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与再平衡
——市场化背景下荆楚网新闻生产惯习的延续与博弈
2015-04-24邓为
邓 为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传媒具有意识形态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传媒人的共识。有别于传统媒体只允许分拆出经营业务上市的是,新闻网站是将新闻信息采编与媒介经营打包在一起整体上市的,客观上已经推倒了 “国家”与 “教堂”之间的围墙,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意识形态主导型的新闻业需不需要市场化?舆论引导如何在市场化的媒体中实现?意识形态主导与经济利益追求、公共利益维护如何平衡?市场规律与管理规制如何平衡?新闻生产如何在市场化进程中实现动态平衡?政府、市场、媒体与公众之间又如何保持动态平衡?带着这些问题,本文选取了荆楚网这一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首家省级国有网站,进行新闻生产的个案研究,并重点分析市场化进程中荆楚网内外部场域的变化,以及场域变化导致的新闻生产惯习的延续与博弈。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化对我国新闻网站新闻生产的影响。围绕这一研究问题,笔者从三个大的方面梳理相关文献:一是探析新闻社会学视域下的中外新闻生产研究,以寻找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二是分析我国新闻政策的相关研究,以全面了解国家政策话语对研究对象的定位;三是梳理我国新闻网站上市现象及荆楚网个案的相关研究。这一观点在文献上有一定的论述,却需要更多的经验证实。
围绕 “市场化对新闻网站新闻生产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本文拟采取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混合研究方法①约翰·W.克雷斯威尔:《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把参与式观察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具体运用如下。
(一)参与式观察法
从2014年3月至今,笔者多次旁听荆楚网的每周业务例会,并收集了2013~2015年荆楚网业务例会的所有书面会议纪要。为了撰写论文,笔者安排研究助理以实习生身份在荆楚网要闻中心工作,按照研究提纲展开对荆楚网完全的参与式观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在荆楚网的所见所闻。调查时间由2014年12月9日开始,至2014年12月31日结束,共计22天,除去休息日,共搜集调研日记18篇,总字数16000多字。2015年6月,笔者又在时政要闻部进行了为期10天的参与式观察,并对要闻部员工进行了多轮访谈。
根据观察日记中呈现的问题,配合前期访谈,本文制定了调查问卷。
(二)问卷调查法
为配合定性研究,本文也采用了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以相关文献阅读和前期深度访谈为基础,围绕本论文的核心问题制作了调查问卷,并于2015年2月13日至3月13日共计29天在问卷星问卷平台①在线问卷调查网站: http: //www.sojump.com/。进行问卷发放,采用内部封闭式问卷法。
据荆楚网提供的数据,荆楚网目前采编部门的工作人员 (含记者、编辑、技术、行政、财务等)共217人,填写问卷共计198人,占比91%。经人工检验问卷有效性,198份均为有效问卷,样本编号为1-198。问卷第9~15题为跳转性问题,要求样本中的新闻采编人员回答,共有64名样本回答了上述跳转问题,经核查,样本均来自荆楚网网站各采编部门。问卷最后一题为开放式问题,共有25名样本回答了该问题。参与问卷调查的荆楚网员工中,男女比例较为均衡,分别为55%与45%,男性略多;年龄上以26~30岁人群为主 (49%),其次是31~35岁 (21.7%),35岁以下员工占比71%;学历水平普遍较高,大部分员工拥有本科学历 (158人),硕士及博士以上占比近20% (32人)。
问卷从公司化经营、人才管理、内容生产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根据问卷分析的结果,本文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第二轮深度访谈,对具体的个案进行了分析研究。
(三)深度访谈法
在本研究中,笔者以面对面的方式,深度访谈荆楚网中高级管理人员4名,相关部门负责人4名,编辑记者4名,其中对2名人员先后做了2次访谈,共计14人次,得以深入了解荆楚网新闻生产的各个层面。
二 研究发现
(一)场域变化与架构重组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竞争市场化趋势的演进,新闻传媒进入急剧变革的时代。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变局之中,实施体制机制创新,转企改制的战略转型是必然选择。荆楚网生发于传统媒体体系中,承担着传统媒体集团媒体融合战略转型先行军的任务,在市场化进程中,其在党报集团中的位置、其内部的组织架构都在发生变化。
新闻网站改制上市,既要符合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政策,又要符合国家 《证券法》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 (IPO)的具体要求,因此,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是关键。股份公司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独立性的刚性要求,也是传媒集团改制成功与否的标志。这一规定也倒逼传媒必须改革现行适应事业单位管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建立健全的 “三会一层”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体现上市公司独立性的体制机制。
1.作为投资方的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2014年6月,《〈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开转让说明书》①荆楚网:《〈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开转让说明书》,http://data.eastmoney.com/notice/20140630 /2Wvl2TQgF5Lw4t.html。中的 “公司股权结构图”如图1。
可见,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90%)及其全资控股的湖北日报社实业发展公司 (10%)是荆楚网的投资方。市场化进程中,荆楚网从单纯的编辑部到作为湖报集团全资投资的上市公司,作为投资方的母报集团与作为回报方的子公司的关系不同于当初事业体制下纯粹的上下级关系。
图1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结构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员工在 《党报集团为何要借力新三板》②谢睿、班跃伟、刘斐:《党报集团为何要借力新三板》,《新闻前哨》2015年第11期。一文中,总结了党报集团旗下子公司挂牌新三板的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内部资源整合,提升盈利能力,有利于推进媒体融合转型,有利于谋划更高层次的资本运作。同时,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理顺体制机制、培养人才,也改变了过去子公司 “啃老、依老”现象,倒逼子公司独立面对市场生存发展。荆楚网挂牌上市后,也不负厚望,完成了不错的业绩。2014年,荆楚网实现收入7866万元,完成利润221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24.84%和782.97%。
但作为投资方的母报集团与作为回报方的子公司,站在各自经济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在现实运作中也产生了一些矛盾。
一是在投资决策上,湖报集团作为国有企业决策的谨慎性与荆楚网作为上市公司的紧迫感产生矛盾。样本8介绍:
“集团作为国有企业存在惯有的惰性决策机制,但资本市场又不等人……市场机会稍纵即逝。”
二是对荆楚网在湖报集团内部的层级设置上,湖报集团与荆楚网各有考虑。
目前,湖报集团属于省委宣传部直管正厅级事业单位,荆楚网虽然是上市公司,但其在湖报集团内部仍然是一个内设处级单位,也就是说,其负责人是一名处级干部,无权参加湖报集团党委层面的决策。在访谈中,我们也提及了这一点。
问:如果您觉得这个制度可以改的话,应该怎样做?
