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

2015-04-24李效庆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规律探究

李效庆

【摘 要】探究式学习具有较好的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积极探究的潜能,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认同和应用。很多教师发现,探究式学习的确能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探究发现也越来越多,但也有很多教师感到,在课堂上组织探究式学习经常流于形式,难以有效组织,最终无法落实教学目标,因而对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产生了困惑。本文从哪些问题值得探究、怎样设计探究任务、如何落实探究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任务驱动;探究;规律;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4-0089-03

信息技术学科在我校至今已开设十余年,笔者经历了其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过程。起初,我国家用计算机的普及率还不高,学生在课余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少。在这个阶段,笔者对信息技术课如何组织、怎样落实相关的知识技能目标很困惑。经过学习和实践,笔者逐步明晰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具有较好的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积极探究的潜能,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认同和应用。

笔者在与信息技术教师交流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都发现探究式学习的确能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探究发现也越来越多;但也有很多教师感到在课堂上组织探究式学习经常流于形式,难以有效组织,最终无法落实教学目标,因而对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产生了困惑。

哪些问题值得探究

每节信息技术课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围绕相应目标会有许多问题呈现给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选择适于探究的问题。

1. 探究有挑战的问题

要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简单的问题虽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但是如果问题过于简单,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没有意思。久而久之,会认为老师低估了自己,探究过程中会感到索然无味。在很快找到老师问题的答案之后,可能就会玩游戏或者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需求,提出学生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思考或实践才能够探索到答案的问题。实践证明,这样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兴趣。

在学习三年级《认识键盘》一课时,有的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教师提出“请你数一数键盘上有多少个按键”这一问题,并请学生用大约3分钟的时间数一数,最后汇报结果。学生汇报的结果各不相同,最终教师直接给出了答案。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由于学生初次认识键盘的布局结构,对按键个数这一问题确实有兴趣,但是由于按键数量多,学生汇报结果出现了很大差异。这表明,“学生数按键个数”这一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或者说是无效的。这样的问题虽然只要认真地去数,也一定能够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方法非常简单,对信息技术学科能力培养上没有价值。

有位教师则采用了如下环节进行教学。教师先展示计算机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键盘发展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键盘的发展过程,并提问“你发现了键盘有哪些变化”,学生思考后发现键盘形状、按键数量、颜色、布局等方面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知道小小键盘的发展史也饱含科技的力量。探究“键盘有哪些变化”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不只停留在按键数量上,还提高了对键盘更全面的认识。

2. 探究有规律的问题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1972年图灵奖得主艾兹格·W·迪科斯彻曾经说过,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能力。事实上,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通讯工具的使用,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虽然大多以计算机软件学习为载体,但是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在软件功能的学习上,更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涉及画图、文字处理、演示文稿、网页制作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软件,而不同软件的操作界面、菜单、按钮的使用方法等都有许多规律可循。例如,在三年级认识了画图软件的界面后,四年级在学习Word等软件时就可以让学生去发现它们与画图软件的相同之处;在学会了画图软件的复制和粘贴后,就可以让学生尝试其他软件相同命令的使用方法。另外,通过不同的软件界面,引导学生探究软件中的菜单分布规律、按钮排列规律;让学生探究菜单、工具按钮、快捷菜单等常用寻找命令的方式。

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常与已有的认知建立联系,经过长期培养,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善于分析、观察、总结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使学生信息素养得以提升,为其今后解决信息技术问题提高效率,当它成为学生良好的习惯后,甚至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这也正是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3. 探究有多种答案的问题

任务驱动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落实都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计算机操作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完成同一任务时经常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有多种答案的问题。

在三年级学习《与计算机交朋友》一课时,教学技能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关机的方法。在当前学生家庭电脑普及率较高的情况下,我校80%的学生在家都接触过计算机,并会用教材中的方法关机。因此,如果教学中仍然只是教会学生用鼠标点击开始菜单并按步骤关机,学生会觉得太简单而“吃不饱”。如果在学生掌握鼠标点击菜单关机的方法后,让学生探究怎样使用键盘或快捷键进行关机,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这种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努力找到更多的操作方法,还能培养他们遇到问题积极动脑去钻研,带来更大的收获和成就感。所以,教师要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分析学生已有技能水平,不能停留在教材表面,而要深入挖掘教材的设计思想。

