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学校德育 引入社会参与的可行性
2015-04-27崔海生
崔海生
社会的进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社会人员的经济意识、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渐强,对社会各部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中,部分家长对教育的畸形认识和不科学的重视导致学校德育中出现了一些瓶颈现象。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往往会成为教育的弱势一方。面对责任的追究,教师在对“问题”学生的实施教育时投鼠忌器,有办法却不敢使用,往往错过了有利的教育时效;稍有不慎,还可能成为家长揪住不放的借口。但学校决不能因此放弃对孩子的有效教育,仍要肩负起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使命。
一、“社会参与”有助于家长反思家庭教育“价值观缺失”问题
个案:一孩子在宿舍顺手牵羊20元的故事。
一天,一住宿生报告丢失了20元,经过老师的排查,发现是一同学顺手牵羊。学校及时教育,孩子认错态度良好,为了巩固教育效果,学校邀请家长回校处理。家长到校后知道自己孩子的不足,主动退回20元。但当家长放学带着孩子离开学校时,走到楼梯转角处,一途经老师便听到家长对孩子的训斥:你这个笨蛋!比一头猪还蠢,这个事情你怎么能够承认呢?没有当场抓住,打死也不能认,你把我的脸丢光了……
做法:学校教师经过长时间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并能够主动承认错及改正,却被家长的缺失教育毁了,如果学生再次在他身上类似的事情,还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吗?
为避免教育无效的发生,学校在家长会上(家长学校)将此案例当作家长学堂中的一个讨论问题,让所有家长进参与讨论和评价,以达到对孩子和家长的共同教育,让家长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与学校配合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与方法。但为了避免这种方式引起当事人家长的逆反心理,引来反效果。学校在家长会前通过了解,寻找到该家长的好朋友,通过他婉转告诫家长的教育行为的不足,建议他一切为孩子将来的健康着想,应该借学校教育孩子的过程立即配合学校把孩子共同教育好。该家长的好朋友反馈:家长已经意识到问题,表示以后会注意。
反思:在孩子做错了什么事,家长首先做的不是帮助学生反省、改错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是埋怨孩子损伤了自己的面子,为了面子甚至教导学生说假话掩饰错误,无形中成为孩子错误行为的“帮凶”,导致学生教育的困境。学校遇到学生家长本身价值观出现问题时,教育对象就成了家长,正常的教育往往会引起家长的误解,这时候,第三方的介入(家长的社会资源、社会上的相关机构、家长委员会),不仅能及时教育出现了行为偏差的孩子,而且也会使家长找准正确引导孩子的方向。将有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最终有益于学生的教育。
二、“社会参与”有助于有效调节家校之间的矛盾纷争
个案:某女生(外省借读生),自己走路不小心滑倒,造成左手肘挫伤。但没有告诉老师,放学后回家告知家长。家长来校指责老师没有通知家长,并强硬要求:1、学生在学校范围内跌倒、学校必须负责所有的医疗费用。2、学校必须把为该生提供本地生源一样的升学条件。
做法:为正确引导家长在合理维权的同时客观地判断问题,学校借助家委会的力量,在家长会上引导家长客观分析事情,冷静应对学生突发问题。一家委会成员在发言时说道,我们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但绝对不是无理取闹,家长你在马路上由于是自己不小心而非道路设计问题发生交通意外,你会向公路局等部门索赔吗?如果是你属于自己的对财务保管不善而造成财物丢失,你会向公安部门索赔吗?如果是你由于自己的过失造成酒后对别人产生伤害,你会向酒厂索赔吗?(“轰”家长笑)……所以,当孩子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小意外,我们首先要教会孩子自救,然后要教会孩子承担责任,有困难的可向学校提出救助申请,这样,既教育了学生(受伤者及自助者到得到教育),又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家庭与学校、老师和学生处处充满和谐、教育会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反思:当孩子出现意外时,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在扼腕叹息的同时,最应该做的不是互相的推诿指责,而是如何更好的解决问题,这时心平气和的沟通、交流是相当必要的,但当学校作为矛盾的其中一方时,正常的沟通往往进行不下去,这时候,第三方的介入(家长的社会资源、社会上的相关机构、家长委员会),更容易促成问题协调,更容易达成解决方案。这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