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河北省大学生就业观价值导向研究
2015-04-27李宁
【摘 要】在大学生“全员网民化”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具有全方位、深层次、持久性的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天,由于多种因素,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为此,我们就要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探索在网络舆情环境中引导和培育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途径、新载体,从而使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人职匹配”的顺利就业。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就业观;价值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随着互相网的迅猛发展和手机网络功能的不断完善,当代大学生几乎‘全员网民化。”[1]毋庸置疑,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持久性的,当然也包括对大学生就业观的价值导向。为此,我们广泛调查河北省内的大学生群体,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探索在网络舆情环境中引导和培育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而使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
一、河北省大学生就业观现状调查
从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实施扩招,时至今日已经是第17个年头。伴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加大,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根据国家教育部和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其中河北省35.5万;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全国毕业生达727万,其中河北省36.78万。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透露,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49万。在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的同时,经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变化不大,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而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今的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这与客观现实不符,无疑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就业观是指大学生在选择某一职业时的一种观念、态度、认识以及心态。是个人对就业的一种反应性倾向,它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的。”[2]大学生就业观,也就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现实反映和直接体现。为了更好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我们于2014年7月至9月,通过设计与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走访部分高校就业工作者,并结合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对河北省大学生的就业观状况展开了调研分析。
(一)为就业而读书的学习观
在座谈会上,不少学生表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在为就业而读书的学习观趋利下,很多学生仅仅局限于“想”而没有真正去“做”。新闻媒体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新闻报道、身边同学关于毕业就失业的现实处境、社会提供有限的工作岗位,等等,这些都令大学生望而生畏,让自己陷入就业难的思想困扰之中,这种畏难情绪使不少大学生不战而栗,现实表现就是在大学期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清晰的职业规划。学习目标在大学生追求成功的人生旅途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缺少奋斗目标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大学生活没有规划,学习态度不端,这势必导致将来缺乏职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就业观的价值取向
河北省大学生生存取向趋于单一化。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仅有8.2%的大学生就业目的是为了解决谋生问题,56.6%的学生选择就业最看重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另外35.2%的学生认为就业是为了经济独立或是为社会做贡献。可知我省大学生就业的生存取向主流单一,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意识,认为工作不仅仅为谋取工资、为社会服务,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发展、自身价值的实现。
河北省大学生发展取向多元化。统计调查结果发现,我省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人数占44.6%,想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有26.8%,选择报考研究生的占17.1%,选择出国深造的有6.3%,其余5.2%的学生欲自主创业。可见,我省大学生对于毕业后发展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特别是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人数比例多,这充分显示了大学生的就业态度更加务实,就业趋向更加合理。在“选择职业时首要考虑因素”一题中,40.6%的学生在意未来的发展空间,29.3%的学生选择符合个人优势与特长,18.4%的学生首要考虑待遇高低,11.7%的学生要求专业对口。可见,在大众化教育的形势下,大多学生不再过于要求专业对口,他们更注重未来的发展。
河北省大学生乡情取向严重。在“就业单位所处的地域标准”一题中,59.1%的大学生选择在河北省内发展,20.5%的学生想去北京、天津等直辖市发展,10.3%的学生考虑去沿海开放城市,仅有10.1的大学生选择中西部地区。河北深地处京畿要地,大学生毕业后想留在本省发展的初衷是好的,但座谈中也发现,不少学生不愿离开河北省,考虑的并不是未来的发展,更多是因为乡情情节严重,河北省的大学生有很强的恋家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禁锢了个人的发展。
(三)大学生就业观的基本评价
综合课题组调查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当前我省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表现。当前大学生就业观整体趋于合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已经渗透在不少学生的意识中;就业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高薪意识淡化,大学生更注重未来的发展空间;自主创业的意识有所增强。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观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大学期间不少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和指引;基层就业意识淡薄,大多学生不愿意选择中西部等更需要人才的地方,更愿意留在本省或一级城市发展;社会贡献精神匮乏,更多考虑自我因素;乡情情节严重。造成大学生目前就业观的原因来自以下四方面:第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价值多元化冲突,使不少学生功利性色彩严重;第二,家庭因素是主导,父母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就业取向,特别是当今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优越的家庭环境也降低了大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第三,高校就业模式单一,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观教育不到位;第四,自身问题是大学生就业观现状的主观因素,不少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对于未来发展缺乏规划,自我定位不切实际。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集散地,人们的不同情绪、观点、思想可以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来表达。网络舆情可定义为“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3]网络舆情具有快速性、多样性、互动性、直接性等特点,传统媒体不能与之相提并论。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通过网络舆情来爆发,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4]新媒体时代,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重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网络舆情对就业观价值判断的影响
