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共品供给的集体行动博弈路径——对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思考
2015-04-23苏凯荣
■杨 伊 苏凯荣
集体行动困境是公共品乃至国际公共品供给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因此,行为个体都倾向于“搭便车”,导致公共品提供经常面临尴尬供给的困境。在集体行动困境的动机分析里,人们常常可以发现每个集团成员都希望自身的成本最小化而收益最大化,结果集体的收益却无法达到最优。如何克服集体行动困境?根据参与方人数多少形成的大集团与小集团在供给公共品的行动上,哪一方更有效率呢?在小集团内部,各成员供给公共品的意愿和行为又是否有差异呢?本文以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为例,进行讨论。
一、公共品供给集体行动文献回顾
集体行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长久以来一直被众多学者跨学科地研究分析,但专门研究公共品供给领域的集体行动文献出现历史并不长。最早可以追溯自经济学家帕累托,他认为集体中所有个人行动倾向一致时,每人都能从公共品供给行为中获益,但倘若有一个人与其他人背道而驰行动的话,所获得的个人利益会远超他与其他人行动一致时承担的成本,这即被称为“集体行动的逻辑”。①奥尔森继续了这一理论研究,于1965年出版了《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著作也成为研究公共品供给集体行动领域的奠基与代表之作。
奥尔森认为集体行动难易程度归结于以下要素:一是集团的规模。规模越小,集体行动越容易实施,并且集团规模对集体行动起决定性作用;二是集团成员构成。集团成员之间非对称性越强,集体行动也越容易实施。奥尔森进一步认为共同利益不是集体行动的充分条件,由于个体理性和信息非对称性,同时出于对成本—收益的预期悲观,理性个体都会选择不行动。为此,奥尔森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要么采取“选择性激励”,要么控制集团的规模。社会制裁和社会奖励就是一种“选择性激励”,即它们属于可以用来动员一个潜在集团的激励,社会激励的本质就是它们能对个人加以区别对待:不服从的个人受到排斥,合作的个人被邀请参加特权小集团。[1](P25,P70)奥尔森偏执地认为小集团形成的集体行动具有天然的优势,“大集团普遍存在什么集体物品也提供不了的推诿情况,而小集团却至少存在能供给低于最优水平集体物品的倾向。当其他条件相同时,集团中个体数量越多,个体占集团利益份额就越小,因而离最优水平就越远。”[1](P25)奥尔森还提出,仅仅考虑集团里个体数量是不够的,还应该考虑个体从集团公共物品提供所得的获益程度,即个人在集体付出的成本与其在集体收益中所占份额对比情况。[1](P25)之后,Oye和Sandler②进一步论证了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里的大小集团理论,他们运用博弈论的方法证实行为体数目多少会影响合作有效性。当行为体数目越多时,个体意愿的多样性使得信息甄选越复杂,机会主义倾向便越严重,决策质量越低,是不可避免的。[2](P1-24)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公共物品开始作为全球治理领域的学术概念被加以重视和研究,国内公共品的供给研究延展到国际舞台,国际乃至全球公共品提供问题成为国际政治领域新的学术热点。国际公共品与国内公共品相比,更具复杂性,在其供给主体、供给决策、影响供给因素、供给资金来源等方面都具有差异。但国际公共品供给本质上仍是一个国际合作与国际关系协调的过程,供给的有效性仍取决于参与供给的大、小集团成员体意愿与行动的影响。Todd Sandler就曾基于集体行动视角阐述区域公共物品供给和全球性公共物品供给问题。[3]陈刚以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中的选择性激励为视角,探讨《京都议定书》在减缓气候变暖这一国际公共利益上所能实现的成效,论证选择性激励因素和非集体性的收益如何影响公共问题领域国际制度的重构等。[4]王刚在集体行动逻辑的启示下阐述公共品,乃至国际公共品供给的集体行动问题时,对奥尔森大、小集团供给差异程度作出了进一步补充,即认为影响公共品供给的因素不仅有集团规模,还有集团成员对身份的认同感问题。[5]
笔者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理论是研究国内公共品与国际公共品供给集体行动的主要理论基点,但奥尔森的理论也存在些许不足。奥尔森没有对小集团进行明显界定,小集团的归属不仅仅要考虑成员数量与规模上的限制,还应顾及成员之间是否有较高身份认同感,以及成员个体占有集体收益份额多少为宜等因素。再加上目前几乎所有的小集团都在扩容,追求联合与结盟,可能光从成员数量加以区分有些狭隘了。另外,奥尔森用“成本—收益”的经济分析方法只阐述了小集团和大集团之间在公共品供给上的差异,而没有分析小集团(或大集团)内部成员之间在公共物品供给上的不同。同样在一个小集团(或大集团)中,成员之间有的可能积极提供,而有的则怠于提供。[4]
有鉴于此,本文以集体行动为视角,以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为例,借鉴奥尔森的倒数规则③与成本—收益分析法来讨论大、小集团的获益程度、获益水平和获益份额,并引入演化博弈工具,进一步分析小集团有效性,又运用脆弱性博弈探讨小集团内部成员供给公共品的差异程度,以此来寻找中国供给国际公共品的最佳切入路径。
表1 国家与国家间参与大、小集团获益的博弈支付矩阵
二、无约束条件下大、小集团供给公共品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一)小集团界定依据
