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索格》中主人公的精神同化

2015-04-23尤玉秀张大男

科技视界 2015年11期
关键词:玛德琳贝娄索尔

尤玉秀 张大男

(1.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辽宁 沈阳110161;2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索尔·贝娄是美籍犹太著名小说家,1976年因“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在贝娄的创作硕果中,《赫索格》这一长篇力作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海明威、福克纳、索尔·贝娄构成了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显著的三座丰碑。

赫索格是一位出身于犹太民族的大学历史教授,品德高尚,学术成功,有很多学术论著。但他在个人生活方面却障碍重重,历尽苦难。他第一次婚姻是与戴茜结婚,后来离婚,第二次婚姻他娶了马德琳,又离婚而告终。他的两次结婚给他留下了两个孩子。第二任妻子玛德琳和自己的好友通奸给赫索格很大的打击,打破了赫索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心理平衡。他认为自己的学识一文不值,无论自己的学识有多么渊博,自己的生活还是一团糟,他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他在大学辞职,一个人在乡下一所破旧的小屋里给亲戚、朋友、名人,甚至总统写信,他写了很多信,但是这些信他从未寄出。通过写信他获得了平静和快乐。赫索格是美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的社会地位高,头脑中接受各种社会意识,他们的生活和意识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厌倦了资产阶级的糜烂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追求这种物质享受,因此,他们焦虑再三地反省生活中失败的教训,试图找到一条虽然生活在现实中,但又不附和时代的疯狂。虽然与现实妥协,但又能保持个人尊严的中间道路。面对痛苦,赫索格在精神上不断探索,他思考了很多,最终明白了自己在这个混乱荒谬的世界中应该遵循的规则,经过一次又一次灵魂的探险和精神的流浪,赫索格最终归于自我的淡泊与宁静。本章详细分析了小说的主人公摆脱苦闷和迷惘的方法,获得对人生乐观的态度、认识现实的二原性、调整平和的心态,以此获得内心真正的转变,通过这些方法,重新获得存在的勇气和真我,并重新融入社会。

1 赫索格获得对人生乐观的态度

索尔·贝娄在作品中常常展示出消极态度,但是最终会回归到正常。他反对现代文学中精神异化的传统,虽然小说中的主人公象赫索格一样都是精神异化者,但是他强调亲情和社会群体的价值。在小说《赫索格》的最后,主人公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理解,他回归到正常状态。

小说《赫索格》揭示人类为了生存努力奋斗的过程。赫索格在生活中遇到很多磨难,他的思想历程是20世纪西方国家人们主要思想的体现,他有很重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压力,这不仅来源于他个人的烦恼,还有他对人类本身深深的思考和对人类奥秘的探索。赫索格是现代人的代表,头脑中有很多想法,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赫索格的情感生活的失败导致了他个人生活的混乱,他开始怀疑周围所有的人,他发现自己不能与他生活的世界和谐相处,赫索格意识到自己难以定义自己的本性,也难以接受自己,他开始明白自己作为一个男人,试图找出一些方法从崩溃中恢复过来。这样他开始从自己的灵魂和现实中拯求自己。他必须进入一个简单人的世界,放弃自己建构的现实和自己建构的自我。事实上这些都是他应该放下的负担。

2 赫索格认识现实的二原性

小说中的冲突是赫索格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当赫索格得知玛德琳和她的母亲欺骗自己的时候,当他发现玛德琳和格斯贝奇的私情的时候,他不理解他们,他憎限他们,这对赫索格的精神和情感是重重的打击。

