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公民视角的国企分类监管研究
2015-04-24王雅丽
王雅丽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白银 730900)
基于企业公民视角的国企分类监管研究
王雅丽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白银 730900)
国有企业的使命一是要体现国家的意志,二是要树立良好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国企形象,为此国有企业无论怎样都不能做出有损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事情。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分类监管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提出了作为企业公民的新的要求。对于竞争类的国企应努力争做蜜蜂型的企业,对于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的国企,可以不过多地追求自身的规模和利润的扩张,但要努力提升自身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力。
企业公民;分类监管;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人
企业与其利益相关人的共生共好是商业活动的一种新的伦理观,企业在其经营管理中必须重视其利益相关人的权利,企业公民的实践是一条有效的道路。国有企业作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和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其使命与职责一是要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二是要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的践行者。
一、企业公民是一种新的商业价值观
追求利润是企业的一种天职,但其中也隐含着一个天条,即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是建立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里的“他人”指的是企业的利益相关人。利益相关人指的是甲方能影响到乙方的利益,作为充分必要条件,乙方亦能影响到甲方的利益,那么,甲乙双方互为利益相关人。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两个层面理解企业利益相关人(Stakeholder),其定义和范围①如表1所示。
表1 利益相关人的定义和范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在传统的以计划体制为主导的国有企业引入市场竞争的因素,“商场就是战场”、“时间就是金钱”等口号响彻大街小巷,加之最初下海做生意的人当中有许多是从部队退伍、转业的军人,他们把这一理念植入自己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商场如战场”,这句话到现在仍然极有市场。在利润最大化的价值导向下,我们的企业片面强调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扩大本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采取了压低员工工资、增加劳动时间、窃取同行的技术、污染环境等不正当手段和方式,侵害了利益相关人的权益。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的加大,各类企业参与到全球化的市场活动之中,我们对商业伦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商场上,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的同时,其利益相关人的权益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只有这样企业与其利益相关人才可以达到共生共赢的目的。这是一种新的商业价值观,是在经营哲学的层面来思考企业的战略与战术,企业在这个层面的理念与行为被称之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其核心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如何看待企业的利益相关人和如何处理与他们的关系。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时先要确定它的利益相关人群体,并将他们的需求和权益渗入公司的战略和决策之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哲学逻辑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人是一种共生共赢的关系,企业赚取利润不应建立在损害利益相关人的基础之上。
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作为舶来词是先于企业公民的概念被引入的,由于中国商业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普遍政企不分,长期以来对企业社会责任这样一种新的经营哲学(理念)的认知存在着自说自话的理解,国有企业总在抱怨政府让自己承担了太多的“责任”,更多地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解为“替政府做事”,而忽视了其他的利益相关人的权利。心理上有较为强烈的抵触自身责任的情绪,因此,“企业公民”从“底线伦理”(必须的、应该的)的视角比从“责任伦理”(不得不、外部强加的)更利于国有企业的接受。
企业社会责任强调的是在经营理念和公司战略层面就考虑到对“责任”主动承担,很大程度上涉及的是响应社会的“自律”;而企业公民概念,其基础是基于一种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网络关系的“底线”,属于不得不的“他律”范畴。
公民是一个权利与义务对等的人,即指人格成熟、能够判断、能够参与、敢于担当、必须负责的群体一份子。企业公民 (Corporate Citizenship)就是自觉地把自己归属于社区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体的企业,或者说,企业公民是指一个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为方式[1]。这一概念最初来自欧美,其基本内核是指:作为一个社会重要的组织形式的企业也是 “国家的公民”之一,它有着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权利,但同时它又必须承担作为公民的义务,这个义务主要包括践行良好的商业价值观和建设商业文化等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在众多的企业利益相关人中,其中最重要的有六个:股东、员工、客户、环境和资源、合作伙伴(供应商)和社会。企业公民行为说的就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善对这六个相关人。企业与其主要的六个相关人构成一个六边形的蜂巢形状,因此企业公民也被称为“蜜蜂型企业”(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的六个重要的利益相关人
当今世界的商业大环境正在发生改变,企业面临的生存风险与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在以互联网和即时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极度透明化时代,企业每一个节点都处在监督者的网络之中,进入了一个不得不的“他律时代”,一旦跨越底线,企业面临的就将是来自巨大社会压力下的灭顶之灾。所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积极应对外部挑战,规避系统化风险的主动策略。
二、从企业公民的视角看国企的分类监管
本次国资国企改革的两个重点是“分类监管”和“混合所有制”,其中分类监管是基础。上海率先提出把国有企业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公共服务类三类进行监管。各地国资委和央企基本参照了上海国资委的“国企分类”标准。
2013年12月公布的《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将上海国企分为三类:一是竞争类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努力成为国际国内同行业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企业;二是功能性企业,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成为城市功能区域投资开发、重大项目建设中富有效率的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三是公共服务类企业,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引入社会评价体系,成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服务质量领先的公司。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按照市场规则,提高了资源共享配置效率和公共关系服务能力[2]。