传统的价值观通过价值取向、价值追求表现出来,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价值判断的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也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观。社会舆论通常有形无形地构成公众看待问题的“正常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并进而形成相应的社会风气。在多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无疑比传统时代的社会舆论具有更强的辐射性和穿透力,对大学生个体的就业价值观形成更为强大的冲击力和导向力。传统的就业观依然束缚着当今大学生,西方外来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今大学生,这些影响通过网络舆情更广泛、深刻的传播开来,在这一环境影响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判断难度越来越大。
(二)网络舆情对就业观价值选择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逐渐开放。在社会变革冲击下,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处于新旧观念交替并存的转折时期,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的就业价值观随着网络舆情的蔓延,从纵深程度影响着更多大学生。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价值观产生尖锐矛盾时,譬如:集体主义价值和利己主义价值的矛盾、道义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矛盾、现实生存价值和未来发展价值的矛盾,自我实现价值与社会需求价值的冲突等等,大学生的心理会因价值选择的不同而产生一系列难以化解的冲突,在就业价值选择这一问题上将更加难以适从。
(三)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伴随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就业观价值判断难度的加大,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就是学习态度两极分化严重。就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就业观影响而言,正负能量并存,消极因素居多,特别是利用网络这一载体,积极信息会广泛宣传,消极方面也将无限放大。受网络舆情的影响,关注点不同的大学生其行为变化也将各异,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习好的学生会因积极信息的激励,学生目标更明确,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学习差的学生只关注消极信息,更加自甘堕落,不求上进。
三、网络舆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
(一)创造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
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就业价值判断、就业价值选择具有直接的影响,积极的舆情环境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消极的舆情环境会导致负面信息的频发,舆情导控处于失控状态。因此,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导控,创造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与义务。社会各界人士应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关注,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宣传正确的就业观,有效的指导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高校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的就业氛围。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校外科技大赛等活动,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积累提供平台,及时在校园网上报道相关获奖情况,形成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良好舆论氛围;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模式与内容,满足学生的个体化要求,使大学生自觉找准自身就业定位;邀请已经毕业并成绩卓越的著名校友回校,为在校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创业服务的课程或讲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积极的就业价值观。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总会对未来的工作充满无限幻想,憧憬毕业后可以成就一番伟业,对客观实际的盲目乐观致使很多学生对当下就业形势认识不足,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现实状况。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价值观,需要正确的评估自我,这包括清楚自身所处的就业形势,也包括自己的能力条件,只有真正意识到优势和不足,才能选择和自己更加匹配的就业岗位,实现个人效能。
综上所述,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镜中世界”,网络舆情是社会问题的“水中折射”。作为河北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对网络舆情的正负影响又充分的理性预期和深刻认识,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教育大学生学会研判网络舆情价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抢抓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机遇,为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实现“人职匹配”的顺利就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和良好理论指导。
作者简介:
王建洲,男,1981年生,汉族,河北栾城人,燕山大学里仁学院辅导员,讲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生。
李宁,女,1981年生,汉族,河北邯郸人,燕山大学里仁学院辅导员,讲师;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硕士。
参考文献:
[1]付洪,王建洲,安勇.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学习成绩的关联性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第3期。
[2]傅新华.大学生就业观研究[J].教育探索,2009(7):147-148。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4]李芹燕.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策略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2):89-90。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网络舆情对河北省大学生就业观价值导向研究,项目编号:JRS-201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