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床工具信息发布会在京召开
2015-04-24ReporterLIANGYu
本刊记者/Reporter 梁 玉/LIANG Yu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惠仁
2015年4月21日,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主办的首届国际机床工具信息发布会(IMTIC2015)在京召开。本次发布会是CIMT2015展会的重要主题活动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加强CIMT在机床工具制造业最新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市场信息交流服务方面的功能。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及台湾地区的机床行业组织负责人分别发布了所在国家和地区机床工具行业最新的产业发展和市场信息,发布会还邀请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机床工具制造商、采购商、经销商、行业组织、专业机构和专业媒体等百余名专业人士。发布会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毛予锋主持,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轮值理事长、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旭代表协会致辞。
美国制造技术协会(AMT)主席道格拉斯·伍德先生介绍了美国制造技术和市场信息。他说,制造业仍然是美国主要的经济驱动力,并且是带领美国经济走出衰退的主要出路。目前美国制造业正处于持续和有利的市场环境中,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新举措,并以此作为发展经济和创造就业机会的一种措施。从美国制造业的订单情况看,2009-2014年主要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预计总体良好的形势还将延续到2015年和2016年。从世界范围看,美国不仅是全球第二大机床消费市场,而且已经成为全球五大机床制造国之一。美国出口机床中的绝大多数销往中国,从美国制造技术出口目的地数据看,中国在过去5年增长了130%。
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VDW)执行董事维尔弗里德·谢弗博士发布了德国机床产业运行和市场信息。德国机床产业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中国进口的机床中24%来自德国,是仅次于日本的中国工业领域第二大供应商。近年来对中国的出口额快速增长,从2008年到2012年出口额增长比例超过200%,达到26亿欧元。2013年由于中国机床消费量和进口量下降,使德国机床出口额有所下降,但是2014年再度回升到23亿欧元。德国机床行业在2015年将会加快复苏步伐,预计行业产值增加3%。维尔弗里德·谢弗博士表示,德国机床产业适用于未来,目前正全力进行的工作包括自动化、集成激光加工技术,以及增材制造技术和工业4.0。
日本机床工业协会主席、大隈株式会社社长兼首席执行官花木義麿介绍了日本机床产业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2014年日本机床订单额恢复到15094亿日元,是日本机床史上第二高的订单水平,此订单额还得益于作为机床新用途的智能手机相关产品需求量的增长。预计2015年日本的机床订单额将达到15500亿日元,增长幅度不会太大。雷曼危机后,日本国内机床市场需求在2010-2011年间不断回升,但是在2012-2013年停止增长,2014年内需增长到4964亿日元,预计2015年将保持增长势头。中小企业是日本制造业的基础,所以中小企业的设备老化是个大问题,日本政府为了提高生产效率,2014-2015年向中小企业支付补助金,对设备投资进行支持。
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秘书长王正青报告了台湾机床工业现状及展望。2014年,加工中心和数控车床占台湾地区出口额的80%,中国大陆地区依然是台湾最重要的市场,出口额持续增长,占比达到32.4%。期望2015年台湾机床出口总额可以有8%~10%的增长。建议两岸可以共同研发高端机床装备,其中包括数控系统、智能机床、智能工业机器人、复合加工机床、五轴加工中心以及智能自动加工设备。未来,台湾机床将越来越多地采用智能触控技术、智能机床等智能化技术。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惠仁介绍了中国机床工具产业和市场变化的若干新特征。受大环境影响,中国机床工具产业发生了3个方面的显著变化:产业主体仍未走出下行区间,产出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出口保持连续增长。虽然产出仍呈下降趋势,但是产出数控化率由2011年的64.2%迅速提升到2014年的75.3%。近几年出口总额连续增长,2014年出口增速反弹至18.8%。在中国机床消费市场依然低迷的情况下,进口却实现恢复性增长,同比增长7.6%,2015年1-2月仍然保持了积极的恢复趋势,进口增速比去年同期回升了12.1%。中国机床消费市场表现出“需求总量明显减少,需求结构加速升级”的特征,2014年的消费额为318亿美元,同比下降0.3%,与2011年的峰值相比下降了18.6%。同时,需求结构升级速度明显加快,主要表现在自动化、客户化和普遍的换档升级这3个方向。2015年,中国机床消费市场将承受进一步的下行压力,基本特征和最新变化趋势更加明显,政府和企业的积极作为将有效对冲下行压力,市场格局、企业竞争的结构性分化将进一步显现。
通过几个机床行业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全球机床行业正走在复苏的路上,各行业、企业也在积极应对一系列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