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能一分了之,应该在明确国有企业在三个类别中的具体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国企的社会责任定位和要求,其中首先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利益相关人的分析,并从中确认自身的核心利益相关人(企业最重要的那个利益相关人),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制定与此匹配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对于竞争类的企业,其企业核心的利益相关人应该是“顾客”,这类企业必须围绕了解顾客的需求、满足顾客的需求和不断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以培育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为宗旨,以全球一流的企业为标杆,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为使命与职责。这就要求政府放权和放手,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使国有企业在同一环境下与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平等竞争。这类企业也是进行混合所有制探索的对象。对于功能类企业,其核心利益相关人应该是“政府”,因为这类企业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为核心目标,“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是政府完成其使命的载体,是为社会发展的长期和稳定而做出的决策项目。企业必须按照政府的要求按质量完成,并且力求通过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提高效率。当然政府所作项目决策的基础是民众的需求和满意度。对于公共服务类的企业,其核心利益相关人该是“大众”,也可以选择“社区”,其实两者是一体的。为此应引进“社会企业”概念和理念,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是这样的一种企业,它将商业策略最大程度运用于改善人类和环境生存条件而非为外在的利益相关者谋取最大利益。社会企业可以是盈利性质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质的,并且它的表现形式也可能是共同合作模式、成熟的组织构架、非独立实体、社会商业或者慈善组织。社会企业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它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力量。简而言之,社会企业不是不赚钱,而是把赚到的钱用于解决和改善社会(社区)问题。大众和社区是公共服务类企业的服务对象,应引进第三方的组织来评价该类企业的绩效,这类企业也是中国走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载体。在目前非常流行的“政府购买服务”中,政府普遍担忧没有合格的组织来承接,实际上公共服务类企业就是主要的承接者。政府应善于运用企业的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企业在这方面的理念和效率往往会高于政府。
三、做蜜蜂型和蝴蝶型企业
无论哪一类国有企业都肩负着“合理的产业布局、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提升中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创建全球化的品牌”等方面的使命与责任,而这些都离不开“全局性”和“长远性”的特征。确保各类国有企业的目标更好地体现“国企”的使命——战略性和长远性,而并非只求企业的短期财务收益,与民争利,什么赚钱就干什么。分类监管基础上的各类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人的定位,可以使国有企业传统的“社会责任的认知”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承担来自政府的责任,转变到以核心利益相关人为主并兼顾到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利益。从而把顾客和员工这样两个重要的利益相关人引入绩效考评,构建良好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带头促进和谐的用工关系。树立良好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商业价值观”的国企形象。即使是对于商业竞争类的国企,在决策中,也必须把顾客、员工、供应商、经销商、政府、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利益作为决策的约束要素,兼顾其利益相关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权威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John Elkington)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和影响规模,把全球的公司分为蝗虫、毛毛虫、蝴蝶和蜜蜂四种类型(参见图2[3])。
图2 企业的类型
不言而喻,只有蜜蜂型企业才能做企业公民。各类国企绝不能作蝗虫型和毛毛虫型的企业,无论怎样都不能做出对环境有所损害的事情,包括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包括用工环境等等)。对于竞争类的国企应该努力争做蜜蜂型的企业;对于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的国企,可以不过多地追求自身的规模和利润,但要努力提升自身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力,争做优秀的蝴蝶类企业。
国企核心的使命是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此一是要努力提升效率(而不仅仅是通过外延式的投资),二是要杜绝由于腐败造成的国有资产的流失。在这两个层面上,各类国企尚有极大的改进空间。无论是哪类企业,都具有企业的属性,那么效率就是其根本的追求。在分类监管的基础上,使国企从明确自身使命和定位,放弃对外部政策红利依赖,转向专注于向内提升自身的实力,重视通过改进内部的制度和流程来提升效率。也唯有通过效率的提升才能使国企更好地承担对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责任。
2015年随着对央企的外部审计结果的公布,对国企的党建、反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央国资委开始在央企大规模推行合规管理,这表明对国企的“他律”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笔者结合企业公民在中国近10年的实践和国企分类监管的要求,把国企对企业公民的行为要求列表如下。
表2 分类国企的企业公民行为要求
注:“重要”,“比较重要”指的是该项内容对该类企业考核的重要性。
注释:
①李维安,王世权《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研究脉络及其进展探讨》,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4期。狭义的概念是沿着斯坦福研究中心的思路,将利益相关人界定为在企业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个人或群体;广义的概念则是基于弗里曼(Freeman,1984)提出的利益相关人概念框架,从利益相关人与企业双边视角进行界定,既包括有益于企业价值实现的利益相关人,也包括了不利于企业价值实现的利益相关人。
[1]吴伯凡,阳光.企业公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5.
[2]李泓冰,谢卫群.上海出台国资国企改革20条[N].人民日报 , 2013-12-18(A3).
[3]成刚.中国企业成长的基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5.
[责任编辑 龚 勋]
2015-07-08
王雅丽(1963-),女,山东蓬莱人,高级讲师,主要从事财经应用文写作和经济管理教学工作。
F272.2
A
1008-4630(2015)05-0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