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15-04-26王金妮
李 琳,王金妮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心,广州 510970)
引言
自交际能力(Dell Hymes 1972)提出以来,倡导通过完成任务达到学习语言目标的交际语言教学与任务教学法应运而生[1]。马来西亚交际大纲(1975)与印度班加罗尔工程(Beretta and Davies 1985;Prabhu 1987;Beretta 1990)是在交际语言教学的框架内实施任务教学的最初雏形[2]。作为交际教学法家族的一员,任务教学法吸收了其两种观点:其一是真实的交际活动有益于语言学习,其二是用语言执行有意义的活动有益于教学。以任务作为教学计划和指导的核心单位,任务教学法提倡“做中学”,强调交际与意义,以完成交际任务为教学目标,聚焦学生使用目标语言完成有意义事情的过程。
笔者发现独立学院学习者有以下特点:(1)就英语水平而言,较“985”“211”院校学习者差;(2)就学习热情而言,学习英语自觉性不高,需要教师监督;(3)就学习过程而言,学习者实践能力较强,课堂上更倾向于“做中学”而非单纯的语言训练。考虑到学习者的特点,以及笔者所在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小班授课的情况(35—45人左右),任务教学法适合我系大英教学。本文仅探讨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中的应用[3]。
一、任务教学法的理论框架
任务教学法聚焦学习过程,以任务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以提倡真实性与交际性的构建主义为理论依据,以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的“以人为本”为核心[3]19。
1.任务的定义
任务是任务教学法的核心与基本单位,故笔者首先梳理任务的定义。Long(1985)提出任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或娱乐时为自己或他人所做的免费的或者有回报的事情[4]。Prabhu(1987)认为任务是要求学习者通过思考已知信息得出结论并且允许教师调控此过程的活动,因而Prabhu成为提倡和实行通过交际任务来教授英语的第一人。相似地,Nunan(1989)也坚持任务应局限在课堂内,他认为交际任务是一项关注意义而非形式的课堂活动,包含学习者的理解、调控、产出目标语以及用之互动的环节。Willis(1996)定义任务为学习者使用目标语达成交际目的的一项活动,这与较新的版本由Bygate,Skehan﹠Swain(2001)提出的任务是要求学习者使用语言达到目标的聚焦意义的活动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1]281。本文采用任务的实质是学生使用目标语言做某项无关语言的事的活动的观点[1]282。
2.任务的分类
本文采取影响广泛的Pica,Kanagy,Falodun(1993)根据完成任务的互动方式将任务分类为以下5种类型(见下页表):
3.学习者与教师的角色
任务名称 任务形式 任务举例拼图任务学习者集合不同片段的信息组成一信息整体故事接龙:根据已知的5—7个关键词,组成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信息差一组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另外一组学生掌握互补的信息,双方需要协商找到对方的信息方可完成活动你比我猜:一组通过肢体动作或英文描述某一单词,成员猜测英文单词解决问题学生被给予一个难题及相关信息,学生需要沟通协商找到难题的唯一的解决方案谁是凶手:根据案件当事人的陈述,学生讨论推理得出谁是凶手做决定学生被给予一个有一系列解决方案的难题,通过协商讨论选择其一救生船:一船遇故障,讨论何种身份人物值得拥有唯一的救生衣交流观点 学习者参与讨论并交流意见,最后不一定要达成一致意见辩论
任务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学习者和教师的双重参与。在任务教学法中,学习者扮演着小组活动的参与者、交际语言的监视者、敢于猜词用新词打破束缚的冒险者与创新者的角色;相对应的教师则成为了任务的选择者及排序者;通过引入新话题、阐明任务指令等方式为学习者做准备的任务者;以及提升学习者所用语言形式关键性特征的意识者。
二、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实施任务的实施步骤,本文采用被学者广泛接受的Jane Willis(1996)提出三个阶段的划分。笔者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A Valentine Story为例,具体探讨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中的应用。
1.任务前阶段:主题与任务的引入
本单元教学目标包含三个方面:(1)知识方面:掌握身体部位词汇;(2)技能方面:描述人物的外貌;(3)思维方面:树立健康的择偶观。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爱情,课堂热身部分旨在达到引入爱情话题的目的。笔者首先采取听曲识歌的活动,即播放当下较为流行的3首英文情歌,学习者抢答猜歌名,活跃了课堂气氛,最终达到引入本单元的主题——爱情的目的。然后以辩论的形式探讨网恋的利与弊。活动规则为当正方列举网恋的一条益处时,反方需在3秒之内列举一条危害作为反驳,超时回应或重复回应则另一方胜出。学生以辩论的形式,发散思维,锻炼了英文口语表达,加强了团队协作精神,由此引出本文笔友相见的爱情故事。
2.任务实施阶段:任务、计划、汇报
Willis(1993)指出当任务接近真实的场景时,学习者的语言就会取得进步。故笔者在设计任务的课堂活动时,所设计的任务尽可能地接近真实的任务[3]18。设计本篇文章整体阅读活动时,笔者根据文章内容,设计5道相关的判断正误题,旨在锻炼学生审读文章的能力。组员需定位题干信息,找到答案,讨论达成一致后全组举手表决,采取一站到底的活动,答对五题的小组胜出。仔细阅读时,笔者根据本文第七段的外貌描写,让学习者掌握身体部位英文词汇图示后,完成你比我猜的活动:一组讨论出五句话描述一位成员的外貌特征,其余小组猜测是谁,猜对小组胜出。这样以活动的形式强化了外貌特征的英文表达,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拉近了班级成员的距离。
3.任务后阶段:分析、练习
Feez(1998:17)指出学习者以往的经验、任务的复杂程度、执行任务的语言难度以及可提供的支持强度三个因素决定任务的难度。作为任务的选择者及排序者,笔者在设计任务时一般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就本文而言,首先引导学习者回顾故事剧情,以关键词为线索要求同学复述本文故事。然后就文章情节引发择偶观的话题讨论。组员间英文口头讨论,讨论后组内需统一观点。期间教师可走下讲台参与并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一位汇报人在班内分享本组讨论的择偶观。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同学在任务过程中的语言表达错误,总结同学们的择偶观并加以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偶观。
结语
任务教学法以形式多样的任务,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活跃了英语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在三本学院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上推广与应用。然而任务引入时间过长,耗时不定,影响课堂教学节奏与教学进度;此外任务的类型、任务的排序、任务的难度及任务结果的评估尚未有定论,仍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和探讨。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Richards& 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2010.
[3]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17—20.
[4]覃修贵,齐振海.任务及任务教学法的再认识[J].外语教学,2004,(5):69—74.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