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系统思维打扶贫攻坚整体战
2015-04-23欧阳坚
欧阳坚
甘肃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推进扶贫攻坚,努力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广大农民的热切期望,也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重托。目前,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仍占农业人口的1/3左右。由于自然、经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扶贫开发剩下的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贫困问题呈现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解决这一问题,需用系统思维的办法,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打扶贫攻坚的整体战。基于这一认识和判断,我们加强顶层设计,把扶贫攻坚作为小康建设、民生工程和干部业绩考核的重中之重,举全省之力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性的成效。3年来,全省有430万人脱贫,贫困群众人均收入增幅达到15%左右,有的地方超过50%,甚至翻番,有近千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农村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逐步到位、富民产业日渐成熟、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庄环境整洁有序。更重要的是,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可以说,甘肃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实际、具有甘肃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用规划来指导引领扶贫工作。按照中央要求,立足省情实际,科学制定了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以规划指导引领各项工作,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对全省扶贫攻坚作出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围绕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一个核心”,使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做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两个不愁”;落实扶贫对象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六大突破”。围绕这一行动,省里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把扶贫开发纳入科学化的轨道。特别是规划制定以后,挂图作战、严格执行,实现了扶贫开发的目标聚焦、重点突出、任务明确、措施有力和推进有序。
用双联行动来助推扶贫。从有人干、常态化的角度提出抓落实的措施和办法。2012年初,在全省启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省市县乡四级14000多个单位、40多万名党员干部联系15000多个村、67万余农户,进村入户做好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和推广典型六大任务。最重要的是帮助贫困群众理清发展思路,找准致富门路,提高技能素质,实现了资源的直接配置,让群众和干部架起了连心桥,结成了好亲戚,并且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共为群众办了67万多件实事好事,解决了通路、通水、通电、危房改造等一批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这些为民务实之举,深受群众欢迎,得到各方普遍赞誉,实现了“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惠”的初衷。实践证明,双联行动发挥了综合多元的巨大效应,显著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用金融手段来破解投入瓶颈。扶贫攻坚仅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金融的力量。近年来,我们运用市场办法,在金融支持扶贫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直接面向贫困农户,创新金融产品,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门槛,不断满足贫困农户、扶贫企业、合作社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二是整合调配涉农资金。我省将10多亿元资金专项用于贫困农户的贷款贴息,撬动金融资金投向贫困村、贫困户,目前到户贷款余额达600多亿元。
三是由省财政注资,在58个片区县建立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资金均在1000万元以上,风险分摊机制的建立降低了银行的风险,调动了放贷的积极性。
四是采取财政支持、企业捐助和村民出资的方式,在贫困村设立资金互助社,及时解决贫困群众短平快的项目资金需求。
五是与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启动“双联惠农贷款”,有效解决生产周期长、项目规模大的资金需求,目前贷款余额已达147亿元。
六是建立联户担保机制,结合农民群众“重乡情、讲诚信”的特点,以5户联保为主,建立信贷担保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金融资金的大量投入,既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的资金需求,也增强了他们的经营意识、诚信意识,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
用政策法规来规范扶贫行为。现在,国家对扶贫开发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大,必须切实加强监管,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避免因监督约束不力导致政策执行随意性大,甚至发生扶贫资金被骗取套取、挤占挪用、私存私放等问题。近年来,我省加大扶贫开发法规制度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了扶贫资金稳定增长和分配、管理、考核等专门办法,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监管体系,做到公开透明,规范各级扶贫行为。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强扶贫立法、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通过扎紧制度的笼子,最大限度地防止扶贫资金流失,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贫困群众身上。
用精准方式来提高扶贫实效。甘肃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但扶贫资源有限,特别是在目前贫困村、贫困人口呈点状分布的情况下,扶贫开发不能搞平均主义、撒胡椒面,必须实施精准扶贫。现在,按照中央的要求,我们首先摸清了贫困底数,全面掌握了6220个贫困村、552万贫困人口的情况,将扶贫政策、项目、资金精准惠及到贫困村、贫困户。其次,各级在作决策、上项目时,优先考虑和照顾贫困群众,避免非贫困户挤占扶贫资源,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增强了扶贫成效。第三,注意区分一般惠农政策和扶贫特惠政策,一方面,让每一个农民都享受到农业方面的普惠政策;另一方面,让贫困群众切实享受到扶贫政策,真正获得多重优惠和支持。下一步,我们将按精准扶贫的要求,对整村推进的方式、建设重点等彻底予以改革。
用易地搬迁来彻底改变贫困面貌。我省自然条件严酷,3年前全省还有200万农民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发展条件的地方,其中有强烈搬迁愿望的有23万户112万人。为此,我们按照整体搬迁、集中安置为主兼顾插花安置的原则,制定了详细的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依托城镇和中心村、工业园区、重大水利工程覆盖区和国有农林场,选择交通便利、环境容量许可、水土资源平衡、符合生态和避险要求、有产业基础的区域,建安置区,每年搬迁20万人。比如,在白银市,把水的问题解决了就能开发出几十万亩土地,可以搬迁安置十多万群众。同时,我们提高搬迁补助和贴息贷款标准,统筹推进安置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努力做到一步到位,从根本上“挪穷窝”。
用技能培训来尽快增加农户收入。近年来,我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针对不同扶贫对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深入县乡免费开办各类培训班,年培训在百万人次以上。比如,在务工技能培训方面,我们重点加强家政服务、餐饮和建筑业技能的培训,在京津沪等地设立家政服务公司,“陇原妹”“陇原嫂”等家政服务品牌的知名度日益提升,深受市场欢迎;与此同时,我省充分发挥兰州拉面的品牌优势,培养了一大批从事餐饮行业的外出务工人员,据统计,我省目前在外省市开办兰州拉面馆的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在务农技能培训方面,立足草食畜牧业、中药材、优质林果、设施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开展农民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培育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推广运用现代生产管理技术,不仅节省了劳力,而且提高了效益。通过培训,用最短的时间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素质能力,大大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近几年扶贫开发的实践,体会最深的是:一要做到统筹推进。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单打一的项目资金投入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打组合拳,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措施和办法来推进。二要做到持之以恒。对扶贫开发任务艰巨繁重的地方,抓扶贫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接续奋斗、久久为功。三要做到精准扶贫。实现扶贫对象与扶贫资源的紧密衔接、精确配置,这样既能体现公平的要求,也能提高扶贫的效率。四要做到输血和造血并重。输血是基础,造血是根本,两者不可偏废,最终达到普遍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既继承行之有效的做法经验,又结合新的实践积极探索,使扶贫开发更加符合群众意愿,更加符合甘肃的实际,按照找准的路子持之以恒地干下去,用3-5年时间,基本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