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

2015-04-27李万鹏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主人数学教学情境

李万鹏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的课堂教学“活”了,学生“动”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仅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主人

“一堂好的数学课,就像一支动人的曲子,有前奏,有铺垫,有高潮,还有余音袅袅的尾声。”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呢?下面就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心动”

良好的情境可以打动学生的心,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创设一定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心动”,帮助他们主动地投入研究过程中去,产生探奇觅胜的情趣和跃跃欲试的探究心向。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思维境界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呼唤、激发、鼓舞。”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此时教学并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便能赋予其生命力,使学生在情境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

如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时,我提出以下的问题:“幼儿园张老师拿来一个大西瓜,张老师说:“我分给小明1/6个,分给小红2/12个,分给……”请同学们来帮忙,张老师分得公平吗?”如此一来,在我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这样便能将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生出了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教学问题,老师不要急于提出,而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到数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其探索欲望,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数学问题。

3.创设游戏情境,吸引学生参与

活泼是学生的天性,游戏是孩子们的专利,如果让学生沉浸于感兴趣的游戏中,学习在游戏式的情境下,我想他们便能生成自主学习的动力。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各种各样,老师可以创造性地把游戏移植到数学教学中,突出小学低年级的数学“玩中学、乐中教”的特点,使学生在游戏中长知识、长智慧。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数学课上适时加入一些游戏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证明: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并能巩固之前掌握的知识。

在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运用游戏导入,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领会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为认识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做准备。

如:在教学“求未知加数”时,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我制作了几十张算式卡片,分批多次进行“送信”的游戏。提出谁能最准确而又最快送完自己手中的信(卡片),谁就是胜利者,可获取一枚邮票,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把数学问题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故事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促使他们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良好状态,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行动”

在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后,教师要大胆放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和研究的舞台,并努力做到“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能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决不示范”;“少占多让”“少灌多导”“少扶多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1.让学生猜想与假设

实践告诉我们,大胆猜想、提出假设是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研究的方向。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说。例如:教学“角在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在学生对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测角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依据前面学到的知识,做出了多种假设:角的大小可能与边的长短有关、角的大小可能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2.让学生设计探索方案

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后,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索方案。在学生对角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做出猜测和假设后,教师让学生分组选择小组准备研究的课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然后进行集体交流。这样做既保证了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研究活动,又使学生明确了后续探究操作的目标和注意点,利于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当然让学生设计探索方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时候给予指导和帮助。

3.让学生亲手实践探索

在教学中,仅有“看”没有“做”是不够的。教师不要武断地以自己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而要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在实践中探索,在操作中体验。

如在学习了“认识图形”后,针对低年级儿童乐玩好动的特点,我设计了圈一圈、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的练习,让学生在“玩”中巩固所学知识。学生用钉子板和细皮筋圈图形;用小棒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用小剪刀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分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四个相同的三角形,然后用这些分成的图形再拼成新的图形;教他们用正方形纸折叠后剪圆的方法……学生在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动手操作中,充分体验到了图形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4.让学生交流研讨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自己独立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交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交流给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探索成果的机会,更便于学生相互了解,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在交流中共同提高。交流,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提供了空间。

5.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还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数学学科中同样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获取的知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通过生活问题用数学途径的解决,使学生更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新课改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互动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愿意“动”起来,乐意“动”起来。

参考文献:

[1]顾华.让每个学生动起来.中学教学参考,2011(12):10-12

[2]东子.快乐教育18法.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主人数学教学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主人有的我也有
弓的主人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