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北京市PM2.5重污染日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2015-04-26程念亮李云婷邱启鸿孙瑞雯

中国环境监测 2015年3期
关键词:颗粒物空气质量北京市

程念亮,李云婷,邱启鸿,董 欣,孙瑞雯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北京 100048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规模的扩大,大气污染形势较为严重,特别是环境保护重点地区和城市,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2]。近年来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导因素的灰霾现象日趋严重,对公众健康和城市景观构成较大威胁[3]。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4],PM2.5由一次微粒和二次微粒组成。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5]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这也是中国首次制定PM2.5标准。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地处华北平原西北端,三面环山,地形呈典型的“簸箕状”特征,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偏差;全市2 000多万人口、500多万辆机动车以及大量的生产、服务活动又造成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随着城市的发展,使得大气污染呈较重的态势[6-8]。特别是2013年1月,中东部、西南10省、自治区、直辖市,100多万平方公里区域出现持续严重PM2.5污染天气;北京也不例外,1月北京共发生4次连续重污染过程。为应对重污染局面,2013年10月市政府重点推出了《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9],完善了应急管理机制,将空气重污染应急纳入全市应急体系统一管理。

本文利用2013年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监测的 PM2.5浓度数据,针对北京市重污染日PM2.5的污染问题,从基本污染水平、时间分布、空间分布等多个侧面展开分析研究,较为全面系统地认识北京市重污染日PM2.5的浓度水平、逐月变化,空间分布特征。为更好开展城市PM2.5浓度预测预报工作,为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同时配合目前正在进行全国范围的PM2.5监测工作,对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监测布点和监测方法

1.1 监测布点

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由35个站点(图1)组成,包括1个城市清洁对照点,23个城市环境评价点,6个区域背景传输点,5个交通污染监控点;覆盖所有区县,包括区域背景、郊区、城镇、交通干道、居住区等不同的环境类型,所有站点全部经过GPS定位[10-11];细颗粒物监测数据为35个站点 2013年1—12月的逐日平均浓度资料。

1.2 监测方法

35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PM2.5质量浓度的监测均采用微量振荡天平(TEOM)方法的Thermo 1405F系列仪器,操作流程严格按照文献[12]中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每天24 h连续采样,设备定期检查并及时维护保养,在1 a的监测时间内有效数据捕获率超过95%,数据样本量充足。

图1 观测站点分布和分类

2 重污染日PM2.5逐月分布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HJ 633—2012)分级方法中规定,200<AQI≤300 即150 μg/m3< PM2.5日均值≤250 μg/m3为重度污染,300 <AQI≤500 即 250 μg/m3<PM2.5日均值≤600 μg/m3为严重污染。依据国家标准,结合2013年北京市逐日AQI变化情况,计算了北京市重污染日天数的逐月分布,见图2。

图2 2013年北京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逐月分布

由图2可见,2013年重度污染日累计58 d,占到全年天数的15.9%。重污染日细颗粒物24小时平均浓度为218 μg/m3。1月份重污染日最多,其次是2、3月份,8月份没有重污染日。整体来说,重污染日冬季最多,其次是春、秋季,夏季最少;夏季比冬季次数明显较少是因为夏季大气垂直运动活跃,气旋活动频繁,降水较多,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好;而冬季大气垂直扩散条件较差加之采暖季燃烧更多燃料,重污染日较多[13-15]。

1—2、12月重污染日PM2.5平均浓度与该月月均浓度相比差别最大,比年均值高出110 μg/m3以上,7月重污染日PM2.5平均浓度高出该月月均浓度幅度最小,为 93.7 μg/m3。