样本8:提高新媒体层级设置,主要领导要抓媒体融合,中央文件写得非常清晰。
在访谈中,有人用悲怆、无奈形容固化的体制对市场化进程中各类创新的挤压和消磨。新媒体强调速度与执行,但是传统媒体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行政体制,小到设备的购买、任务的执行、人才的流动,大到公司架构的改革、项目的批准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这些都成为工作中最大的障碍。特别是报业集团内有些人因为对新媒体的不了解,因为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些习惯,决定了他们短期内对新媒体存在一定的 “敌意”。这种固化体制所形成的系统内的 “敌意”并非个别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让许多新媒体的实践者失去热情,甚至逃离体制。
2.荆楚网上市后内部的组织变革
荆楚网上市后,引入胜合春管理咨询公司对新媒体集团的组织架构进行重新设计。根据设计结果,2015年1月21日,新媒体集团下发了 《关于网络公司组织架构调整及相关管理者任命的通知》,1月28日,新媒体集团总经理、总编辑张先国在公司第一次年会上发布了胜合春管理咨询公司的项目成果,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
笔者访谈了相关人员,调阅了胜合春管理咨询公司的所有项目资料,了解到新媒体集团上市后组织变革的基本情况。
上市后新媒体集团为什么要变革?胜合春管理咨询公司在前期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出了以下四点原因。①根据新媒体集团提供的相关资料。
一是媒体产业面临前所有未有的剧烈变化,需要变革以适应市场变化。具体表现为:新媒体对旧媒体市场的影响;管理成本持续上扬,营收未见明显上升;广告不再是唯一重要的收入来源;旧习惯与旧思维的阻碍;新媒体对技术研发水平的要求日益提升;云端系统对内容管理产生冲击。
二是重塑营运模式,追求企业成长。具体表现为:追求成本控制;运用外部资源活动,执行成本削减;通过重新设计绩效奖励与退场制度,提高员工生产力,减少不必要人力,降低人事成本。
三是发展获利平台。具体表现为:设计新的组织形态,重建目标营运模式,包括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发展新的能力和过程,尤其是生产过程、销售效率和资产管理;改善员工绩效管理制度,重塑组织文化。
四是提高营收。具体表现为:通过异业合作,将收入来源进行扩大与多元化;在新平台上充分利用资产,包括内容、技术和人才,且更广泛地进行产品开发,并在各企业部门间达到综效;通过跨平台系统,从各项资产中,更有效率地获得价值。
综上可见,荆楚网组织变革是为了适应市场化进程的需要,从而发展获利平台,提高营收。
围绕这一设计原则,胜合春管理咨询公司针对各个子公司不同的战略性定位,决定对于具有特殊性、非传播媒体特性的业务或子公司,给予较高的独立性,例如楚天尚漫、数字传媒、楚天优品等,自理经营业务的权与责。总部仅对行政与战略等后勤服务作集中化管理。
对于组织变革对新闻生产的影响,样本8在访谈中介绍了新媒体集团组织架构设计的三大核心原则。
一是内容、经营分开:分别成立与内容有关的荆楚网编辑中心、采访中心,与经营有关的产品中心和营销中心。
二是采访、编辑相对分开:采访和编辑分离,分别成立荆楚网编辑中心和采访中心,且编辑中心对采访中心有内容要求权和平行考核权。
三是岗尽其责、人尽其能:市场化的岗位体系建制方式,充分发挥岗位和个人的价值。
在谈到为什么制定这三大核心原则时,样本8介绍说:
“新媒体集团上市后,我们发现了部门定位、权责边界、业务边界不明等不适应现行上市公司管理体制的问题,如采集同一个新闻,不同部门同时都安排人去采访,造成不必要的人力浪费。”
以对内容采编流程为例,胜合春管理咨询公司在 “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组织变革设计与管理优化创新项目”的报告中描述:一是有采访权限的部门太多,容易撞线或权责不清;二是跨部门专题制作缺少统一的协调机制;三是部门系统多,编辑工作要在多个不同的平台跳转,影响工作效率;四是对于记者要求上首页的稿件或者各采访中心、其他部门要求推荐的稿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基本上是行政的模式操作。①根据新媒体集团提供的相关资料。
访谈中也介绍了采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新闻生产中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流程。样本1介绍:“就说荆楚网最擅长的爆破直播,做了好几次了,到现在也没有做到标准化,摄像机怎么架、直播台怎么放、哪几个人来,都没有现成的标准方案,一切都要临时拼凑。”②笔者对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采访中心时政要闻部主任余宽宏的访谈资料,2014年12月6日,武汉。
在重大报道中,新闻生产就变成了整个团队的竞争,设备能否及时到位、人员能否按时集合、采访对象能否联系好、值班总编能否合理指挥,这些都将直接影响采访的成败,荆楚网效率低下的问题更加突出。
访谈中,时政要闻部的三位受访者都谈到了2015年发生在湖北的最大突发事件 “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故”中暴露出来的生产效率问题。
在 “东方之星沉船事故”发生后,从团队配合的角度看,荆楚网这次采访存在诸多不足。有访谈对象透露:“4日,老总布置了3个选题,‘长江的信息化、数字化,保障通信安全’,‘我国军队的应急动员能力’,‘监利的小城大爱’。本来这几个选题是给后方做的,但后方无法完成,选题任务推给前方。”多位访谈对象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指挥的问题”,“指挥问题是荆楚网一直以来的一个问题,不只是这一次”。 “后方无总协调、无总指挥,各部门各自干各自的,按照常规的工作在开展”, “前方也无指挥,我们在这次事件中完全靠自己能摸到哪里就摸到哪里”。
因此,在组织变革中,针对这些突出问题,通过组织架构重塑,建立内容支撑中心,运用中央厨房的概念统一生产加以解决。
