道便来到了办公楼大门前,眼前是宽阔却显得幽暗破败的大厅,这是当时的学校礼堂。当年的礼堂庄严肃穆,布置讲究,墙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画像,贴着“天下为公”横眉,两侧的对联是国父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两边墙上横题:“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些标语口号是不是听着很耳熟?是现如今影视剧里经常见到的场景。礼堂两侧各有楼梯直通楼上回廊。站在回廊上,可以清楚看到教学楼的每间教室。往远处眺望,可以看见禾溪村的全貌。小桥流水人家,好一幅风光旖旎的画卷。四周回廊式的建筑结构,是此学堂的一大特色。
从礼堂两侧的后门出去,便是后操场。当时,这个操场上,沙坑、高低杆、竹爬杆、秋千等体育设施齐全,供学生上体育课和进行课外活动。而此刻,展现眼前的只是一片荒草凄凄的菜园子。
整座校园建筑设计合理,格局新颖,独具一格。虽然目前已显颓废衰败,但一望而知,这里头凝结着当时主要筹划者和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
禾溪学堂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开始招生教学。当时,纯池、桃坑、前溪、溪尾,甚至泗桥、赤岩、周墩、常洋等周边村庄的学生都集中在该小学就读,许赞唐乡长亲自兼任校长。组织创办并留下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许赞唐先生,在其任禾溪乡乡长期间,为其治下乡民办了很多实事,但在解放后,被镇压了,其个人及家庭的悲惨经历让人唏嘘。其人其事,可以专门着些笔墨来认真书写。只是,时至今日,禾溪后人仍然很忌讳提起他的名字,相关资料里几乎没有关于他的记载。
禾溪小学到2003年才停止使用,搬迁到对面的原禾溪中学旧址。
3
禾溪村因了这良好的教育文化底蕴,村人均好盘诗作对,文风相传,这从村里的保生宫门前的自创对联、溪边老屋木板墙上的题诗,以及许支书用禾溪本地话唱念的自创诗可见。继2013年禾溪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后,村民自发建立农耕博物馆,并热情为游客解说。纯池镇政府在此基础上,正准备投入经费整修,让这个千年古村禾溪的国民小学重新焕发生机。
现在走进这所禾溪小学,会见到许多农具,有犁、耙、砻、耢、篓、石磨、石磙、打谷机等等,上百件淡出人们视线的农耕用具在这里陈列展示。这些农具虽然颜色灰暗、样式老旧,但题材丰富,古朴自然,让人心生亲切。农耕博物馆展示了民国时期禾溪村独特的农耕文化,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散发着淳朴诱人的乡居气息。
抚摸着这些早已没有使用价值的古老农具,能感觉到古老而自然的灵魂还在这个小村子里徘徊,它似乎在告诫来往的游人,我们的祖辈曾经都是农民,我们要热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如同自己的生命。
十一月的禾溪村处处充满了初冬的气息,漫步在湫溪边的石道上,到处是一片丰收的繁忙景象。农人们忙着把收获的红薯经过机器压榨,沉淀出淀粉。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灯红酒绿,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红薯的甜香。远处的溪边,一丛枫叶红得透亮,倒映在清澈的水中,渲染出一派朦胧的霞烟。眼前这轻淌的溪流、摇曳的垂柳和廊桥、黄土墙古屋、马头墙,还有古屋里的木雕窗棂构成了一幅古朴的乡村图,惹得众人如醉如痴,徜徉在这清净的景色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游走禾溪,犹如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既有古朴悠远的农家情调,也有神采飞扬、生机盎然的些许现代气息,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汗水描绘出一幅令人惊喜的传世佳作。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描绘的景象,而在这里,禾溪人已经把自己的家园建成了一个现代与古典相结合的桃花源。
有句电视广告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今日行走禾溪村,我想说:“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责任编辑 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