3 重污染日PM2.5空间分布

由图3可见,空间分布上,PM2.5年均浓度呈现明显的南北梯度分布特征,西北和东北地区污染程度最轻,东南地区污染程度最重,城六区浓度水平总体好于西南地区,年均浓度水平空间分布按升序排列:西北<东北<城六区<西南<东南;重污染期间各地区平均浓度分布情况与年均浓度一致,平均浓度水平空间分布按升序排列:西北<东北<城六区<西南<东南。空气质量较好的北部地区,重污染期间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与该地区全年平均浓度差异较小,为100 μg/m3左右,空气质量较差的南部地区差异较大,特别是东南部地区,达到 140 μg/m3。

图3 不同方位PM2.5浓度变化

全市35个站的监测结果显示,全市PM2.5年均浓度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各监测点PM2.5年均浓度范围为59~123 μg/m3,最低浓度出现在区域背景传输点密云水库,最高浓度出现在区域背景传输点房山琉璃河;而重污染期间各监测点PM2.5平均浓度范围为138 ~257 μg/m3,最低浓度出现在区域背景传输点京西北八达岭,最高浓度出现在区域背景传输点房山琉璃河。

如图4所示,不同环境功能站点PM2.5年均浓度水平分布按升序排列:城市清洁对照点<城市环境评价点<区域背景传输点<交通污染控制点;而重污染期间平均浓度水平分布按升序排列:城市清洁对照点<区域背景传输点<城市环境评价点<交通污染控制点;不同环境功能站点年均浓度水平分布与季节特征有关,冬季燃煤量较大,逆温频繁,混合层高度较低,区域空气污染状况较重,大气污染跨界传输作用明显[16-21],而重污染期间污染物经过一定的污染传输及积累,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一定程度上导致城市环境评价点浓度整体略高于背景传输点。由于交通环境监控点靠近道路两侧,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大,而6个区域背景传输点分布在北京周边,南北站点浓度差异较大,造成区域背景传输点的平均浓度低于交通污染监控点。此外6站点平均浓度不能充分体现出背景传输点浓度分布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对每个站点详细分析,这里不过多论述。

图4 不同功能站点PM2.5浓度变化

采用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对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和重污染日平均浓度进行空间插值,克里格插值法建立在半变异函数理论分析基础上,是对有限区域内变量取值进行无偏最优估计并应用广泛的一种方法,插值准确性取决于点的分布及个数[22]。北京市全市国土面积约16 000 km2,用克里格插值将其最优化分为4 537个网格(约1.9 km一个网格),统计不同浓度段所占的网格数即可计算出其对应的国土面积。图5为插值后该市PM2.5的空间分布,年均PM2.5空间分布与监测结果大体一致;北部的密云、怀柔、昌平定陵以南地区,浓度均在70 μg/m3左右,中心城区浓度水平在90 μg/m3左右,而南部的丰台、房山、大兴、亦庄、通州等区县浓度升高到100 μg/m3以上;这些空间分布特征与模拟及卫星反演研究成果基本一致[23-24],PM2.5在太行山以东呈现区域性特征,存在大范围 PM2.5高值区(PM2.5>100 μg/m3),特别是河北中南部、北京南部地区。重污染日北京市PM2.5相对均匀,西北的延庆、怀柔、昌平定陵以南地区,浓度均在120 μg/m3左右,中心城区浓度水平在180 μg/m3左右,而南部的丰台、房山、大兴、亦庄、通州等区县浓度升高到190 μg/m3以上,南部及城六区存在明显的高污染区。

图5 PM2.5的年均值及重污染日分布

在PM2.5浓度插值的基础上,初步统计了不同浓度段北京市国土面积分布,见表1。可以看出,重污染日PM2.5平均浓度为75~115 μg/m3所对应的国土面积比全年PM2.5平均浓度在75~115 μg/m3时的国土面积减少8 055 km2,PM2.5平均浓度为115~150 μg/m3的国土面积比全年增加2 611 km2,PM2.5平均浓度在 150 ~250 μg/m3时所对应的国土面积为12 656 km2,PM2.5平均浓度在250 μg/m3以上所对应的国土面积为883 km2(全年PM2.5平均浓度在150 μg/m3以上对应的国土面积为零)。由于35个点位较集中分布在城六区,郊区点位数较少,且空气质量级别对应的PM2.5浓度段差别较大,插值后统计的面积结果肯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25-26]。

