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2015-04-27李红艳
□文/李红艳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河南·新郑)
学界对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比较早,成果也比较成熟。产业转移为承接地带来哪些经济效应,经济效应大小如何评价,这些问题早已引起学者的关注,目前学术界的基本看法是,产业转移经济效应的存在性已经在理论分析上获得了一致认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产业已经历了三次大的转移,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东西、南北之间的大规模产业转移。研究证明,产业转移对落后地区来说是重大历史机遇,产业转移为承接地带来经济和社会效应,承接产业转移是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要加速实现中原崛起,河南省必须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近年来,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取得了飞速发展,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增加出口、提升行业技术水平、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实现中原崛起进程中发挥了支撑作用。然而,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及制约因素。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的职能应该如何定位?政府应该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市场主体?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作为一个内陆的农业大省,河南省地方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行政干预过多,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在国际和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和跨国企业是起主导作用的三股力量,在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干预起了决定性作用,忽视了市场机制的发挥。富士康入驻河南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早在2007年,郑州市政府就成立了一个级别很高的“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投资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多位副市级干部担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经过与富士康的多轮谈判和协商,2010年6月29日,在富士康总部,分管招商的宋璇涛和富士康财务总监黄秋莲代表双方草签了一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签署之后,具体项目开始推进。一个月后,富士康在郑州的第一个项目就开始投产,这个过程被当地媒体称为“郑州速度”。其间,离不开政府的全力配合:富士康的厂房改造,用16 天完成了32 天的活;在企业注册审批之类的环节上,地方政府也以最高效率完成;富士康的招聘工作,也会通过省政府直接向各地区政府发文布置。富士康的事情已经不是简单的招商,而是政治责任,从上到下,郑州市各局办各区县全部都是一把手亲自抓,到处亮绿灯。为把富士康引进来,郑州市在土地供应、保障、税收、用工服务等各方面给予了最大利益的让步。
富士康的入驻的确对河南的发展具有直接意义,不仅能增加GDP、出口额、就业、税收等,还能撬动河南相对较弱的IT 产业。但是政府在不遗余力的同时,似乎只考虑到了富士康带来的积极效应,而忽视了富士康的负面效应;这一做法也忽视了其他企业的利益,造成了市场主体的不公平竞争。
(二)产业承接能力有限。第一,河南省的行政成本仍高于东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河南省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市场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注重“招商”,忽略“安商”,使河南省行政成本比东部沿海高很多。办公效率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竞争力,政府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第二,河南省的产业配套能力差,产业链不够完整,主要表现在城市和园区基础设施还跟不上,土地、用工、物流、通关、资金等要素瓶颈制约严重。这些因素会增加移入企业的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不利于吸引企业入驻;第三,河南省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整体劳动力素质并不高,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需要,难以承接技术水平高、经济附加值大的投资项目,不利于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升级;最后,河南省服务业发展滞后,技术、信息、金融、教育、卫生、法律以及相关的咨询、产销中介服务等不配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承接转移的进程。
(三)产业承接缺乏统筹规划。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河南省不少地区缺乏规划:一是导致在承接转移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问题,导致项目雷同,资源浪费,降低了转移的效益;二是引入项目与当地产业之间缺乏关联度,甚至互相排挤或竞争;三是重视引入项目对经济指标的贡献,而忽视其对环境和社会的综合影响;四是只考虑引入项目的当前影响,而忽视其长远影响;五是看重引入项目对官员政绩的影响,而忽略对民生的影响。
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对策建议
目前,决定产业转移方向的首要因素已不是区位,而是综合环境优势。综合环境优势是产业配套、市场潜力、政府服务、劳动力价格和素质等因素叠加在一起形成的。因此,要从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做好产业承接规划等方面努力,营造良好的综合环境优势,以此来吸引外部资本和技术落户,促进中原崛起。
(一)转变政府职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服务市场并进行适度宏观调控。过多的行政干预不仅制约市场对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也会导致政府部门的寻租行为,损害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河南省政府要发挥宏观规划、政策指导和服务功能,而不是代替市场主体做决策,或者是以公共资源换项目。一般情况下,政策和公共资源应该是为所有的市场主体服务的,而不是专为某一个或某些项目或企业服务的,在特殊情况下,政策可以灵活一些,但是应该有一定的限度。
由于地处中原,河南长期以来相对封闭,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市场服务意识淡漠,行政意识强;对上级政策精神不能充分把握,行政效率低;有的基层行政人员为了寻租,甚至设置人为障碍,为难办事人员。这些都会增加行政成本,对吸引外部投资和产业转移极为不利。河南省政府应该向东部沿海地区学习,学习他们的服务理念、态度和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逐渐减少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吸引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二)进行产业承接能力建设
1、完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人力集聚、土地集聚、项目集聚、品牌集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河南省地方政府要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为产业转移承接载体,加强载体基础设施建设,在土地、用工、物流、通关、资金等方面做好配套服务,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引导相关产业入驻,进而提升产业层次,拉长产业链条,降低交易成本,吸引企业入驻。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河南省农村人口多,教育资源有限,人力资本水平整体偏低,已成为制约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并影响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效应的发挥。除了发展高等教育之外,河南省还应该着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围绕产业需要进行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对城镇待业人员、失业人员以及未就业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在职业培训方面,除了发挥政府的作用外,也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允许并支持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提供针对提高个人就业能力的培训服务。
3、促进服务业发展。河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河南省应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如技术、信息、金融、教育、卫生、法律以及相关的咨询、产销中介服务等。
(三)做好产业承接统筹规划。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要做好承接前的统筹规划,在产业转移和吸收过程中要明确方向性,承接产业转移必须与当地的资源、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等状况相适应,要综合考虑区位因素,不能脱离本地区的发展环境和资源禀赋;要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引入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产业;不能盲目承接,力有不及或者后续乏力,从而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和破坏。避免“跟风”,盲目引进外部产业,避免出现区域产业同构。此外,还要考虑当地的传统产业优势,要承接传统产业中的龙头产业,以带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本文认为河南省属于中原之地,耕地资源、人力资源、文化传承较为丰富,可以承接相关的产业,比如绿色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等;工业基础较好,可以承接汽车、装备制造等行业的龙头企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科技实力较弱,目前不太适合承接高新技术为核心支撑的产业,今后应围绕富士康及其他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和技术需求,进行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并以此为试点和突破口,探索河南省高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具备自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和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以此带动中原崛起。
三、结论与不足
本文以国内外产业转移为背景,研究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并最终提出了如何科学合理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中原崛起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目前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政府行政干预过多,承接能力不强,缺乏统筹规划等问题和不足,应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承接能力建设,进行承接前的统筹规划。
因为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限,并且受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水平,缺乏深入系统的挖掘。今后应加强理论水平的学习,收集完整和最新的统计数据,借助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和系统的研究,这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1]郝洁. 产业转移承接地效应的理论分析[J]. 中国流通经济,2013.1.
[2]河南商报. 产业转移是个啥?河南人想在家门口打工,得靠它.http://news.dahe.cn/2011/08-26/100823701.html,2011.8.26.
[3]胡黎明,汪立,赵瑞霞.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对外贸易,2013.1.
[4]河南日报. 全方位承接产业转移已成我省经济新“引擎”.http://www.henan.gov.cn/jrhn/system/2012/11/29/010349065.shtml,2012.11.29.
[5]中国证券报.中部地区“大干”承接产业转移陷产业同质化之困.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5/22/c_123170622.htm,201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