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鄱阳湖经济圈工业模块化的委托-代理问题
2015-04-23李雨蒙
李雨蒙,江 川
(南昌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33000)
1 委托-代理理论及模型
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便是委托-代理理论,其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以上的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某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质量为其支付相应的报酬。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最大化,而代理人追求的是财富、收入、消费和休息时间等综合程度最大化,因此会导致两者之间的利益矛盾[1]。
2 环鄱阳湖经济圈工业模块化中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
伴随着环鄱阳湖经济圈工业的发展,其在江西省工业之中的比重越加显现重要地位。其中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在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江西省三大产业总量所占比为11.8∶53.6∶34.6,其中工业占比45%。这其中,环鄱阳湖经济圈内6座城市在全省工业中占比6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 312.1亿元,占江西全省总量的59.3%。在模块化中,各个当事人拥有具备不对称特点的信息,使得核心工业企业与直接相关的辅助企业容易产生相关问题。供应商拥有信息优势,采购商却处于信息劣势,一旦工业采购者没有良好的方法辨别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这样就会产生很多严重的问题如:①出现劣质产品以次充好,就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②供应商也可能采取不诚信行为,存在“欺诈行为”。环鄱阳湖经济圈工业模块化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全球模块化的发展加剧了冲突
进入经济全球化以来,消费者的需求特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环鄱阳湖经济圈中经济一体化与模块化的特征这一现象也慢慢显现,这些变化对环鄱阳湖经济圈中的工业企业增加了更多的竞争压力,以前的管理思想已经过时,急需经济圈内的企业快速转变新的思想。这样同时也造成了一个另外更大的问题--环鄱阳湖经济圈中工业产品线时间的推迟以及变大的空间,这样也使得更加复杂化的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企业间因为利益间的问题也随之扩大,更容易产生激励上的冲突。
2.2 复杂的激励协调性
由于工业模块化企业之间存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现象,伴随着模块化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复杂性,从一些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外包失败和合作上的冲突都是因为激励协调的失败所致。
2.3 外包业务的发展遇到问题
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核心业务这是模块化管理最需要注意,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环鄱阳湖经济圈的工业公司可以同步与全世界规模内的各种企业需要的各类企业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工业企业的合作企业一般都是去完成企业的的非核心业务,业务外包使得这些工业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去提高自身的核心优势,这样相比以前往往会使得成交额有巨幅增长。但是,业务外包也会增加自身的风险,如企业对于非核心的业务监控会比较缺乏,会导致增加代理成本,若要合理限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如何设计激励相容契约,是其面临的突出问题。
3 环鄱阳湖经济圈工业模块化中委托-代理问题的实证分析
以鄱阳湖地区的工业为例,要使得储蓄收益最大化,模型满足IR和IC条件下建立。设工业投资的需求量为x1,居民消费的需求量为x2,企业对员工生产的需求量为x3,在产品由制商到达消费者手里的过程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p1,单位居民消费水平p2,单位全员劳动生产率p3,付出的努力为ai,p1与a1有一定的联系,他们选择的a1与企业给予的激励pi有关,如果pi越大,ai就越大,由此可得企业的收益为:
其中,v(ai)=γ(γ>0)是企业的成本系数。这里以消费者和生产企业之间的关系为例,来说明环鄱阳湖经济圈工业模块化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模型的表述为:
根据工业需求结构模型:
代入所构造的委托-代理模型,再把IR和IC带入
目标函数中,则对p2的最优化问题一阶条件为,得到。
4 环鄱阳湖经济圈工业模块化中委托-代理问题的控制策略
通过将环鄱阳湖经济圈工业模块化的数据带入构造的模型中,从而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用以下策略对其中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
4.1 设计基于合作基础上的委托-代理模型
通过实证分析,环鄱阳湖地区的工业模块化可以展现出一个关系模型。以其中的工业企业为例,与本企业相关的信号发射是由处于信息优势的企业向处于劣势的企业发射,在这种合作关系下代理方与委托方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以南昌的任一工业企业为例,生产商发出特殊信号,再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对供应商的特定要求,设计有自己特点的评价方法与符合自身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为自己量身打造的的这套评价指标机制寻找合适的代理企业,并同时将所有备选代理企业进行归纳随机组合,使得所有代理企业拥有相等合同数目的报酬合同集,同时将这重新制作的合同集提交代理企业,代理企业可以从中甄选,最后选择符合自身要求的的合同与委托企业签定合作合同,同时双方按照该合同内制定的相应措施实行。
4.2 建立模块化合作下公平的收益分配机制
在环鄱阳湖经济圈工业企业的显示运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能够顺利得到跨组织的真实信息,但是因为企业一般的合作公司过多,所以其中各合作企业都会最大可能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效益化。因此,为了使企业间利润分配均衡,建立一种公平的收益分配机制成为这些企业选择的必然。确保模块化合作关系的稳定,需要设计适当的模块化收益分配机制,在据此确定的利益分配协议的限制下,各模块化成员才能够得到本企业预期的回报,同时为之后的经济活动中还想保持合作。在若失去利益协议的限制,很可能会产生工业企业利益间的冲突,导致模块化中未达期望利益的企业之间会产生不满情绪,更甚者严重的会使得合作关系彻底破裂没有修补的余地。所以及时注意已经发生的利益冲突,并按照之前签署的协议去协调以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这样可以确保收益分配在模块企业中的各个企业都能完全按照最开始建立模块化时利益分配机制的规定标准内执行。
[1]李善良 .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分析:成因、特点及模型[J].物流技术,2004(6).
[2]侯若石,李金珊 .资产专用性、模块化技术与企业边界[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3]陈建励,张 碎 .产品模块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中国情境下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3).
[4]刘晓东,张桂戎 .基于博弈论的供应链管理分析[J].物流技术,2005(6).
[5]王 勇,陈俊芳 .基于牛鞭效应的供应链最优委托权安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5).
[6]李治堂 .现代服务业研究成果评述[J].商业时代,2007(15).
[7]徐 旭 .现代服务业理论分析框架初探[J].生产力研究,2010(1):24~26.
[8]王云霞,李国平 .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5(10):59~63.
[9]郑大庆,张 赞,于俊府 .产业链整合理论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64~68.
[10]何 一 .休闲产业链整合的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11]筒明杰,李 想 .网络状产业链构造与运行[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12]曹 群,姜振裹 .产业链的内涵及特征分析口[J].商业研究,2008(11)133~136.
[13]刘明宇,翁 瑾 .产业链的分工结构及其知识整合路径口[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