赫索格与雷蒙娜在一起的夜晚是小说体现主题之处,从此时起他从回忆过去转变为采取行动,他被一股强烈的邪恶感笼罩,当他从雷蒙娜住处回到自己的公寓时,他突然感觉到自己应该马上采取实际行动,他给律师Simkin打电话,约在法院见他,设法从玛德琳那带回女儿琼妮。他早早就到了法院,在这里他目睹了如何审判一个盗贼、一个医学院的同性恋学生、一个男妓,还看见一个刑事案件的审判,一个母亲杀害了的自己孩子,人们坐在抛光的木凳上,看见冷冰冰的事实。律师列出了案件细节:母亲是一个跛子,性滥交,大脑损伤,有癫痫;孩子营养不良,患有佝偻病、龋齿、肋骨破碎、肝脏破裂、脑损伤等疾病。这个案件与玛德琳及其情人有很多相似之处,格斯贝奇也是瘸子,玛德琳也性滥交,为了出去约会,格斯贝奇也曾把琼妮锁在车里。看完这件刑事案件,赫索格决定要采取暴力行为去拯救他被虐待的孩子。他偷偷地来到玛德琳的住所。他想用枪杀死情敌格斯贝奇,但无意中从窗外看到格斯贝奇正在细心地替他女儿琼妮洗澡,目光里充满了慈爱,他感动得热泪盈眶,立刻打消了杀人的念头,积郁了许久的恨一刹那间都消失了。在那一刻,二原现实呈现在他的眼前,他突然面对现实的复杂性:格斯贝奇是情敌,也是溺爱自己孩子的继父,他是知识分子也可以是凶手,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而是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到他周围的环境中。

3 赫索格内心真正的转变

赫索格感觉到整个世界在压抑着自己的灵魂,他的内心混乱不安,他的行为古怪,他不断思考怎样获得新的生活,他不能为人类找到答案,但是可以给自己寻求答案,从耻辱和可怕中拯救自己。赫索格意识到真正的拯救自己来自于内心真正的转变,他宣布:“让敌人都倒下去,让每个人都检验自己的内心”,格斯贝奇给自己的女儿洗澡的同时也洗净了赫索格的内心,赫索格的精神得到了洗涤,此刻是赫索格精神世界的转折点,他发现世界上矛盾处处存在,格斯贝奇既是一个坏人,又是一个和蔼的人,既是赫索格的情敌,又是赫索格的好友。仇恨对别人毒药,对自己是致命的。他发现人必不可少的品质是仁慈、感谢和爱,他们使人原谅他人,也原谅自己。热爱家人,热爱人类,热爱环境,热爱社会,热爱能使人克服仇恨,把邪恶变成善良。原谅就是自由。磨难能锻炼人,赫索格把自己经历的一切坏事转变成好事。

4 赫索格调整平和的心态

当赫索格回顾一切,他能接受现实,他不再对他周围的一切感到愤怒,不再试图系统地解释一切事实,不再单纯地依赖思维而失去对现实的掌握,这并不意味着赫索格不再上进,他发现了自己的分离主义所产生的错误观点和对现实的歪曲,他意识到在他人身上而不是从自己身上他能理解现实的意义。赫索格想尽可能地与他人分享一切,而不是毁坏一生。此时,诞生了一个更自由、更自信的赫索格,他更懂自己的思维,他热爱周围的一切。

5 结语

赫索格的心路历程负载了西方知识分子找寻安身立命的处所以及对人类存在价值的追寻与思考。本文通过分析赫索格从社会边缘到中心的精神历程,揭示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希望与赫索格有类似境况的现代人能够重新理解生活,摆脱苦闷,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

[1]Fuchs,Daniel,SaulBellow:Vision and Revision[M].DukeUniversity Press,1984.

[2]Helterman,Jeffreyand Richard Layman,Dictionaryof Literary Biography.Vol.2[M].

[3]Hollahan,Eugene,Saul Bellow and the Struggle at the centre[M],AMSPress,1994.

[4]Kazin,Alfred,Nobel Laureatesof Literature&Peace[M].Allied Publishers,1971.

[5]Miller,R.,Saul Bellow:A Biography of Imagination[M].St.Martin’s Press,1991.

[6]Rovit,Earl,Saul Bellow: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M].Prentice-Hall,Inc.,1975.

[7]Seymore-Smith,Martin,Macmillan Guide to Modern World Literature[M].Macmillan,1985.

[8]白爱宏.抵抗异化:索尔·贝娄小说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9]黄铁池,杨国华.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文本阐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汪介之.欧美文学评论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1]吴晓东.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2]张军.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的引路人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玛德琳贝娄索尔
玛德琳
跟着“小天使”一起成长
南非萨索尔公司宣称在莫桑比克南部近海发现石油
《玛德琳》
索尔·贝娄创作中的“大屠杀”阴影及其反思
论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