1.成员数量较少。
2.具备相容性,即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感。
3.相对性完备,即大小集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
4.小集团内个体成员在集体物品上的获益程度(份额)比大集团获益程度(份额)大。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员数量不多,且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联系紧密,有着相同利益诉求,身份认同感较强,再加上金砖国家在世界银行和IMF等国际金融机构获得收益份额(比如投票权、特别提款权等)肯定低于其在自己主导的开发银行中的收益份额。故把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界定为小集团区域性金融机构。
(二 基本假设
)
1.每个参与国家都是有限理性的,每个国家都会通过不断学习、记忆、模仿来调整自己的策略,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
2.采用对称博弈,暂不考虑金砖国家间制度、政治、经济等差异,也不考虑全球性金融机构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制度设计等差异。
3.每个参与国家都有两种策略选择,即组建或参与大集团全球性金融机构还是小集团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区域性银行。不考虑同时选择组建或参与两个机构的情形。
4.VS:在小集团情形下,单个国家在集体供给中的获益程度。
VL:在大集团情形下,单个国家在集体供给中的获益程度。
S:集团的规模,即集团的成员数量。
T:获得集团物品水平或比率(即增加额外集团物品,成本会按不同比例上升),TS、TL分别表示大小集团的情形下。
FS:在小集团情形下,单个国家收益占集团收益份额。
FL:在大集团情形下,单个国家收益占集团收益份额。
C:提供公共物品的资金成本和谈判成本,CL、CS分别代表大、小集团情形下的资金成本和谈判成本。
μ:表示成本系数,μ1、μ2分别表示在大、小集团情况下成本系数,其中,μ1<μ2。
λ:表示一个国家参加大集团金融机构,另一个国家参加小集团金融机构所获益程度增加的比例,其中,λ>1。
(三)无约束条件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由于不考虑单个国家同时参加大小集团的情况,所以设一个国家采取参加大集团策略的概率为x,反之,采取参加小集团策略的概率为1-x,参加大集团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采取小集团策略时的期望收益为:
则金砖国家的平均收益为:
根据式(1)、(2)和(3)得出金砖国家的复制动态方程⑤:
金砖国家之间是否组建区域性(小集团)银行博弈过程可采用式(4)系统来描述,该复制动态方程表示金砖国家之间选择策略的调整过程,双方在此种调整过程中,不断模仿、学习达到稳定状态。设x*为稳定点,该复制动态方程有三个稳定状态,分别是x1*=1,x2*=1,
根据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和演化稳定性质F′(x*)<0,则x*为演化稳定策略。
即满足这两个条件:
x3*为演化稳定策略(ESS)。
国家选择加入或成立大小集团性质的国际金融机构取决于他们在集团中所获得的份额,若加入或成立小集团性质金融机构所获取份额收益比加入或成立大集团金融机构所获取份额收益高,有限理性国家会选择加入或成立小集团;反之则相反。若是演化稳定策略,则有比例的国家加入或成立大集团性质金融机构,
比例的国家加入或成立小集团金融机构。
如果 [〔VL/S*TL〕-μ1CL]-[〔VS/S*TS〕-CS]足够大,则有限理性国家采取加入或成立大集团金融机构可能性越大;同样,如果[〔λVS/S*TS〕-μ2CS]-[〔VL/S*TL〕-CL]足够大,则有限理性的国家采取加入或成立小集团性质的金融机构可能性越大。如果按我们假设的小集团获益份额比大集团获益份额大(FS>FL),从政策的产生到实施,小集团所需各有关成本总和低于大集团有关成本(CS<CL),那么很显然[〔VL/S*TL〕-μ1CL]-[〔VS/S*TS〕-CS]<0, 有限理性国家通过不断学习、模仿都会放弃大集团而选择小集团性质的金融机构来获取更大份额收益。
通过以上分析,再结合奥尔森观点,我们发现即使各成员知道加入大集团有助于增进自己利益份额,他们对大集团的投入积极性也不会被明显提高,因为投入增加不会带来自身福利的显著改善。小集团则不同,成员的行为会对集体选择产生影响,获取份额收益更大,福利改善更明显,即使存在“少数剥削多数”的状况,也会愿意积极提供集团内公共品。
显然,中国选择成立或参与小集团性质的金融机构提供国际公共品更符合国家利益,对外可抵御以美国金融政策为主导的金融货币体系动荡的冲击,对内可减缓经济波动幅度,促进宏观经济的平稳良性发展。另外,金砖五国都代表着经济蕴含高速增长空间的新兴市场国家,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共同的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利益诉求,自然使得各成员更倾向于积极协作,一致行动,建立一个公平、平衡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但如上文所说的,毕竟是不同的个体,小集团内部的成员在供给集团公共品上仍存在激励差异。金砖国家之间并不存在一家独大的局面,那么金砖五国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内部是否存在利益博弈情形呢?
