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刺下关加电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0例
2015-04-24孙春晓刘锦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 孙春晓 刘锦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3009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19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面部神经痛,以上颌支疼痛最为多见,病因不明,常为无规律性短暂而剧烈的疼痛,缠绵难愈。笔者随老师采用傍刺下关加电针治疗本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女16例,男14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5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对照组中女18例,男12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53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现代临床医学诊断标准丛书·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相关标准,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及三叉神经功能丧失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针刺取穴:百会、四神聪、上星、头维(双侧)、率谷(双侧)、太阳(双侧)、四白(双侧)、下关(患侧)、风池(双侧)、完骨(双侧)、天柱(双侧)、颈夹脊、合谷(双侧)。针刺方法:百会直刺,四神聪向百会斜刺,太阳、四白向下斜刺,其余头部穴位均平刺0.5~0.8寸;颈部穴位直刺0.5~0.8寸,采用捻转补法;合谷直刺0.5~1寸,采用轻微幅度捻转。下关直刺进针1.0~1.2寸,得气后紧邻其下再刺一针,两针同时采用高频率捻转提插泻法1min。下关及傍刺穴接华佗牌SDZ-Ⅱ型电针,选用连续波,以患者电针部位肌肉轻度收缩并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6次,4周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2 对照组 针刺取穴:双侧四白、颧髎、迎香、攒竹、合谷、内庭、太冲,患侧下关。针刺时先取远端穴,面部诸穴透刺,刺激量柔和、适中。内庭、太冲直刺0.5~1寸,采用轻微幅度捻转;四白向下斜刺,颧髎、迎香、攒竹直刺0.3寸;下关直刺1.0~1.2寸。其余操作同观察组。
3 疗效标准
痊愈:疼痛完全消失,面部感觉正常,随访3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疼痛停止后,3个月内复发但复发频次较前减少50%以上;有效:疼痛发作频次较前减少25%~50%;无效:疼痛发作频次较前减少小于25%。
4 治疗结果
见表1。
5 讨论
本病属于中医学“头风”“面痛”等范畴,外因多为风邪侵袭,导致手足三阳络脉阻塞而致;内因则多为肝气郁而化火,循经上扰清窍而发。傍刺是指在针刺部位旁边再刺一针的针刺方法,《灵枢·官针》曰:“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这种刺法可增加针刺面积,加强针感,促进局部气血运行。下关为足阳明、足少阳之会,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局部解剖发现[2],下关的传入神经元来自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中脑核;传出神经元来自三叉神经运动核和面神经核。下关局部深刺[3]可抑制伤害性刺激,阻断痛觉冲动的产生、传递和感知;改善受损局部微循环,修复受损神经,深度调节三叉神经的生理功能。电针刺激[4]能激活内源镇痛系统,促使人体释放阿片类物质,产生外周镇痛效应;能使面部肌肉有节律的被动收缩,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增加组织营养,使损伤的神经肌肉获得良好恢复;百会配四神聪、上星、头维、率谷,起醒脑护神、振奋阳气之效。颈夹脊穴配风池、完骨、天柱,疏通颈部上下气机,调理经络;针刺颈夹脊能显著改善颈部微循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恢复。合谷为治疗头面疾病的效穴,《玉龙歌》言“头面纵有诸样疾,一针合谷效如神”,太阳、四白配此穴起疏散风寒、舒筋解痉之效。运用傍刺下关加电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更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30) 例
[1]贝政平.现代临床医学诊断标准丛书·内科疾病诊断标准[S].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03-104.
[2]刘瑾.下关穴的局部解剖学及神经元分布定位[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03:210.
[3]彭丽辉,黄贵英,陈剑明.芒针深刺下关穴治疗三叉神经痛46例[J].中医杂志,2007(5):430-431.
[4]王玉花,方兴德.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2):25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