表1 北京市2013年不同浓度区间的国土面积初步统计 km2

4 结论

1)2013 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为89.5 μg/m3,重污染日PM2.5平均浓度为218 μg/m3,重污染日主要集中在冬季;

2)PM2.5年均浓度呈现明显的南北梯度分布特征,重污染日空间分布较均匀,南部及城六区存在明显的高污染区,平均浓度在180 μg/m3以上;

3)重污染日 PM2.5平均浓度在150~250 μg/m3的国土面积约为 12 656 km2,PM2.5平均浓度在250 μg/m3以上所对应的国土面积约为883 km2,而全年 PM2.5平均浓度在 150 μg/m3以上对应的国土面积为零。

[1]任阵海,万本太,苏福庆,等.当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几个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1):1-6.

[2]徐祥德.城市化环境大气污染模型动力学问题[J].应用气象学报,2002,13(1):1-12.

[3]魏复盛,滕恩江,吴国平,等.我国4个大城市空气PM2.5、PM10污染及其化学组成[J].中国环境监测,2001,17(7):1-6.

[4]李令军,王英,李金香,等.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23-30.

[5]环保部.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6]贺克斌,杨复沫,段凤魁,等.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65-185.

[7]朱先磊,张远航,曾立民,等.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5,18(5):1-5.

[8]张菊,苗鸿,欧阳志云,等.近20年北京市城近郊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1):1 886-1 892.

[9]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M].北京:北京市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

[10]谢淑艳,王晓彦,吴迓名,等.环境空气中PM2.5自动监测方法比较及应用[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2):150-155.

[11]潘本锋,郑皓皓,李莉娜,等.空气自动监测中PM2.5与PM10“倒挂”现象特征及原因[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5):90-97.

[12]环保部.HJ/T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13]孟燕军,程丛兰.影响北京大气污染物变化的地面天气形势分析[J].气象,2002,28(4):42-47.

[14]张玉玲.中尺度大气动力学引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15]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266-304.

[16]陈朝晖,程水源,苏福庆,等.北京地区一次重污染过程的大尺度天气型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7,20(2):99-105.

[17]曲晓黎,付桂琴,贾俊妹,等.2005—2009年石家庄市空气质量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3):29-33.

[18]李金香,邱启鸿,辛连忠,等.北京秋冬季空气严重污染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7,23(2):89-93.

[19]王跃,王莉莉,赵广娜,等.北京冬季 PM2.5重污染时段不同尺度环流形势及边界层结构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4,19(2):173-184.

[20]朱倩茹,刘永红,徐伟嘉,等.广州PM2.5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2):15-21.

[21]刘永红,冯婷,蔡铭.2009年广州能见度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3):32-36.

[22]Davis,John C.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 in geology(3rd edition)[M].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2002:57-61.

[23]Gupta P,Christopher S A,Wang J,et al.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f particulate matter and air quality assessment over globalcities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6,40:5 880-5 892.

[24]Lee C,Martin R V,Van D,et al.Retrieval of vertical columns of sulfur dioxidefrom SCIAMACHY and OMI:air mass factor algorithm development,validation,and error analysis[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2009,114:1 101-1 112.

[25]Liu X H,Zhang Y,Cheng S H,et al.Understanding of regional air pollution over China using CMAQ,part I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0,44(20):2 415-2 426.

[26]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日韩LTP项目2010年度中国监测报告——模式部分[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1:1-212.

猜你喜欢

颗粒物空气质量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道路空气颗粒物污染与骑行流的相关性研究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
多功能空气质量远程检测仪
多层介质阻挡放电处理柴油机尾气颗粒物
关于环境领域英文符号PM2.5 中文名称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