表2 消耗支付矩阵
三、金砖国家内部之间的利益博弈
(一)利益博弈的影响因素
马兰起指出,在没有霸权国的国际体系中,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必须经历脆弱性博弈的过程。他进一步认为,脆弱性指行为体在创建制度(公共物品)前由于重要事项缺失所付出的代价,行为体之间在公共物品创造前耐力存在博弈,如果耐力越小,脆弱性则越大,成本承受力便越强。[7]金砖国家各方面实力相当,利益之争在所难免,如印度和中国“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总部”之争就是一个例子。在金砖国家实力相当的情况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运营可预见将长期处于脆弱性博弈状态,而在金砖五国内部博弈中,中国又该采取什么策略呢?
根据约翰·梅娜德·史密斯消耗支付矩阵(表2),可以得出结论,获胜者并不需要付出准备的所有成本,因为整个博弈时间是由失败者决定的。[8](P174)也就是说,当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实施一项政策,涉及谈判妥协的时候,就要比较金砖国家间谁愿意付出更大的代价,获胜国取得的最终收益是所得回报减去失败国付出的成本。
我们不妨假设A、B为金砖五国中的两个国家,Q表示国家所付出的成本,P(Q)表示存在ESS(稳定策略)时,其对应的概率密度函数。根据上述支付矩阵和Bishop-Canning定理⑥得:
因为E(m,I)是一个常数,即其一阶导为0,在
而现实中影响成本的不仅仅是时间因素,还有金砖国家间经济实力、政治稳定性、军事力量、民意倾向等内在变量,以及国际舆论、国际形势等外在变量。而这些变量都难以量化,如能拿捏得当,确实是提高一国对外谈判能力的重要筹码。
(二)中国参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供给国际公共品的博弈策略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一个新兴大国的形象,关系到中国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国际社会共同的利益。中国推动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力所能及地提供国际公共品的行为彰显出了国际责任和历史担当,显示出中国智慧和大国气魄。
但中国的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较金砖其他四国处于明显优势地位,也是五国中唯一一个经济与政治利益辐射全球的国家。中国现阶段参与运营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融合金砖国家各有侧重的利益诉求,借助这一战略平台获取宝贵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经验,使之成为中国尝试推动国际体系改革的着力点。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运转机制各主要环节的构建方面,建议如下:
1.总部地址的选择
国际多边金融治理机构的总部选址遵循国际惯例,要有利于拓展该机构治理相关事务领域的半径,有利于强化各成员的共同合作利益,巩固摩擦与冲突的缓冲带建设,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一定的吸引同质成员加入的扩容能力和较强的自我存续能力等。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总部选址一定程度上有着较激烈的争夺,尤其中国与印度实力较相近,现已确定总部落脚地在中国,但第一任行长人选让位于印度,并允诺在未来资金投向上给予印度更多份额以换取印度的支持,即尽可能照顾各方利益关切,弥合各方利益分歧。
2.投票话语权
国际金融治理机构的投票权一般取决于出资额度,出资额度大的国家也相应拥有更大比例的投票权,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大集团性质金融机构都是这样分配投票话语权的。但这种模式易造成某一经济超强国家或某些发达国家集团掌控机构运行规则与议题的设定,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长期被 “选择性忽视”。因此,新兴发展中国家组建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必须创建一种全新的投票机制以保证各国共享金融治理红利。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核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为500亿美元并在金砖国家之间平均分摊,这一均等出资额度保证了金砖各国拥有对开发银行相同比例的投票控制权。中国虽然在金砖五国中外汇储备保有量最多,综合实力最强,但不宜谋求金砖银行最大话语权。为了打消其他金砖成员国顾虑的银行成为“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银行”,巩固成员之间脆弱的共同利益基础,中国的最佳博弈策略可以采取不妨让步适当的投票话语权,为各国之间建立深层次的信任关系努力,从而推动金砖银行取得实质性飞跃。
3.官方币种选择
