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面日常教育的“真相”

2015-04-24王竹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真相微课文章

王竹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学医出身,曾从事生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偶然进入教育技术领域,立志成为一名“思者”。近年来创立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汪晓东是我的朋友,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他和我在个性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就是有自己的想法、爱较真、爱琢磨问题。我们在观点上常常不尽一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友谊。

有次在谈到他最近的研究重点——微课与翻转课堂时,我给他泼了点冷水。我认为,微课的应用主要在网上、在课外,而翻转课堂只是众多的教学模式之一,并不是对所有课程、所有情况都适用,在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下,更难普遍推广。晓东不大同意我的看法,他举出自己在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取得较好效果的例子来反驳我,还说他正在鼓动妻子——广州某高中教师也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翻转课堂的试验,对此,他显得信心十足。我听了只笑了笑,以“过来人”的口吻告诉他,在个别课程和教学的个别阶段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普及推广,开头的新鲜感与长时间后的厌倦感可能会同时存在,我相信他试验一段时间后会慢慢接受我的观点。

后来,我收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12期杂志,打开目录看到晓东和妻子李月霞老师联名撰写的文章《翻转课堂:一朵带刺的玫瑰—— 一节微课的多重叙事》,立即先睹为快。看完后我很兴奋,发短信给他,表达对他这篇文章的由衷赞赏;文章中发现的问题,果然不出我的预料。

这篇文章属于典型的教育叙事研究,有故事情节、有戏剧冲突、有学生反馈,也有教师和研究者的反思。文笔生动还带点幽默,我甚至能从某些典型的汪式对话中看到晓东那略带嘲讽的笑容。但最令我欣赏的还是作者的坦诚与实事求是的精神,文章不仅原汁原味地描述了试验的全部过程,而且毫不隐瞒其中的问题、失败与挫折。比如,教师制作微课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甚至发出“我不想再做了,这个东西很烦!”的感叹;学生上课看微课竟然“睡着了”,或者玩起了扫雷游戏;多次的试验效果并不理想;等等。而且,在第一次让学生写上课体会时,面对学生在文章中一味叫好、“歌功颂德”,李月霞老师立即看出其中的问题。她把学生找来交心“表白”,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说真话,终于“挖”出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如此的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的态度,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在文章最后,晓东总结道:“所以,我并不太愿意‘忽悠其他教师去做微课和翻转课堂,因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教师自己投入,还需要找到恰当的方法,甚至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会产生影响。我能做的就是动手去做些微课,然后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试用,再把我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其他人。”这就对了,这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晓东是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专家,经常去各地讲课;他妻子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加上其他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可以说在国内并不多见。这样一个专业团队在中小学研究微课与翻转课堂都不太成功,可见这种模式想要推广与普及的难度。希望他们的研究对读者有所启示。

教育现象学和教育叙事研究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回到事实本身”,将事实作为认识事物的不动点,消除抽象理论、抽象概念对人们认识的影响,直面日常教育的“真相”。我们看多了各种“布道式”的宣讲、大而不当的口号、用数据堆砌来显示其“科学性”的论文。我是学自然科学出身,我知道数据不会骗人,但人却可以用数据来“说谎”。因此,我更希望读到“原汁原味”地描写日常教育“真相”的教育叙事,因为只有“真相”才能作为一切理论应用的起点,只有“真相”才是检验一切理论是否有效的标准。

猜你喜欢

真相微课文章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孵化器死亡“真相”
浅析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谣言倒逼“真相”?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