表1为胜合春咨询公司结案报告PPT第277页中对内容采编流程优化的问题说明。
表1 胜合春咨询公司结案报告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荆楚网通过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初步完成了从一家网站向新媒体集团的转变,并充分利用上市的契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公司治理,规范企业经营,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荆楚网的新闻生产流程更加优化高效,有利于新闻生产质量的提升。
(二)组织变革与员工队伍
本章所指 “员工队伍”,主要是指荆楚网及所属楚天尚漫等从事内容生产的相关员工。综合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与参与式观察分析,荆楚网上市后的组织变革对员工队伍产生了如下影响。
1.队伍结构的变化
(1)从事新闻生产的员工数量增加
2014年6月,《〈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开转让说明书》中 “公司员工情况”中如表2、表3。
表2 荆楚网在职员工 (母公司及主要子公司)基本情况
表3 人员变动、人才引进、培训、招聘、薪酬政策等情况
从表2、表3可以看出,公司生产人员从123人增加到152人,公司员工总数从275人增加到397人。
关于上市后员工人数的变化,在访谈中荆楚网员工也有提及。
样本1: “我2007年在荆楚网实习的时候大概是五六十个人,但是现在,我们有几百号人,可以感受到这种裂变式的发展。”
样本4:“上市后,第一,我要组建团队,就是真正的采编团队。第二,我要培养团队。第三,我要扩充团队。我要把触角伸到新闻采访的每一个角落,我要原创立网、内容立网、策划立网。”
当问及 “你说的这个新闻原创团队准备从荆楚网内部产生还是外部扩招”时,样本4介绍说既有荆楚网本身一部分做采编的,再从14个子公司中挖一些,更多的是会从传统媒体那边拉一些。
当问及人力成本时,样本4认为: “原创性和新闻采访就是要养一批人。以前的话,要养个人挺难的。新媒体集团上市后有了这个财力,能负担得起了。”
图2 上市后采编部门的人数
(2)专业素养不容乐观
虽然如表2所示,上市后员工学历有提高,但问卷调查表明,采编队伍中仅31%的员工有记者证,员工在自我工作能力评价中认为,他们与商业网站和传统媒体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与上市前的荆楚网相比,有着显著的提升。综合评价如表4所示。
表4 对荆楚网新闻专业人才现状的评价∗单位:%
访谈中,荆楚网中层普遍提及对当前新闻生产者队伍素质的不满意。
样本3:“每年评奖我都不好意思,我分管的视觉美术中心,每年做一百个多个专题,但一到评奖的时候拿不出像样的东西。” “并不是我们平时没有要求,没有带队伍,每一次报道都在带队伍。但新闻生产方面的能力还是上不去,网络评论质量也下降了,我们曾经多次获得过网评的中国新闻奖,但2014年剃了光头,想要提拔个人去当主任,都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新闻生产讲世纪歌加流行曲,目前我们既做不好世纪歌,也把握不了流行曲,新闻策划太落后。”
样本1:“上市后,对于个人来说,危机意识也增强了。”“和在传统媒体受过训练的人相比,我们的能力是严重不足的,真的有这种危机感。”“我手下的记者只有一个是从传统媒体过来的,我可以感觉到,经过传统媒体培训的员工,和荆楚网自己招进来培养的员工写稿子之间的差距,在新闻采编这一块非常明显。”
时政要闻部虽然是荆楚网为了提高新闻原创生产能力而成立的,但现有员工以前主要是搞经营,从经营转岗后,进入采编角色还有一个适应过程,特别是新闻专业素养不够。
访谈中,据样本1①笔者对新媒体集团荆楚网采访中心要闻部负责人余宽宏的访谈资料,2014年12月6日。介绍,他们之前由于做经营,都不是按记者的要求招的人,所以员工需要培养周期,专业素养的提高需要时间成本和精力投入。他说:“包括我自己,我自己都不是作为新闻记者招进来的。你看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也没有把我作为一个记者去培养,把我培养的方向是网络舆情分析师,或者是互动论坛的管理员、网络评论员,但是从来都没有说把我当作一个记者去培养。包括我自己,说实话是感觉很吃力的。”
“就荆楚网的现状来说,你看我们在外面名头很响,但是你不知道我们的记者写的新闻啊,用老总的话说就是无所不能错,没有不能错的东西,什么东西都能写,什么东西都能写错。荆楚网前些年根本没有把自己当作新闻媒体来打造,更多的精力放在怎么样养活自己怎么样赚钱上去了。”
2014年12月12日的 《观察日记》中,也记录了样本1在要闻部部门会议上讲的一段话:“我自己出去采访的时候都能感觉到明显差距,人家凤凰湖北、新浪湖北的记者,往地上一坐,现场把稿子写好传回去,你们呢,一定要慢慢悠悠回办公室写,中间还要吃个晚饭,稿子发来都八九点了。所以一直跟你们强调要有专业素养,要有新闻专业主义理想。”②摘自2014年12月12日的观察日记。
笔者在要闻部实地观察期间,也看到了因员工专业素养不高而造成的生产 “事故”:某记者采写的稿件 《武汉8户居民50年住房遭强行砸毁
老两口挤破房度日》③周三春、张城: 《武汉8户居民50年住房遭强行砸毁 老两口挤破房度日》,http://news.163.com/15 /0622 /17 /ASNV93LA00014AEE.html。因听信投诉者一面之词,没有采访被投诉一方,报道严重失实,造成恶劣影响。事后给各大门户网站的删帖函又出现差错,在给环球网和和讯网的删帖函件里,将链接地址错写成凤凰网湖北频道的。
对于员工专业素养影响新闻生产的问题,不仅是要闻部,荆楚网高层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2015年8月3日的采编业务例会上,专题强调了业务建设要规范的问题:上周,中国新闻奖评审会传来一个 “噩耗”,我们最有竞争力的一篇作品 “潜江劫持案”被专家组否了,该作品在初评时得票最高,最有希望获得一等奖。但是,按照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规则,初评后还要进行专家审评,专家提出 “潜江劫持案”对犯罪细节描述过于仔细,违反了中宣部关于“媒体对犯罪细节不能描述过于仔细”的相关规定,所以错失中国新闻奖。这件事给我们的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在评新闻奖的过程中,能看出很多问题,今后的业务建设我们要更加规范。