金砖各国都寄希望于本国货币成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官方币种,因为这就意味着夯实了币种的国际化道路基础,而且有可能本国货币伴随着金砖银行面向全球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活动而被更多国家使用和接受,为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创造条件。在币种选择上,借助金砖银行这一战略平台,可以拓展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使人民币的国际化实现一个飞跃。但现阶段,中国对自身应抱有足够信心,暂时不必在币种选择上与其他四国产生分歧,再加上金砖开发银行的定位并不是在向其他多边银行发起挑战和竞争,而是对目前现有国际金融治理多边机构的有益补充,因此可以考虑暂且先使用美元和欧元作为主要币种。
4.银行运营模式
现有的国际多边开发性银行的运营模式都是借助低息债权、股权投资或夹层投资方式解决成员国融资缺口,分享其增长红利,并利用回流的出资本息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金砖五国中中国与俄罗斯作为资金供给方更关注资金利用的安全与收益性,印度、巴西和南非作为资金需求方则更渴求从金砖银行获得足额的低息贷款,因此对于运营模式的确立,各方存在分歧。笔者认为,为了金砖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应借鉴现有国际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即中俄应一方面尽量满足印度、巴西和南非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仍应以追求资金使用的安全与收益性为准则。投资项目的选择除了重点考虑金砖国家内部的项目,还应适当满足其他新兴市场大国和中小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将项目延至这些目标国家,甚至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指向发达国家的某些开发性项目。
四、结语
公共品的供给离不开集体的合作,国际公共品尤其如此。又由于国际公共品与国内公共品相比,在其供给主体、供给决策、供给影响因素、供给资金来源等方面都更具有协调的复杂性,国际合作程度的高低便往往成为国际公共品能否顺畅充足供给的关键因素。本文经过分析认为,区域性小集团联盟由于成员数量有限,谈判成本更趋“低廉”,且各成员的收益份额能从集体一致供给公共品的行动中得到保障,合作因此易于达成,应是未来供给国际公共品的主要力量。金砖国家的合作就是小集团联盟的代表,其正在以一种创新型的方式实现南南合作的新范式,即“共同发展”或“发展合作”。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作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重要实体,它的建立与运作能为中国提供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经验,也是中国尝试推动国际体系改革的着力点,借助这一平台,在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品的过程中达成更多共识。
注释:
①Pareto,V.The mind and society:Trattato di sociologia generale.Ameirica:AMSPress,1935.
②Sandler,T.Collective Ac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s.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2.
③奥尔森认为倒数规则是集体收益与某成员付出成本的比例大于成员所获收益与集体总收益的比例的倒数时,集团中的成员便同意为集体物品供给承担成本。即:其中Vi表示个人获益程度,C表示个人付出的成本,Fi表示个人占集体收益的份额。
④根据奥尔森(1965)用成本—收益分析小集团的有效性所推导得出。
⑤威布尔认为群体间行为演化博弈动态微分方程:
其中x(0<x<1)表示采取策略1的概率,采用策略2的概率为1-x;U1、U2分别表示采取策略1、2的期望收益;U¯表示一个群体平均期望收益。当一策略满足条件,则该策略为演化稳定策略。
⑥约翰·梅娜德·史密斯认为如果策略集是连续的,并且作为混合ESS的策略I由概率密度函数p(x)给出,那么该定理认为对于任一满足p(m)≠0的策略m,E(m,I)是一个常数。
[1](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Oye,K.A.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3]Todd Sandler.Regional Public Good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Th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2006,
[4]陈刚.集体行动逻辑与国际合作——《京都议定书》中的选择性激励[D].北京: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2006.
[5]王刚.公共物品供给的集体行动问题——兼论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6]关雪凌,张猛.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正当其时[J].中国金融,2012,(18).
[7]马兰起.脆弱性博弈与东亚经济合作制度建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8).
[8](英)约翰·梅娜德·史密斯.演化与博弈论[M].王春阳,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