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3~2013年成县干旱规律统计及影响分析

2015-04-24陈剑雄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成县干旱区降水量

李 佳,陈剑雄

(甘肃省成县气象局,甘肃成县 742500)

干旱灾害是最复杂且被人们了解最少的自然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影响远超过其他的自然灾害[1]。降水是干旱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决定了干旱灾害具有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和持续性。20世纪后期全球增暖趋势越来越明显,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西北地区的气候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干旱最为常见[2]。近十几年来科研人员对地区的干旱规律进行了诸多研究,如张强等在考虑干旱气候系统的前提下,总结了西北干旱气候的形成和演化规律[3];李新周等研究了近百年来全球主要干旱区的干旱化特征[4];翟盘茂等对我国53年来的气候变化和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的干旱面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总体上趋于增加,但变化趋势不显著[5]。笔者在此对1983~2013年成县的干旱现象和降水量进行了统计,总结出干旱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成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的陇南山区,地处秦岭山脉南麓丘陵河谷地带,总面积1 676.54 km2,其中耕地面积2.7万hm2,林地7.9万hm2,天然草场1.0万hm2,森林覆盖47.9%。境内多高山峡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750~2 377 m。地貌特征南北为山地,中部为丘陵,青泥河及其支流切割形成水域贯穿其间。具有特殊的盆地环境,盆地气候明显,根据文献[6]划分的西北地区春季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和高原5个气候区,而成县处于半湿润区,四季分明,冷暖适度;无霜期185 d,年日照时数1 468.5 h,相对湿度75%[7]。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降水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多出现连旱以及伏旱,加之农业为此地的第一产业,干旱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巨大[8]。

1.2 资料与方法 所用资料为徽成盆地之成县气象站1983~2013年冬小麦作物年报、春玉米作物年报、降水量,1983~2013年成县冬小麦作物观测资料、春玉米观测资料,小麦干旱为观测地段实测。采取序列分析和数理统计检验方法进行相关分析。气象干旱通常主要以降水的短缺作为指标[9],在此统计是降水的年际或季节变化形成的随机性异常水分短缺现象。

2 成县气象干旱统计

近31年来成县干旱现象发生较频繁(表1),其中夏季干旱出现最为频繁,其中6月份出现了6次,7月份出现了4次,8月份出现了3次,总共出现了13次,出现频率为43%;春季干旱5月出现了6次,4月出现了2次,3月出现了1次,总共为9次,出现频率为30%;而秋季和冬季干旱11月、12月和1月均出现2次,9月、2月均出现1次,10月份未出现干旱,出现频率为27%;且成县有连旱现象,旱期时间维持长,导致干旱对作物的影响加重,作物产量下降甚至出现绝收。成县1986年7月中旬~1987年5月中旬发生连旱。1991~1992年出现连旱,旱期维持12个月。20世纪80世纪末~90世纪初出现2次连旱现象。2006年6~7月继续干旱、2007年5月干旱、2008年5~6月干旱,虽然连续多年干旱比较明显,但由于成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旱后降水补充好,多年伏旱缓解性强,旱情多持续1~2个月,降水后墒情恢复明显。

总结31年干旱发生数据发现,干旱的发生程度具有阶段性特征[10],20世纪90年代干旱较为严重,多出现连旱,2000年后干旱程度较为减缓;成县多发生夏季干旱,夏季降水较丰富,但降水的时空分布均匀性差,导致又涝又旱,汛期干旱较为严重的月份每3~5年一遇;多因西南风蒸发量大,土壤失墒快,因此夏季干旱危害性严重,导致作物产量明显下降。从年际间的变化总结发现2000年后春季干旱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基本与夏季干旱持平。

表1 1983~2010年成县干旱发生频率

3

成县降水量变化分析

干旱、半干旱地区一般是根据干旱程度划分农业地区。由于降水量是决定气候干湿的主要因素[11],因此对比降水量与干旱的分布状况,研究干旱在成县的分布特点,也是农业种植分布区域的规划重点。