2015年7月13日的例会:财经新闻部的经济、财经、理财、股市等新闻从无到有,在业内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加强采编规范以后,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中经常看到 “张先生、李先生、某网友说”等字样,是不具有信服力的,财经新闻尤其要追求准确,采访对象一定要有名有姓。各编辑看到 “张先生、李先生、李大妈”等指代不明确的词语时,要进行修正,这是重要的采编规范,要从源头抓起。
(3)员工职业认同感增强
深度访谈中,大家一致谈到上市既增加了员工的福利待遇,又增加了员工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见图3)。
问卷调查也表明,上市对员工而言,主要体现在更高的工作岗位要求(78.3%) 以及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73.7%)。
样本1在访谈中提到:“从个人待遇上看,我觉得上市后我们跟传统媒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了。我2005年、2006年在 《都市报》实习, 《都市报》的记者写稿好的一个月能拿一万多,但荆楚网最多两千多块钱一个月,而且当时荆楚网的领导还每月都为给员工发工资愁钱。但现在荆楚网一个最普通的编辑记者,每个月也拿四五千,现在 《都市报》非常非常优秀的记者,最多还是一个月拿一万多,这个差距正在缩小。”“对于基层员工来说,上市后,我们成了上市公司的职员,大家就感觉蛮牛逼的,荣誉感增强了。”
“上市后荆楚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大大增强了。2007年的时候,我们出去说我是荆楚网的,人家都不知道,我总是要补充一下我们是 《湖北日报》荆楚网的。现在出去,至少大家都知道荆楚网,现在有些单位搞活动,一般都是只邀请 《湖北日报》、荆楚网、湖北电视台三家单位。”
图3 荆楚网上市对员工的个人影响∗
问卷调查表明,员工普遍认为,清晰明了的组织分工 (69.7%)和合理的考核制度 (54%)为职业发展开拓了空间。尽管与竞争对手尚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工作量增加、工作要求更高的情况下,85%的员工认为自己能够胜任上市后工作任务的新挑战,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和信心 (见图4)。
2015年6月新入职的一位员工 (样本7)在访谈中说:“我是英国伦敦大学艺术设计的硕士,之前想留在北、上、广工作,也考上了武汉同城其他媒体 (长江日报新媒体集团),但最后还是选择了荆楚网,主要是听说它是省直第一家挂牌上市的,上市公司嘛,肯定会重视视觉设计,感觉自己应该能发挥所长,有用武之地。”
2.新闻原创能力增强
荆楚网在市场化进程中,其新闻理念的变革对提高新闻原创能力要求迫切。但是,荆楚网目前的原创生产能力还不太强,整合和转载还是其主要新闻生产方式。
图4 上市后员工是否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问卷调查中对 “荆楚网新闻生产的主要方式”的分析如图5。在访谈中,多人提到了这一变化。
图5 荆楚网新闻生产的主要方式按照使用频率∗
样本2:“荆楚网在2011年之前主要是以新闻内容整合为主,在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采访部门,有一些新闻采访工作可能都是指令性的。” “现在我们通过挂牌、通过从市场上去获得融资,我们拿钱干吗呢?我们拿钱首先肯定是要搞新闻生产,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所决定的。我们要提高新闻生产的影响力,是由我们媒体自身这个属性决定。我们是主流媒体,必须要这样做,之前应该是说这方面是有欠缺的,原因在于,我们之前缺少这种资本的支撑,确实是因为缺少,并不是因为我们不想这样。”
样本4:“只有原创新闻立起来了,才能带来你这个媒体的独立人格。这个媒体的尊严、这个媒体的地位、这个媒体的影响力、这个媒体的公信力。不然,你上市后就是搞二十个公司,就是再挣钱,荆楚网软趴趴的,手机报软趴趴的,立不起来。”
样本1:“我们部门那225万,领导觉得根本不多,如果能做出影响力,就会投钱进来。”
综上,荆楚网在市场化进程中,经济场的影响和作用力日益加强,原有的政治场中党网的编辑部架构变革成为经济场中的公司架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组织架构,实现公司治理,初步完成了从一家网站向新媒体集团的转变。首先,从其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内部的定位看,荆楚网从一个内设编辑部变成了全资控股的子公司,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成为其唯一投资方。其次,荆楚网内部也对新媒体集团的组织架构进行了重新设计,理顺了采、编、营的关系。最后,其组织变革也对新闻生产者产生了较大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对加强新闻原创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下我们通过对时政要闻部编辑部场域的参与式观察,来了解市场化进程中新闻工作者日常新闻生产惯习的变化。
(三)时政要闻部的参与式观察:市场化与日常新闻生产微观运行机制
鉴于时政要闻部是荆楚网最有代表性的新闻生产基层单元,笔者将其作为编辑部场域,重点观察其在市场化进程中日常新闻生产惯习的变化。现从新闻生产的视角,将观察情况呈现如下。
1.时政要闻部场域的位置关系分析
