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体验式阅读平台及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15-04-27李莉芸
李莉芸
目前的阅读教学模式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阅读”为主,难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体验,因网络而带来的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等现象愈发严重。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优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一线语文教师和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关注焦点。
一、核心技术
1. 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资源共享。阅读资源以多媒体形式呈现,能够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视听辅助,使学生多通道感知阅读文本,从而对情境的体验更趋于完整和真实。
2. 利用web2.0技术为学生搭建内容发布和交流互动空间。学生可以在个人学习空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它用户进行交互,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核心地位逐渐消解。
3. 利用数据挖掘和智能推送技术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送资源。根据学生的网络行为日志和后台数据库经过数据处理模块形成一个存放所有学习者基本特征的数据仓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了解学习者对哪些文章或知识点感兴趣、浏览各知识点所用的时长等信息,不仅可以依据此信息动态评价其学习进程,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送合适的资源,有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二、平台构建
1. 平台整体设计。平台要充分体现体验式学习的特点,以活动/任务为导向、以学生阅读为主线、以案例为中介、以资源为支持,开发能够实现阅读教学设计、阅读能力评价、阅读资源管理、在线阅读、家校协同等功能的支撑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阅读教学的需求,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互联互动机制,建立个人学习空间——班级学习空间——年级学习空间。
2. 阅读支架工具。包括个性化阅读工具、创作工具、互助协同工具、评价工具、阅读策略支持工具等。在现阶段无法进行网络分级的情况下,要为学生提供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浏览器,对内容经过严格筛选过滤,采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操作习惯的界面,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三、资源设计
1. 教师发布。教师通过学校局域网向学生推荐已经编辑好的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学生可以直接阅读。教师提供常用网站导航,如21世纪小学生阅读网、中小学生阅读网等。
2. 学生分享。同学之间通过学校局域网或班级/ 年级博客互相推荐自己喜爱的读物,供同学参考阅读,在共同空间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
3. 系统推荐。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分类、分层”功能找到感兴趣的文章,还可以收到系统为他们提供的阅读资源推荐。由于用户的行为(如查询、浏览、标记书签、反馈信息、点击鼠标、停留时问、访问次数、保存、编辑、修改等)能反映用户的兴趣,系统将上述行为量化后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判断用户兴趣,从而进行个性化的资源推荐。
四、网络环境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 阅读感知阶段。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对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使用在线批注工具进行标注,可以将内部思维外显化。学生对于阅读课文时的发现、受阻、疑惑、洞悉等历程与现象非常重要,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进行下一步深入学习活动的起点,也有利于学生对整个阅读体验过程进行监控和反思。
2. 探究文本阶段。例如,人教版第 7 册第 1 课《去年的树》,总觉得文章处处是空隙,边读边需要主动“补白”,感觉作者好像写到文末尚未做结转身离座却从此未回,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后思考:究竟如何认定与看待朋友?因此,在讨论板块设置议题:“读这篇文章时,哪里让你停下来想一想?你在想什么?”
3. 总结。学生总结阅读体验过程中的感想、收获等,并进行分享,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建构阅读知识,发展综合分析、分类比较、演绎归纳、抽象概括以及推论、质疑、诠释、评判等思维方法。
4. 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习者运用习得的语言知识进行思考,解决问题,获得对语言的深刻体验,挖掘课文的潜在含义,从而把阅读体验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教学模式运用策略
1. 课内阅读教学。课内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为基点,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网络的软件资源和服务平台,采用“感知情境——阅读活动——读者反应——拓展阅读”的模式,将线上获取信息与线下讨论交流相结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合理的阅读策略和对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分析、应用的方法。
2. 课外阅读教学。课外阅读主要以活动(任务)为基点,针对学校及所在地域的特色文化以及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需求,契合学校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构建家校结合的课外阅读平台,采用“制定活动主题——组建学习共同体——基于平台阅读——家长共同参与活动实践——家校交流分享”的模式。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