3.1 年降水量变化 从31年成县年平均降水量来看,该地区的降水量充足。干旱的发生与降水量关系密切,从干旱和降水量的分布来看,农业干旱与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有较大的关系,只有有效的降水量才可以为植物提供最为有效的水分。以2007年为例,2007年年降水量高达707 mm,较31年平均降水量增加了77 mm,占历年降水量的12.3%,但在5~6月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匀产生了干旱,降水量一次性过大并不利于农作物的吸收利用,降水量过大多产生径流流失、作物对于水分的储备时间不足,在大到暴雨之后所产生的多日晴天无降水,气温高农作物水分流失快,干旱显现。由此可知,对于农作物来说日降水量并不是越大越好,而降水的时空分布尽量均匀、降水量适中即可。与之相反,1995年5月的总降水量仅19.4 mm,较历年平均减少549.4 mm,比历年平均减少了71.8%,却没有构成农业干旱,其主要原因就是降水的时空分布均匀,虽然降水的总量严重不足,但一个月持续的小降水量较多,对于植物的给水十分有效,降水天数占全月的90%以上。综上所述可知,降水量的大小与干旱并不是呈绝对的正比例关系,有效降水才是农业干旱的关键考核因子。

由图1可见,近31年成县降水分布呈多峰型,出现多最值的情况;31年最大值出现在1990年,年降水量为968 mm,最小值出现在1997年,年总降水量为403 mm,两者相差565 mm,占平均降水量的89.7%,因此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1990年降水量大但降水的分布不均匀,伏旱现象明显,导致该年份出现又涝又旱的现象,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近31年成县年总降水量呈持平趋势,稍有下降,减少率为-6.321 mm/10a,年代际间变化幅度大,年际间雨量最大相差470.9 mm(1968年576.6 mm,1965年105.7 mm),多少相差5倍有余。另外分析年降水量变化和累积距平变化发现,凡遇干旱年,降水量距平偏差大。

3.2 月降水量变化 由图2可知,近31年成县月降水量分布呈正态分布,用MATLAB检验正态分布可知月降水量分布服从均值为52.45、方差为43.12的正态分布。1~4月、10~

12月降水量明显偏少,5~9月降水偏多,以7~9月降水最多,降水量极大值出现在7月份,为120 mm。由此可见成县干旱应多发生在1~4月、10~12月,但根据成县地区31年的干旱统计可知,春季干旱和伏旱的发生更为频繁,冬旱并不明显,因此成县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在光照较充足的月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发生长时间无降水,土壤水分流失过快,土壤墒情下降。同时由于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周期需水量不一,对不同时期干旱的表现程度明显不同。因此对于农业干旱来说伏旱出现的频率最大,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最大。

4 干旱常发生月份降水统计

根据对成县31年的干旱发生分布规律可知,干旱易出现的月份为5、6、7和8月,因此在此总结相应月份的降水量。

4.1 5月份降水量 比较伏旱期间31年5月份降水量的变化趋势,5月份降水量基本持平,略有下降趋势,递减率为1.377 mm/10a(图3),5月份降水极少值出现在2001年,为17.9 mm,较平均值减少了72%,高值最大值出现在2013年,降水量为125.0 mm,较平均增加了81.8%;从整体的降水分布来看,2000年以后低于平均降水量的年份较多。

4.2 6月份降水量 由图3b可知,6月份降水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31年平均降水量较1983年下降了39 mm,递减率为11.619 mm/10a,6月份降水极少值出现在2006年,为21.8 mm,较平均值减少了74%,2000年后降水低值的幅度明显偏大,高值的幅度明显偏小,最大值出现在2013年,降水量为124.9 mm;从整体来看,2000年以前降水分布较均匀,2000年以后降水量偏少年份较多。

