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旱山区马铃薯引种试验初报
2015-04-22王芳
王 芳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化系,甘肃 定西 743000)
马铃薯是定西的优势主导产业,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7 万hm2左右,主要分布在旱山区。近年来,旱山区大面积种植的马铃薯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抗旱、抗病、高产、优质品种缺乏,成为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2014 年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化系联合定西市农业科学院在安定区选择旱山区有代表性的试验基地,以陇薯3 号为对照,对引进的8个品种(系),进行了适应性鉴定试验,旨在选择适合干旱、半干旱生态条件下种植的优良品种,为品种更新换代,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参试马铃薯品种分别为:青薯9 号(青海省农业科学院)、陇薯6 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陇薯10 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克新2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紫云1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冀张薯8号(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LBr-20(国际马铃薯中心)、W 15(国际马铃薯中心),以陇薯3 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为对照。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石家岔村山旱地。海拔2 120 m,年平均降水量380 mm,平均气温6.8 ℃,无霜期135 d。土壤类型为黄绵土,前茬小麦,肥力中等,根据测试,土壤含有机质1.08 g/kg、速效氮60 mg/kg、速效磷12.8 mg/kg、速效钾153 mg/kg,pH 8.1。秋施农家肥15 t/hm2、磷酸二铵600 kg/hm2。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9 个处理,3 次重复,小区面积30 m2,株距35 cm,行距60 cm,密度48 000 株/hm2。采用机械旋耕施肥,机械起垄覆膜,人工播种。大垄双行种植,垄宽120 cm,垄高30 cm。田间机械中耕除草2 次,机械中耕培土1次,喷药防治晚疫病3 次。田间观察记载主要物候期,收获时取样带回室内考种,小区单收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田间记载结果(表1)表明,紫云1 号、青薯9号、W15 出苗较对照早2~5 d,LBr-20、冀张薯8 号、陇薯10 号、克新21 出苗较对照迟4~6 d,陇薯6 号出苗期与对照一致,均为5 月28 日。各品种生育期在118~126 d,均属中晚熟品种,其中青薯9 号与对照生育期相同,均为120 d,紫云1 号、W 15 比对照早熟1~2 d,其余品种(系)比对照晚熟1~6 d。
表1 参试品种(系)的生育期
2.2 主要性状
从表2 看出,青薯9 号单株结薯最多,为7.5个,单株产量最高,为0.62 kg;其次是陇薯6 号,单株结薯7.0 个,单株产量0.58 kg,个体优势较强。W 15 的单株结薯数和单株产量均为最低。
表2 参试品种(系)主要性状
2.3 产量
从表3 可以看出,青薯9 号产量最高,折合产量32 000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21.5%;陇薯6 号居第2 位,折合产量28 433 kg/hm2,较对照增产8.0%;陇薯10 号位居第3,折合产量27 367 kg/hm2,较对照增产3.9%;紫云1 号折合产量27 100 kg/hm2,较对照增产2.9%;其余品种(系)较对照减产6.3%~8.7%。经差异显著性分析,青薯9 号与其余品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陇薯6 号与陇薯10 号、紫云1 号差异不显著,与陇薯3号(CK)差异显著,与其余品种(系)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陇薯10 号、紫云1 号之间差异不显著,与陇薯3号(CK)差异不显著,与其余品种(系)差异显著;陇薯3号(CK)与冀张薯8 号、克新21、LBr-20、W15之间差异不显著;冀张薯8 号、克新21、LBr-20、W15 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3 参试品种(系)的产量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定西山旱地条件下,青薯9 号、陇薯6 号属中晚熟品种,田间长势良好。青薯9 号单株结薯7.5 个,单株产量0.62 kg,折合产量32 00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3 号增产21.5%;陇薯6 号单株结薯7.0 个,单株产量0.58 kg,折合产量28 433 kg/hm2,较对照增产8.0%。2个品种适宜定西干旱、半干旱山区大面积示范推广。其余品种(系)可进行进一步试验。
[1] 金黎平,屈冬玉,谢开云,等. 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和良种技术研究进展[J]. 种子,2003(5):98-100
[2]张永成,田 丰. 马铃薯高产优质生理特性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 袁安明,陈自雄,谭伟军. 马铃薯引种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07(10):14-16.
[4] 文国宏. 陇薯6 号马铃薯[J]. 西北园艺(蔬菜专刊),2008(2):54.
[5] 刘喜霞. 临洮县中早熟马铃薯引种观察初报[J]. 甘肃农业科技,2015(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