2014年9月3日,刚刚上市的荆楚网成立时政要闻部 (以下简称要闻部),目的是加强新闻原创,定位为内容提供部门,负责采访及提供时政要闻类原创稿件、新闻素材。其责任是:①负责时政、要闻类原创全媒体(图、文及视频)新闻的采写;②负责机动类原创全媒体新闻的采写;③按照荆楚网编辑中心及子公司的要求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原创稿件、新闻素材;④负责各厅局的新闻采访及稿件编写;⑤策划性报道。其权利是:①要求荆楚网编辑中心及各子公司提供详细、可执行的采访内容要求;②策划性报道可要求编辑中心及子公司配合。
如前所述,时政要闻部是荆楚网在市场化进程中进行组织变革时,为加强原创成立的,其与公司内部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一是实现了采编营的分开,二是相对整合了采访资源。
样本1认为上市解决了采编经营彻底分开的问题,有利于专心做新闻:“上市之前我们没有专门做新闻的团队。我们虽然有时政新闻部,但时政新闻部一方面要做新闻,另一方面要去赚钱,完成经营的任务。说实话以前荆楚网的采编是没有实现分离的,就是采编和经营是放在一起的。那时,对时政新闻中心的考核,涉及的是他们的经济指标和经济任务。这样的话,他们的记者考核就是每个月进账多少钱才能拿到工资。哪怕你写得再好,你拿了一个湖北新闻奖又怎样,你没有进账的话可能这个月一分钱的绩效都没有。他们不仅要做新闻,还要跑去跟各个厅局谈,我给你做新闻你能不能给点钱啊。”
“采访中心成立前,荆楚网内部各部门都有自己的采访资源,如果要闻部能有效使用这些资源必将如虎添翼,然而现实是荆楚网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一些资源不能共享,甚至拒绝共享。”
样本4:“上市公司的规范化以后,采编经营分开。这样便于荆楚网,或者说新媒体集团,采——创新地采,编——创新地编,经营——创新地经营,各司其职,而不是说我作为一个记者,我带一个经营任务去完成采访。”“新媒体集团的采访中心,我是直接管。我们新媒体集团原创内容建设、采访能力、新闻策划、新闻挖掘和新闻发现、新闻立网立报,从这个角度上我们真正地动了一大步。”
样本8:“荆楚网的工作已和三年前安安稳稳的时代有很大的差异,现在我们平台大,对大家的能力、素质、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在八小时的工作和实践中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过去荆楚网记者的工作就是转转稿件,现在要求每一位记者和新华社驻站记者、《都市报》机动部记者、社会部跑线记者同等标准,甚至要在发稿时效上更强。过去对网站新闻把关方面管理较松,现在中央和省里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提到同一标准,我们必须要尽快提高自身能力建设。”
我们分析了荆楚网生产理念的变革,观察到荆楚网作为党网,其市场化进程在客观上推动了宣传理念的变革,尝试进行主题宣传的网络化表达,倒逼新闻生产必须得到 “党”和 “群众”的双向认可。在新闻理念的变革中,面对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市场新闻学开始在新闻生产中占了上风。无论是宣传理论还是新闻理念的变革,都需要提高荆楚网的原创新闻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竞争,因此,时政新闻部应运而生。那么,时政新闻部成立后的运作情况如何?笔者在时政新闻部进行了参与式观察。
2.编辑部场域的新闻生产:发现、选择、报道的三个环节观察
媒介场与社会场域总体上存在着全面对应的关系。媒介场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场、政治场等其他场域力量变化的反映。这一判断在时政要闻部这一编辑部场域中再次得到验证。
时政要闻部的新闻生产在编委会→采访中心 (负责人样本2)→要闻部(负责人样本1)这三级组织架构的控制之下有序运行。根据参与式观察情况,笔者按照新闻生产的闭合流程链条简要呈现要闻部的日常工作状态。
(1)新闻的发现:被动发现成为经济选择
新闻生产的发现阶段,即新闻工作者了解可能被报道的议题和事件的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新闻部门中所有其他的决定都基于此作出。关于新闻发现的市场模式是,如果新闻仅仅是一种商品,那么考虑到时间资源和资金的稀缺性,理性运作的媒介应当是这样一种内容组合:它成本最低,又对广告商和投资者具有吸引力,因此,被动发现新闻比主动发现新闻成本要低得多。
当前时政要闻部获取新闻线索的方式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记者主动获取,如记者从网上搜寻、记者从战线获取;第二类是记者被动获取,如网友爆料、厅局新闻联络员提供线索、各级会议邀请、同行爆料、领导安排等。网友爆料和记者从网上搜寻是要闻部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方式。荆楚网开辟有专门的爆料平台,此外东湖社区民生热线、热线电话也接受网友爆料。荆楚网要闻部记者除了在自有线索平台寻找线索外,还经常在传统媒体、大楚网爆料台、人民网 “领导干部留言板”、微博、微信、得意生活、天涯、猫扑、凯迪等互动平台寻找线索,此外各大媒体热点报道中的湖北因素也会成为荆楚网的报道对象。
在荆楚网爆料平台,网友爆料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民生相关,例如个人维权、救援救助、小区违建、医疗纠纷、乱收费、合同纠纷、讨薪、道路失修、停水停电等,少部分为突发事件。其中反映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占50%,反映社会不公现象的占20%,爆料新奇特事件、突发事件的占20%,有关社会正能量的占10%。
当记者在筛选网友爆料后,接下来就要向爆料人核实基本信息,确定线索是否属实。如果属实,网友爆料则成为备选选题之一。然后和记者主动搜寻的选题一起在选题会上,或在QQ工作群上向部门主任报题。一般性选题由部门主任决定是否跟进,重大题材部门主任会报值班编委、分管老总定夺。
从目前已发稿件的情况看,时政要闻部记者以被动获取为多。
以下笔者统计了荆楚网2016年3月17~23日一周的发稿来源情况,如表5、 表6。
表5 原创稿件线索来源∗
表6 转载稿件来源∗
以上数据说明,荆楚网在日常新闻生产中,转载稿件量远远大于原创稿件量,而在原创稿件中,由记者主动发现线索采访的约占22%。