4.3 7月份降水量 7月份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递增率为11.807 mm/10a,7月份降水极少值出现在2000年,为18.4 mm,较平均值减少了100.3 mm,占平均降水量的84.5%;最大值出现在1998年,降水量为215.6 mm,较平均增加了81.6%;从整体的降水分布来看,降水量在平均值两侧的分布年份将均匀,2005~2013年7月份降水多大于平均值(图3c)。

4.4 8月份降水量 由图3d可见,8月份降水量有增加趋势递,增率为1.509 mm/10a,8月份降水极少值出现在1999年,为11.5 mm,较平均值减少了96.7 mm,占平均降水量的89.4%;最大值出现在1998年,降水量为199.0 mm,较平均增加了83.9%;从整体的降水分布来看,降水量在平均值两侧的分布年份将均匀。

以上分析可见,月降水量的趋势分布符合干旱年际变化的规律,近年春季干旱明显增加,5、6月份降水量均有减少,且6月减少明显,而此季节恰好是作物播种发育的季节,正好处于春玉米的拔节期,正处于作物生长的需水期,但干旱出现频繁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而7、8月的降水量明显增加,符合干旱的年际降水变化规律,夏季干旱的出现频率减少,由此可知降水量的分布仍然直接影响着干旱的发生于分布。

5 结论

(1)成县地处徽成盆地,年降水量分布均匀,干旱多发生在夏季,伏旱影响明显。且结合年降水量和月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发现,年降水量分布均匀,降水量的大小趋势基本与农业干旱相对应,但由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出现降水量与农业干旱不相对应的现象,多出现又涝又旱的现象。因此可以看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对成县农业干旱的影响很大。月降水量分布服从均值为52.45、方差为43.12的正态分布,1~4月和10~12月降水量较少,6~8月降水量明显增加。

(2)干旱的发生程度具有阶段性特征,20世纪90年代干旱较为严重,多出现连旱;2000年后干旱程度较为减缓。总结常发生旱情的月份(5~8月)降水量分布发现,5月份降水量基本持平、略有下降减少趋势,6月份降水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7、8月份降水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由此可知成县年降水量基本持平,但月降水量的分布趋势增减明显。由于降水量的时间分布不均匀导致短时期干旱或水涝现象明显。月降水量的变化符合干旱的年际变化,夏季干旱的出现频率减少,春旱的频率增加。

[1]AGMAN G.Prevention better than cure:Report on human and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third world[R].Stockholm:Swedish Red Cross,1984.

[2]宁宝英,王彦.30a《干旱区地理》论文发表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及启示[J].干旱区地理,2011(3):541-549.

[3]张强,刘卫民.论西北干旱气候的若干问题[J].中国沙漠,2000,20(4):357-362.

[4]李新周,刘晓东,马柱国.近百年来全球主要干旱区的干旱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4,21(2):97-103.

[5]翟盘茂,邹旭恺.1951-2003年中国气温和降水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16-18.

[6]闫峰,王艳姣,吴波.近50年河北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2010(3):423-430.

[7]任朝霞,杨达源.西北干旱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7,29(1):99-102.

[8]任朝霞,杨达源.近50a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对荒漠化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4):91-95.

[9]车少静,李春强.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石家庄干旱时空特征[J].气象科技,2010,38(1):66-70.

[10]李耀辉,李栋梁,赵庆云.中国西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分析[C]//谢金南.中国西北干旱气候变化与预测研究(第一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70-73.

[11]张宏平,张汝鹤.陕西省干旱灾害的农业风险评估[J].灾害学,1998,13(4):57-61.

猜你喜欢

成县干旱区降水量
黑龙江半干旱区饲用谷子高产栽培技术
干旱区生态修复的实践——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例
降水量是怎么算出来的
黄台桥站多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1988—2017年呼和浩特市降水演变特征分析
基于小波变换的三江平原旬降水量主周期识别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旱涝的变化规律
干旱区影响水面蒸发的气象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成县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成县泥功山云梯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