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嵌入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模式探讨
2015-04-23高冉张福珍
高冉 张福珍
【摘 要】新时期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而我国传统的新生适应教育工作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契合的,将其嵌入到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中,具有现实性和可能性,同时能够促成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理念、方法的转变,为其增添新活力。
【关键词】社会工作;适应性及教育;模式
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移动通讯为代表的现代传媒的兴起等方方面面的变化,都影响着“象牙塔”内的大学新生的,给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诸多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问题和挑战,必须探寻新的途径和方法。
1 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中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必要性
1.1 目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国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很多方面存在不适应现实需要、不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例如,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方面不能做到坚持与时俱进,忽视了教育课题的主观感受,注重标准化的教育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等等。
1.2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大学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随之带来的是在校人数的急剧增加,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趋于分散化,学生类型多、水平参差不齐、培养目标不一,对原来以班级和年级为学生工作基本单位的模式带来了挑战[1]。另外,高校的学分制度、教育收费制度、自主择业等等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理想追求、生活方式、价值观取向等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给学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 社会工作的对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嵌入模式
社会工作自恢复和重建以来,其发展基本上是嵌入原来的社会服务领域之中并谋求发展的,嵌入指的是某一事物进入另一事物之中去的过程和状态,社会工作嵌入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指,社会工作的理论、原则、目标、方法等运用到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2]
在高校学生工作领域,专业社会工作工作并未被赋予独立开展服务的权力和空间,因此要介入新生适应性教育活动,只能依附于主导性的学生工作体系中,只能作为一种依附性的嵌入模式,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兼收并蓄传统服务模式的方式方法。
3 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为高校新生适应教育提供观念支持
3.1 引入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适应适应性教育观念
社会工作自产生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根本要求,适应性教育工作要走出困境,增强有效性,关键在于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取向,才能贴近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2 引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改革适应性教育方式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其区别与其他服务活动的一个本质特征。第一,社会工作相信案主是有潜能的,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第二,社会工作者扮演的是催化剂的角色,所谓催化剂即社会工作者只是帮助案主去理解和认识他们的潜能、所处的环境和可利用的资源,在此基础上鼓励其独立自主的做出决定,开发潜能。第三,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互动本身具有治疗功能,在互动过程中案主可以习得相应的技巧和能力。
引入助人自助理念,通过学生工作者与新生的共同探讨,让其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准确判断、做出决定打下基础,帮助大学生新生自我调适、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同时,无论是在大学新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还是指导工作,都要避免替学生做决定、大包大揽、全权代理,也不应简单地指挥大学新生,而是应该在保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正确的前提下,尊重新生的主观能动性,维护新生自决,在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上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权。着重培养新生自我适应的能力,让新生学会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3.3 引入社会工作平等尊重的理念,改变适应性教育态度
社会工作者认为,尊重是应有的一种基本理念和态度,是对案主作为一个“人”的潜能、价值的接纳与理解。人本主义之父罗杰斯认为,尊重是促使案主发生改变的一个建设性条件,即无条件的接纳他的长处和短处。
在传统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中,教师的观点具有高度权威性,学生只是被动服从,接受教师的灌输,采取的多是居高临下的方式方法,注重面广而忽视新生的个体差异。在新的历史时期,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一代,崇尚平等的地位、民主的交流风气和自由探索的精神,注重维护自身的权利,制度意识、法律观念强,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并能够从教师处得到切实的帮助,所以应顺应学生需求,改变传统的方法。
3.4 引入社会工作服务的理念,把服务新生作为适应性教育的宗旨
服务社会是社会工作的一大特征,强调服务公众、贡献社会,而我国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为学生提供服务,并教育学生形成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但目前在高校新生适应教育工作中,由于既要承担理论教育又要进行日程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客观上也为新生提供了服务,但是成效不明显,较少顾及学生的主观和实际需要,尤其是难以满足新生个体的需要。引入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可以强化服务意识,既可以照顾新生面上的需要,有可以满足个别新生的特殊需求。在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强调服务理念,一是因为它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应有之意,二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缴费上学,应当得到相应的教育服务,三是有利于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对他们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4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嵌入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
新形势下,高校新生教育工作可以采纳社会工作的长处,进行模式的转变,弥补当前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不足。
4.1 个案工作在新生适应性工作中的嵌入
学生工作者可以运用个案工作,为出现适应性问题的新生提供一对一的个别化服务。即通过与新生之间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助人关系,收集可供利用的各项资源,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个别化为不适应新生提供心理和物资等方面的支持。协助新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和资源,帮助其解决面临的问题、缓解心理压力,不断提高新生的人际交往、生活适应和学习等适应能力。
个案工作的发展至今,在实践中概括出了很多运用模式,如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行为修正模式、危机干预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等。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问题解决方案,在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模式来解决学生的问题。个案工作的接案、收集资料和问题评估、制定目标、执行计划、结案与评估的实施过程可以为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提供清晰的思路。个案工作沟通、会谈、访视、记录的主要手段和倾听、共情、鼓励等的技巧可以为新生适应教育提供借鉴。
针对个别特殊性较强的新生,学生工作者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教育服务。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通过了解新生的不适应问题和原因,并帮助其制定和实施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增强新生的适应能力。
4.2 小组社会工作在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的嵌入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群体中的人们一道工作,基本目的是通过界定人们的基本需要,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实现个人、群体、社区希望或预期的目标,以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3]
运用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利用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分享、支持、分担、感化等可以促进成员行为和态度的变化。团体成员之间的观察了解、相互影响、正向回馈是小组社会工作的宝贵资源,学生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引领新生向积极、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促进其成长。
班级、学生会、党团组织及其他各类学生社团等都是开展小组工作的有力平台,在各类学生活动中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进行适应性教育的渗透,可以有效的促进新生适应性教育。首先教育者设计出新生适应性工作方案,然后开展一系列的活练,新生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校园经验,处学习如何理好同学之间、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改变当前的不适应行为,恢复和发展适应能力,开发新生的潜能,帮助其获得个人成长。
4.3 社区工作在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的嵌入
运用社区工作方法介入新生适应性教育,是以新生整体为主要的工作对象,以学生社区为依托的,通过组织新生有计划地参与学校集体行动,在培养新生队学生社区、学校归属感的同时,培养新生的适应能力和助人自助的精神,增强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最关键的是调动新生的积极性,鼓励新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者深入了解学校社区中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积极调动学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4]。
4.4 三元整合、多方协作的嵌入适应性教育
根据我国高校目前形成的“班级-院部-学校”的三级学生工作网络,对于院校层面而言,建议倡导建立和完善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干预有关的倾向性制度和政策,例如:大学新生测量、班级导师制、心理辅导、新生素质拓展等宏观的制度性保障,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鼓励各院部系根据自身实际发挥自我能动性。
班级层面,可以通过团体工作和朋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以新生在现实中出现的适应性问题入手,分阶段地实施一系列新生适应性教育主题活动,解决新生适应性方面的问题。
新生个人层面,针对出现特别困难或具有特殊性的新生可以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加以干预,根据新生个体的需求,制定辅导计划,并依据新生的阶段性变化及时调整方案,着重开发其个人潜能。
5 小结
本文主要是对社会工作介入新生适应性教育嵌入型模式的初步探讨,社会工作嵌入新生适应性教育成败的关键是社会工作两大核心构成要素,即理念与方法的有效运用,两者对于新生适应性教育都有重要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李钧.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昌吉学院学报,2004(4).
[2]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3]吕新萍等.小组工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廖鸿冰.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8(10).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