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件是书刊印企发展按需印刷的核心竞争力

2015-04-22张克军

印刷技术·数字印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印前印刷技术印刷机

张克军

传统书刊印企发展按需印刷,绝对不是买几台数字印刷机那么简单的事情。按需印刷不仅是一种生产状态,更是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按需印刷的订单一般具备品种多、印量少、交期紧等特点。印企发展按需印刷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订单和文件资源的处理能力,其次才是全能的生产能力。

印刷技术从最早的铅活字排版、激光照排、CTP制版一直到数字印刷技术的应用,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基本都是从印前开始。印刷界一直有一个说法叫做“大印前、小生产”,这种说法到了数字印刷时代依然成立。只不过原来更多的是从控制生产工艺难易程度的角度去诠释这一观点;而现如今,数字印刷已经成为按需印刷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印前、小生产”更多的可以理解为按需印刷时代,数据的前期处理及准备环节的重要性已经远远大于纯粹的印刷生产本身。纯粹的印刷生产的价值也将回归于服务客户的本质,用全能的生产力与竞争对手去拼服务客户的能力,而不是血拼价格。因此,传统的书刊印企搭建按需印刷生产流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建立自动化、数字化的软件生产流程系统和全能的生产服务体系打造企业自身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按需印刷,软件是“硬实力”

计算机技术在印刷行业的应用,绝对算是印刷技术最大的变革,印刷行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深度应用,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印刷效率和产能的成倍提升。传统印刷时代,计算机技术最早在印前开始应用的典型案例就是数字化工作流程系统的产生。传统印刷设备由于在物理上就与前端的数字化工作流程不搭界,虽说油墨预置等功能的应用已经开始让传统印刷机和信息化相结合,但是这种结合无论是从应用深度,还是从应用广度来说都是一种浅结合,对于传统印刷没有致命的影响。

到了按需印刷时代,数字印刷技术开始占据主导,最直接的特点就是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和印刷技术的深度融合。这就好比一台电脑,无论硬件配置有多高,没有好的操作系统及软件,依然是一堆废铁。因此,印企建设按需印刷生产流程系统,不能只和对手拼设备,软件流程系统的建设才是真正需要比拼的硬实力。

1.建设数字资源加工及管理系统是实现按需印刷的先决条件

数字资源加工及管理系统对于按需印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字资源加工及管理系统,保证按需印刷有内容准确、可用的电子文件,文件上机前不需要再花时间进行打样确认;二是通过数字资源加工及管理系统保证文件管理的易用性、规范性,无论采用什么印刷设备,何种印刷工艺,系统都能准确、快速地找到需要的文件与生产工单匹配,并按照生产工艺要求自动完成印前处理工作。

图书出版离不开印刷的支持,传统胶片可以保证出版社提供给印刷企业的胶片在印制过程中内容不会发生改变,因此,胶片长期以来是出版社给印刷企业传版的主要方式。而按需印刷时代,随着CTP制版、数字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印刷技术要求出版社必须提供电子文件才能满足新的印刷生产工艺的要求。

理论上电子文件替代胶片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印企的印刷准备时间和交货时间,这也满足按需印刷的核心价值。而实际上,采用胶片的生产方式,出版社提供给印企的胶片和清样的内容都是可以直接检查的,可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但是采用电子文件和清样的方式,只有清样的内容可以检查,电子文件的内容是没法直接确认的,我们也不能拿清样和电脑屏幕上的文件去校对。一本图书需要经过排版公司、出版社、印刷企业等多个环节协作生产才能完成,文件也需要在不同环节之间多次流转,况且由于各家采用的软件输出系统各不相同,对同一文件的处理结果可能存在差异性。这就存在出版社给印刷企业的电子文件和纸样不匹配的问题。因此,一般印企都是采用在自己的生产环境重新打样让出版社二次签样的方式来规避风险,这无疑延长了印刷前的文件准备时间,对于按需印刷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保证文件的准确性要从源头做起,从图书排版环节就要解决这些问题。在这方面印企要有服务于上游客户的意识,发展按需印刷,建设数字化、网络化的印前数据处理加工中心和印刷资源存储中心将是传统书刊印企面对新一轮转型,打造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竞争力的核心手段。同时,印刷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工,也为实现按需印刷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数字资源加工及管理系统、在线审校系统目前在国外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在国内市场,方正电子基于对图书出版行业多年的技术积淀,打造的数字印刷云平台系统将在2015年内推出。