而且,新闻线索的被动发现这一现象在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传统媒体中也一定程度地存在,2014年12月12日的 《观察日记》中记录了报业集团内部新闻评报的一段话:“每天对比阅读本埠六家报纸的武汉同题材报道,发现几个很有趣现象:指挥记者采访、编辑组版的,不是老总、部主任、新闻主编,而是当事方的各种会议和新闻发布通气会”; “今天,本报9版 ‘城市空间/大武汉’,共有4条消息、3条简讯,导语显示或分析其新闻信息源,均为某某会议或新闻发布会”。
2014年12月12日的 《观察日记》中还记录了一段关于 “调查报道”的对话,样本1提及了为什么调查报道做得少的原因:“调查报道成本高风险也大,做一篇出来要半个月,一出来就被人家网站到处转了几百遍。做调查报道要评估成本和可能的危险性,成本太高,记者要出去跑一次两次三次,还做不出来东西。”
(2)新闻的选择:传播影响力与自我审查
在时政要闻部,选题最先由记者筛选,对于网友的爆料,记者又如何确定选题的新闻价值呢?
通过要闻中心关于稿件质量的评分标准①据荆楚网要闻中心提供的资料。,我们可以分析一二。
关于最好类A等稿件的表述如下:
“彰显本集团宗旨和网络传播特点优势,在时效性、重要性、独家性、创新性、指导性及服务性等方面至少有三项突出表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有极大的传播影响力并能引起较强烈的社会反响;文字优美、规范。
影响力指标:点击率 (UV)超过1万 (含PC端和手机端)或网络媒体 (含重点新闻网站、知名商业网站及知名官微、官博、大V等)转载超过50家。”
可见,在要闻中心,传播影响力是评价好稿的重要标准。这一点,在访谈中也得到证实。
样本1在访谈中介绍说,要闻部内部对传播效果的评价一般看以下三个方面:②笔者对新媒体集团荆楚网采访中心要闻部负责人余宽宏的访谈资料,2014年12月6日。“第一看稿子被多少网站转载,转载率;第二,就是有没有上各大门户网站首页。首页又分门户网站的首页和湖北频道这边的首页。不同的首页分值是不一样的。第三个就是你这个报道有没有引起一个大的反响。包括报道对象的各类反馈,比如对方找你扯皮,我觉得这可以作为有影响力的一种依据。再就是能够获得领导批示的以及能够解决问题的。”
这与问卷调查中 “评价网络新闻作品质量高低的标准”的相关数据分析相符合 (见图6)。
但问卷调查中位列第三的 “宣传导向是否正确”并未在要闻部日常传播效果的评价中体现。同时,荆楚网的新闻生产中,也存在 “自我审查”的现象。
图6 评价网络新闻作品质量高低的标准∗
在市场化进程中,经济场对媒介场的影响不断加大,荆楚网由原来政治场域中以宣传为目的的党网,逐渐成为经济场域中的上市公司。同时,荆楚网作为党报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全资投资的子公司,又没有脱离政治场域,还是党网的身份定位,必须同样面对政策监管、权力控制与宣传任务。权力与市场,这两大控制因素都在新闻生产中得以体现。
荆楚网问卷分析中的常见撤稿原因分析如图7。
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记者会自觉采取平衡报道原则,对广告大客户、有合作关系的部门等可能影响到自己和周边人利益的报道会主动自我审查,回避报道或者采取内参的形式反映。
问:其他还有什么不能报的?
样本1:比如对我们大客户造成重大损失,比如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负面。
样本1:比如说巴东地税局陪酒死人的事儿,因为湖北省地税局是我们重大合作伙伴。但是我还是不甘心,因为我派记者去那里采访了三四天,最后还是以内参的形式发出去了。还有湖北地税局违规建豪华办公楼,最后我们以内参的形式反映了。
图7 荆楚网最常见的撤稿原因∗
样本1:我自己会进行一个预判。比如华师一附中与深圳一个中学合作办学的事,后来 《法制日报》还是 《法制晚报》捅出来了。但其实他们当天抗议的时候我就派记者采写回来了,但是考虑到华师一附中是湖北省的一个名片,另外考虑到我们集团很多人的孩子都在那儿,所以我就只能以内参的形式反映了。
在荆楚网的新闻生产中,政治控制是一种刚性的约束,是其生存的前提;商业控制也是市场化进程中的刚性约束,是其在竞争中盈利的根本,但保证媒体公正性的新闻专业理念却成为可有可无的弹性制约了,商业控制和政治控制的内化已经导致新闻作为公共信息服务产品对环境进行独立监测的功能受损。
(3)新闻的报道:兼顾两个效益的操作手法
从要闻部成立后已发稿情况分析,目前荆楚网要闻部所做的报道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一般性新闻报道,另一类是专题报道。在所做的专题中,时政主题宣传类占40%,重大社会事件占30%,口碑宣传占30%。
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也基本印证了这一点 (见图8)。
图8 新闻生产内容的重要程度∗
笔者手头有一份 《要闻中心2014年工作总结》,其关于发稿情况的表述如下:“2014年9月,要闻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发稿800余篇,承担了荆楚网绝大部分报道任务,圆满完成各类指令性报道、策划类报道、时政类新闻采访及舆论监督报道,极大丰富了荆楚网原创内容。”
从以上分析看到,主题宣传和舆论监督正好是荆楚网党网功能和媒体功能的体现。但其作为市场主体的盈利需求是否会影响新闻报道?在访谈中,荆楚网员工都一致认为,只要新闻报道做得有影响力,就能给荆楚网带来收益,而这也是荆楚网成立要闻部、加强新闻原创的初衷之一。
笔者记录了要闻部新闻生产的一个有趣案例:“爆破报道”的盈利秘方。
银丰宾馆群楼位于武汉市闹市区,于2014年12月9日下午3时爆破拆除。当天的观察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荆楚网进行了全媒体直播报道的过程,这个过程采用网络视频直播、图文新闻、组图新闻、GIF图、荆楚网官方微博、荆楚网官方微信、网络评论、社区帖文等多种报道形式。截至12月10日,荆楚网共完成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37篇,先后被网易网、新浪网等200余家网站转载,QQ弹出推荐。视频直播访问量5万人次;微博话题#银丰宾馆爆破#阅读量135.4万,湖北交警等知名账号转发评论;社区直播帖阅读2万人次,回复70余条。
Q:你们为什么热衷于做爆破报道呢?是点击量高吗?