怎样设计探究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实施探究的过程都是以不同的任务为载体的。因此,教学中如何设计具体的任务尤为重要。

1. 探究任务要明确具体

哪些内容适合学生探究完成?探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前要明确告知学生。对探究的内容应以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已有认知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探究的实际情况,随时对学生探究的方法、方向予以关注和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探究目标。

在学习Word软件《插入图片》一课时,学生初次接触“插入”菜单,对其中的命令并不熟悉。如果教师提出“请你研究一下怎样在文件中插入图片”这一任务,学生大多会如大海捞针一样,很难较快地找到这个命令在哪个菜单。如果在学生探究前,教师先请学生观察Word软件都有哪些菜单栏目,插入图片的命令可能在哪个菜单中,并请学生说出理由。学生通过分析交流,就有了一定的判断,然后按自己的判断去尝试实践,验证分析判断是否正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是漫无边际,而是经过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事半功倍。

2. 探究任务要“真实”

教师在课堂上请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完成的很多操作都可以称为“任务”。例如,有些教师在学生学习文字处理软件中《字符格式的设置》一课中,让学生随意输入一些文字,并修改字符的字体、字号、颜色等,这就是一项任务。但是,这样的任务学生在完成后能够体会到什么呢?他们可能当时掌握了字符格式设置的方法,但没有领悟到这项技能真正的使用价值。随意输入几个字符后完成的任务,也不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为了学会技术而设计的“假任务”。学生在这种情境下所掌握的操作往往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忘记,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除了上述“假任务”之外,还有一类任务脱离实践应用,属于“虚构任务”。例如,学习画图软件的《选定和移动》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掌握画图软件选定工具的使用方法,有位教师设计展示了下面图片,并请学生完成图中相应的任务。

上图中的任务,教师巧妙地虚构了一个故事情节,并将相关技能的学习融入到情节之中。学生都兴趣很浓,积极投入其中,也能够通过本课所学技能完成任务。但是画图软件的本质是用来绘画的,这类任务的设计脱离了画图软件的本质,虽然学生课堂上非常积极,但是由于缺乏与绘画本身的联系,学生今后使用画图软件时很难把相关技能迁移过去。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真任务”体现软件的应用,才能让学生把课堂所学技能与实际应用更好地迁移,体现任务的价值。

注重实施探究评价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的有效性,教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任务,学生在完成后是否获得成功体验,除了学生内心的感受外,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注重外部的评价。通过外部评价与其自我评价相互促进,能够有效地保障探究活动的开展。经常得到各方面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机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要注意加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评价的有效结合,从外部评价逐步促进学生内心对自我价值认识的提升。

在进行外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一节信息技术课往往包括多个小任务,教师要及时对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结果性评价,并融入过程性评价。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先分段后综合的形式进行,即随时对每个完成的小任务开展评价,并适时总结阶段的课堂情况。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加分的形式进行分段评价。首先,教师提出明确的小组加分评价标准:小组内每位同学都完成任务;完成快的同学可以指导组内其他同学,但不能代替操作。在这个标准下,组内的学困生和能力强的学生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水平,为本组加分贡献力量,体验成就感。假如没有评价标准,完成任务快的学生往往代替组内学困生去完成操作。这样,任务完成的过程就成了能力强的孩子“表演”,即使本组加分,那些学困生也无成就感。另外,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探究任务的完成过程,适时从认真程度、探究速度、相互协作等方面予以单独的加分,进行过程性评价。同时,针对学生的发言、行为习惯等情况随时作出相应的口头评价,使学生始终保持继续深入参与探究活动的动机。

在这种评价模式下,进行结果性评价的同时也渗透了过程性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在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同时促进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如今,探究式学习已经广泛应用,但是探究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学生来说,要充分地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只有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方能更加有效。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规律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