2.建设智能生产流程系统是实现按需印刷的必要保障

用传统印刷的生产流程来处理按需印刷业务,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保证印刷生产设备的实际生产效率。印前处理效率低下与设备不饱和运转将成为阻碍传统书刊印企发展按需印刷业务的最大障碍。一本书在上机印刷之前基本会经历开印制工单、设置工艺、设备排产、打样校对、按工艺折手等处理,这些工序的人员配置数量会随着订单数量的增加而成几何倍数增长。假如,一台传统印刷设备的印刷速度是1万印/小时,每班次按照12小时计算,去掉调机换版2小时,一个班的生产量可以达到10万印。假设这10万印是一本书,印前需要2个人准备文件的话,将这10万印变成10本书,有可能需要投入的印前准备人员会超过20人。因此,前期文件处理的效率跟不上,发展按需印刷基本就是空谈。

1997年,美国最大的图书批发商英格拉姆内容集团创立了Lightning Source公司。Lightning Source公司主要为传统图书出版社、按需出版机构、书店和图书馆提供按需印制和发行服务。自1997到2011年印刷数量累计超过1亿册。与Lightning Source公司合作的出版商超过1.3万家,在该公司的图书数据库中,有超过500万种图书储藏,每个月有120万册印量。Lightning Source公司能如此快速的成长,强大的软件技术支持功不可没。

按需印刷的生意是一本一本收钱的,如果有出版社要印一本书,印刷企业还要请出版社提供数字文件,那就得有人接单,检查修改确认,才能开始印刷,流程可能需要一天的时间,自然会导致生产成本过高,价格就无法公道了。如果根据出版社的电子工单,流程系统能自动找出要印刷的内容文件,自动拷贝到生产序列,印刷、装订、递送、寄出账单,出版社收到账单付钱,就完成了一个订单。尽可能的自动化,既是效率的保证,也是成本的优势。

打造智能生产流程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将原来由人工完成的开印制单、文件筛选、工艺安排、上机生产等需要大量人工才能完成的工作全部交给计算机,由计算机系统按照活件类型、印刷数量、工艺要求、货期要求以及生产车间各机台的生产能力及生产状态,进行活件的自动分配,并按照工艺要求自动完成文件的印前预处理工作,最终指令设备完成生产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印刷生产环节的效率。

按需印刷,硬件是“软实力”

一直以来,印刷企业的发展轨迹基本上是买印刷机,拓展业务,再买印刷机,再扩大业务规模,依此循环。以往的印刷市场是足够大的,利润也足够丰厚,印刷企业之间拼的是产能,是价格,因此,大家纷纷采购海德堡、马天尼等大型印刷及印后设备来提高产能。谁家印刷机多、产能足,谁家的竞争力就强。因此,印刷设备对于印企来说就是他们的硬实力。

到了按需印刷时代,零散的订单、短版的活件根本就不是传统印刷的“菜”。设备多、产能足不代表比竞争对手更具竞争力。按需印刷时代,印企采购设备不能只看规模,而要注重生产结构是否合理。谁能给客户提供最优质、最全能的服务,谁的客户黏性就最强,就能在印刷红海中抢占先机。因此,采购硬件设备对于印企来说,与竞争对手拼的不是产能,而是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能力的软实力。

发展按需印刷,印企投资数字印刷设备,无论是卷筒纸喷墨印刷机还是激光数字印刷机,选择彩色机、双色机或是黑白机,都要配合传统印刷满足业务的匹配。传统印刷机是印企规模生产效益的保证,长版的印刷活件可以通过传统印刷机印刷,中短版的活件可以上卷筒纸喷墨印刷机印刷,少量的图书、样书、断版书上激光数字印刷机印刷。特别是近两年,随着喷墨印刷技术的发展,卷筒纸喷墨印刷机以低成本、高产能赢得了按需印刷市场的普遍认可及青睐。

按需印刷时代,数字印后加工系统的建设对于印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市场上印刷工价的不断走低、透明化,印企之间单纯地依靠降低印刷费已没有多少竞争优势可言。正因为如此,印后也是印刷红海时代印企之间相互竞争的关键法宝。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印后的效率和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客户的满意度。

选择什么样的印刷生产设备,除了和印企的印品类型相关以外,像峰值产能、最大月印量、与已有设备的匹配、公司的投资预算等都有关系。印企投资硬件设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打造效率最高、质量最好、生产能力最全面的印刷生产环境,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使印企具备处理复杂业务生产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客户的业务变化,全面地服务于客户,最终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猜你喜欢

印前印刷技术印刷机
探讨印前、印刷与印后工序三者之间的关联
第十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
浅谈专题图印前检查重点和方法
第十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
简析印刷机的正确使用与维护
第十五届毕昇印刷技术奖在京揭晓
基于PLC的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的研究
东江纵队《前进报》印刷机
新媒体出版技术与数字印前课程的整合实践
浅谈平面设计课程中印前知识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