样本1:“就是因为我们爆破报道做得好,后来武汉市政建设集团每次大一点的爆破,都找我们。现在这全都由我们要闻部承担,而且传播效果确实蛮好的。”
样本1:“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做得好的话,也可以带来收益的。我们做的武汉交通学校的爆破,10秒钟炸了8栋楼,那次直播访问量达20万人次,他们主动给了我们3万块钱。” “炸汉口的银丰大厦,他们又给了我们3万。”
Q:也就是你把新闻做好之后,别人还是愿意为此付费的。
样本1:“嗯,最近那个湖北省交通投资集团请我们过去说希望我们给他们做一个集成式报道的宣传方案。交通投资集团是湖北省国有企业里面最有钱的。”
爆破报道盈利的秘方何在?笔者仔细查阅荆楚网关于爆破的三个专题报道,沌阳高架桥爆破、武汉市交通学校北区群楼爆破、银丰宾馆爆破,发现其将 “爆破”这一受众关注的社会新闻变成涉事部门满意的 “正面宣传”的窍门在于配发网络评论。如在沌阳高架桥爆破中约发 《何青:民生先行应成市政建设的 “必修课”》①何青: 《民生先行应成市政建设的 “必修课”》, http: //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1411/t3105018.shtml。,武汉市交通学校北区群楼爆破中约发 《沈素芬:“生态第一爆”彰显武汉政府民生情怀》②沈素芬: 《 “生态第一爆” 彰显武汉政府民生情怀》, http: //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1411 /t3105019.shtml。,银丰宾馆爆破专题中约发《北楚:旧城改造要坚持 “民生至上”》③北楚: 《旧城改造要坚持 “民生至上”》, http: //news.163.com/14/1210/09/AD3 GO6CE00014AEE.html。,这些评论的共同视角是将爆破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上升到 “民生”问题的高度,上升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高度。如光谷生态第一爆是政府部门关注群众生活、关心民生福祉的一个缩影,虽然用了千余吨水,650公斤炸药。爆破总成本比常规方法高出15%~20%。但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副总经理贾永胜则表示:“为了尽量减少粉尘,值!”这一声 “值”,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充分彰显。
在系列爆破报道策划中,荆楚网通过将现场感强、网友关注度高的社会新闻拔高到关注民生、体现企业责任的正面宣传,被报道对象因为在这组报道中获得了社会声誉与政治认可,所以愿意为此付费,将市场理念融入新闻生产,以社会影响力换取经济效益,荆楚网探索出一些独特的途径,形成了一些典型案例,荆楚网也实现了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巧妙转换。
综上,就荆楚网而言,市场化对新闻生产惯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市场化进程中的场域变化导致了其组织架构的重组,首先,从其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内部的定位看,荆楚网从一个内设编辑部变成了全资控股的子公司,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成为其唯一投资方;其次,在荆楚网内部,也对新媒体集团的组织架构进行了重新设计,理顺了采、编、营的关系,设立了旨在加强新闻原创生产的时政要闻中心,提高了对新闻生产者专业素养的要求。二是市场化进程中的场域变化导致了新闻生产者惯习的渐变。本章通过对时政要闻部的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与访谈三种形式,了解了组织变革后对新闻生产者队伍的整体影响和对日常新闻生产行为的影响。
这个过程中,有新闻的失衡:市场控制因素开始改变员工日常新闻生产惯习,影响了媒介场的专业自治。媒体的新闻生产围绕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追求新闻生产效率,降低新闻生产成本,将公众视为消费者,只关注公众 “想要的”(wanted),却漠视了公众 “需要的”(needed),“公众利益”在新闻生产惯习的改变中仍然被忽略,甚至被侵害,这一问题,并未引起荆楚网的内省,也很难通过媒体自身在市场化进程中有效调节。
但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新的平衡点:市场化进程中,荆楚网对采编部门的人力资源投入加大,理顺了采、编、营的关系,对新闻业务部门的划分更加细致专业,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生产中更加专业规范,更加重视原创采编能力,更加强调传播效果。
四 关于新闻网站政策创新的对策建议
当下中国正处在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传媒业也处在深刻变革中,应该说媒体的探索实践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政府规制的前面。在我国,传媒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独特体制和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传媒产业既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又需要政府政策的调节。因此,国家应顺应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本着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重视传媒产品的公共属性适应市场规律,尊重传播规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媒体新格局,形成媒体治理的社会合力,形成主体自觉、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管理多管齐下的媒体治理的格局。
解铃还须系铃人,通过政策创新解决新闻网站在市场化进程中的新闻失衡、困扰,应该是可行的路径之一。
(一)将新闻网站的公共性与政治性产品纳入党委政府购买范畴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湖北也比照出台了相应的 《实施意见》。但是,《意见》如何体现在新闻网站的新闻生产中,还需要出台清晰明确的可操作办法。
首先,要清楚区分新闻网站公共性、市场性与政治性媒体产品的界限,对于公共性与政治性产品,纳入党委政府购买范畴,对于非公共产品,则可以放开竞争。
其次,要出台政策或通过立法保护新闻网站的知识产权。国家是授予了新闻网站独有的新闻采编权,可新闻网站辛辛苦苦生产出的优质时政内容,却被商业媒体以极其低廉的价格甚至无偿转发,为商业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经济收入,却没有保障新闻网站的利益。样本14介绍: “在 ‘东方之星’突发事件中,荆楚网一个航拍的图片在腾讯的网站上点击1.1亿次,但是我们没法找到法理的依据获得应有的报酬,因为当初我们跟腾讯签的合同里面,已经很便宜地把时政新闻卖给他们了。”
