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学生美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5-04-27吴贵滨
吴贵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美术课堂中的绘画和手工课程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是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一门课程。动手实践能力是每一个学科领域都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美术课堂中更为突出。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家长工作繁忙,家庭亲子活动减少,现在的学生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缺少勇敢尝试的精神,因此有必要在美术课上提倡并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关注动手实践能力目的明确
每一次教学活动,都要让学生心有所思考,手有所表现。有了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就有了动手实践的中心和范围,这样才能让学生集中精神,投入参与。例如一年级《绕绕涂涂》这一课是用绕涂的方法,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我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明确动手实践的任务:(1)你需要使用的方法是绕绕线。(2)当你绕完线条后,可以用涂一涂的方法给所要表现的形象涂涂色彩。(3)对于色彩的变化选择,要先把色彩笔摆放好,依照顺序涂色。当学生能按照老师设定好的计划进行实践活动时,他们就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思维方式。 为了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动手实践活动,我让学生自己进行分组并且设立奖励机制。一年级学生都很喜欢用线条来表现心中的形象,但是涂颜色却是学生最不想干的事情,要么涂不均匀,要么就是涂出线外。这时我及时让涂绕得最好的学生来分享他的方法,学生之间互相影响,根本不用我做范画指导,都交出了漂亮的图画。通过对动手实践能力有策略的安排教学,师生相互促进,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反思过去上这一节课,我只是在课堂上简单示范,讲完了作业要求就让学生动手。学生往往不明白到底要怎么做,所以没有什么想法,画得很是大众化,色彩也是杂乱无章,毫无个性特征,容易对绘画失去兴趣和新鲜感。动手实践能力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心理学的知觉规律表明,有了明确的任务再去感知事物,注意力就能集中地执行有关的指令。知觉清晰完整,从而促使学生认真协调动手实践能力,在课堂中保持着比较高涨的学习热情。
重视体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每一次上低年级手工课,授课老师都要强调安全问题,有的甚至不敢让学生带小刀、剪刀等工具回校,造成手工课流于形式,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实,作为授课老师也希望学生在安全条件有保障的情况下开展活动。怎么解决安全问题呢?我在上一年级《奇妙的撕纸》《撕纸添画》这两个课题中探索出让学生撕纸的有效活动。同样需要让学生明确动手前的任务是什么、我现在需要做什么事情。在课前我先找到本班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好的学生请他在课堂中做示范,演示讲解给同学看,这个小老师有时候比我们老师讲得还贴切,方法更到位。在撕纸过程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帮助,课堂看起来有些凌乱也有些嘈杂,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当小老师教另一个同学时,既增进学生情感交流,也让学生之间有相互学习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有收获。全部学生都学会了从整体到局部有重点的制作,在撕纸的过程中能细心有效地完成图形变化,说明动手协调能力比较好。
在《撕纸添画》这课学习中,我巡视指导时了解到学生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没有层次感,即主次不分,平铺直说,平淡无奇,这与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及时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开展有效的感知活动,安排学生先摆好要贴在最下面的纸,再摆上一层,这样一层一层的摆放,明确方法,然后贴出自己想要的画面。学生的兴趣很高,有些学生更是大胆动手实践表现,画面也张扬出个性来。反思这课时,我发现通过调动动手实践协调能力,也能让学生解决其他绘画课上碰到的难题。教师在课堂中要及时明确学习行为,做指导时需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提醒学生的行为。上完这堂课后,学生对前后关系、主次关系的问题解决得很好,有了解决问题的主观意识,但是课堂容易杂乱,这也是需要教师注意的问题。
重视调动感官有效活动
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养成,必须具备细心、耐心、多思、求实、求新等各项行为习惯,这些心理品质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贯穿渗透。动手实践时反复比较、反复对比、反复思索,深入细微的研究事物,然后不断进行制作,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手动和脑动密切配合,在不断的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让思维主观意识得到对事物的判断,最终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或者形成一种行为习惯。
例如上手工课《小小食品店》,因我在课堂提供的食物有限,我让学生课前先回家找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并触摸。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在小组交流自己的触摸经验,口头表达触摸的手感、观察后得到的色彩、形状等。完成这个环节后,我明确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制作目的,包括选择橡皮泥制作时需要什么工具。接下来动手实践制作,学生从整体到局部,把食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在课后反思中,我发现学生对自己喜欢的食物在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刻画得最为精妙,这样通过动手实践,能让学生耐心、细致,努力寻找更巧妙、更独特的有效表现方法,我们在美术活动中完成了对美的教育。下一次美术课中,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会更好地发挥动手实践能力,让一次成功的经历变成继续学习的动力,那么我们的美术课程也就达到了实践设计的初衷。
开发课程资源
在整个学期的开发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梳理出本册教材哪些课程需要设计好动手实践能力的课,认真理清教学思路,开发课程资源。在每一次的集体备课与教研教学活动中,每位教师充分发表个性教学的看法,集思广益开发课程资源,通过授课教师的设计有重点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开发课程中我们还进行了家校沟通,有些课程可以让家长和孩子在家做亲子活动,促进和谐交流和相互尊重,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能提高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可以适时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例如我在上一年级的《大家一起画》时,组织学生到大操场,给他们分组,并给每个组一个任务,然后给每人发一支粉笔,让他们在大操场天马行空地开展自己的画作。上《田野的色彩》这一课时,我也让学生到大操场拿着粉笔画画,他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画画,效果很是理想。
优化评价体系
开放的学习活动,让我们的学生能自主的学习,在有选择的课堂中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学生在选择中完成自己的学习活动后,我们还要优化评价体系。评价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评判,它存在人类的一切有目的活动中。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活动,自然离不开评价。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就是教师及学生依据素质教育的目标,作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给学生做好测评,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结果测评应该是让学生的自评、小组集体评价完成,而教师执行的是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我们的教学行为中,教师若能及时分析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就能及时找到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中,如果我们没有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那么对我们以后的教学活动非常不利。通过动手实践能力的学习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以后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进行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让我们与学生在以后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和谐相处。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学生的所谓发展,应该包括观察力、思维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方面的内容。”美术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的强化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精神更集中了,更愿意真正动手实践,把自己想的画作或创作表达出来,与大家一起欣赏,并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及思维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开发更加广阔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也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和活泼。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