(二)为新闻网站在市场化进程中提供保障性政策设计
目前,中央和地方关于新闻网站市场化的政策中,保障性政策不多。相比传统媒体,新闻网站更加烧钱,运行成本更高,国家政策的保障制度设计应该成为新闻网站市场化进程中的润滑剂,在组织保障、政策保障、投融资保障、人才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应该到位。
2015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李东东,联名15个界别84位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交 《关于促进主流报媒健康发展巩固新闻舆论主阵地的提案》①新华网:《李东东等85位委员联名提案:巩固主流报媒新闻舆论主阵地》,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6-03 /14 /c_135186218.htm。,呼吁通过坚持供给侧改革思路、创新体制机制、提供政策支持,加速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巩固主流报媒新闻舆论主阵地,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如:建立国家报媒融合发展基金;加强对报媒的版权保护;试点开展报媒股权融资等综合改革;适当减免报业综合税负;设立报媒人才培训教育基金;将政府购买报媒新闻文化产品用于特定地区投放纳入预算。这些很具操作性的措施值得国家在制定新闻网站发展政策时借鉴。
(三)平衡差异式媒体格局,对地方新闻网站平等赋权
推进新闻网站市场化进程是国家战略,但在我国,地方媒介与中央媒介具有其暗含的行为权限之分,媒介的行政级别越高,政治资本量也就越大,其发挥能动性、变动机为实效的能力就越大。目前,中央新闻网站和地方新闻网站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巨大的体量差异,而且,国家政策还对地方新闻网站作出了种种限制,如重大事件中没有采访权限、跨区域兼并发展不被鼓励,等等。这些使地方新闻网站在市场化进程中难以平等发展,既面临商业网站的竞争,又面临中央新闻网站的挤压。所以,针对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国家政策应该平等赋权。
(四)预判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前瞻性的政策指导
当前,新闻网站在与商业媒体的合作中,通常采用开放数据的方式进行技术置换,从短期看节约了成本,但从长远看,却是放弃了数据主权,会成为未来竞争中的巨大隐患。面对这些新问题,国家应该提前研究,进行预判,并出台具体指导政策。
(五)充分发挥新闻网站在媒体融合中的先行军作用
当前,国家政策已经明确了媒体融合的方向和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手段,“形成现代传播体系”是远景目标,“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则是当前任务。我国新闻网站多为传统媒体主管主办,应该承担起传统媒体体制转轨和形态转型的重任,成为推动媒体融合的桥头堡和实验室。但是,各地应该落实和细化,制定具体的支持性政策,使媒体融合成为新闻网站发展的实质利好。
(六)引导新闻网站积极寻找与商业网站、传统媒体相比的独特优势,形成内容生产的核心竞争力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在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①新华社: 《 “与党和人民同呼吸, 与时代共进步”》, 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 /20 /c_1118106530.htm。这48个字,契合了中国语境下新闻媒体应该坚守的各项职能。当下中国,媒体的市场化进程无法逆转。在市场化进程中,警惕和抵制新闻失衡,不断追求新闻的动态再平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使传媒成为真正的精神家园,是政府、公众和媒体共同的责任。
[1]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3]窦丰昌:《开放式新闻生产——网络时代报纸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4]柯泽:《理性与传媒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9。
[5]〔法〕布尔迪厄、华康德著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美〕甘斯著 《什么在决定新闻》,石琳、李红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美〕迈克尔·舒德森著 《新闻社会学》,徐桂权译,华夏出版社,2010。
[8]〔美〕约翰·H.麦克马纳斯著 《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张磊译,新华出版社,2004。
[9]〔美〕约翰·W.克雷斯威尔:《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崔延强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0]丁柏铨:《失衡与平衡——论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与公众的关系》,《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第97~102页。
[11]洪兵:《转型社会中的新闻生产—— 〈南方周末〉 个案研究 (1983~2004)》,复旦大学,2004。
[12]李克伟、刘郸:《运用全媒体手段助推地方新闻网站发展——以荆楚网沌阳高架爆破报道为例》,《新闻前哨》2013年第12期。
[13]田秋生:《市场化生存的党报新闻生产—— 〈广州日报〉个案研究》,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8。
[14]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 〈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 (1995~2005)》,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6。
[15]张志安、吴涛:《互联网与中国新闻业的重构——以结构、生产、公共性为维度的研究》,《现代传播》2016年第1期,第47页。
[16]张先国:《以六项突破布局新媒体发展——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转理探索》,《传媒》2013年第3期,第21~23页。
[17]谢睿、班跃伟、刘斐:《党报集团为何要借力新三板》,《新闻前哨》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