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教学中急性中毒模拟情景式教学的构建
2015-04-22李雯莉高冉冉杨建中李文超李吉明
李雯莉,高冉冉,杨建中,李文超,李吉明,彭 鹏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急诊医学教学中急性中毒模拟情景式教学的构建
李雯莉,高冉冉,杨建中,李文超,李吉明,彭 鹏*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目的:通过应用模拟情景式教学进行急性中毒的实践课教学,探讨其教学效果。方法:抽取临床医学本科生72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两组由同一位教师进行理论授课。实践课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见习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模拟情景式教学,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理论、技能考核,收集数据。结果:在理论考试及模拟情景的考核成绩,两组成绩均存在差异,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中毒的急诊教学中模拟情景式教学更占据优势。
急诊医学;急性中毒;模拟情景式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模拟某种情景或景象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基础,它具有无风险、可重复性、可控性、培养团队精神等优点,也利于训练考核标准化[1]。本文就在急性中毒的教学中急性模拟情景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资料与方法
1.教学前准备。挪威生产的高级仿真心肺复苏模拟人(SimMan 3G 212-00050)、计算机、Laerdal病例编辑器、洗胃机、鼻胃管、面罩、简易呼吸气囊、输液设备、氧气设备、气管插管设备、血液净化设备、特效解毒剂及抢救药品等。利用计算机和Laerdal病例编辑器针对常见的急性中毒病例进行编程设计。主要包括4种程序:(1)急性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诊疗及抢救;(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诊疗及抢救;(3)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诊疗及抢救;(4)药物过量的临床诊疗及抢救。同时在每个程序中设置不同的有关呼吸过速、减缓、暂停、血样饱和度下降、血压下降、血压升高、昏迷等各种症状。构建有关急性中毒的模拟场景。
2.教学对象。抽取临床2010级1班和2班自愿参加实验的临床医学四年级本科生72名,采用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实验组,其中对照组36名学生,实验组36名学生。
3.研究方法。(1)教学方法。对于随机的两组学生分别进行理论及实践教学。①理论教学。理论教学由本教研室同一位高年资教师进行授课,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及教学课时进行授课。②实践教学。在授课前分别对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进行模拟人的操作及相关设备的培训。对于已随机分组的两组学生分别进行实践教育。实验组的36名学生进行角色分配,每组6人,分为6组,分别承担组长、医师、护士(洗胃)、护士(给药)、观察、记录。对于实验组6组学生分别运行5组病例,每次进行总结,每次运行病例时交换学生角色。对照组学生进行传统的见习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采用相同的见习大纲及教学课时,授课教师也由本教研室同一高年资教师进行授课。(2)考核方法。①理论考核。采用同一理论试卷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均为理论及实践授课内容,题目形式为25道单项选择题,采用百分制计分。②实践考核。采用模拟情景案例的考核,对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再分别进行分组,每组6人,随机分为12组,随机进行考核,采用百分制计分。
4.质量控制。(1)教学控制。理论及授课教师分别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实验组及对照组的理论及实践授课教师统一以除外组间差异。对于模拟情景式教学用病例由本教研室2名副教授进行编写,进行运行、演练,由教研室主任进行审核。(2)考核控制。理论考核题目3名5年以上教学经验的临床教师进行出题,由本教研室2位有8年以上教学经验的高年资教师进行审核。实践考核由2名5年以上教学经验高年资教师对不同组进行穿插式考核,由教研室统一组织并制定考核表格,实施教考分离,从病史采集及诊断(20分)、病情评估(15分)、临床诊疗及抢救实施(30分)、团队配合(15分)、应变能力方面(20分)等5个方面进行评分,计算其平均分为其实践考核成绩。
5.统计学方法。分别对两组不同教学方法的理论及实践最终考核成绩进行分析,计算各组之间的均数±标准差,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 果
1.急性中毒理论考核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的理论考核成绩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理论成绩
2.急性中毒实践考核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实践考核最终成绩存在差异,分别在病史采集及诊断、病情评估、临床诊疗及抢救实施、团队配合、应变能力方面五个方面进行统计,除病史采集及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四个方面的考核成绩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践考核成绩比较
三、讨 论
有研究表明模拟情景式教学可以通过恰当案例和模拟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进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获得深刻、完整的理解,最终提高教学效果[2]。在模拟情景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注意力集中[3]。运行病例并进行记录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并发现自身的问题,对所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同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大纲要求的需要掌握、熟悉及了解的知识之外进行扩展。
急性中毒作为急诊医学领域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急诊科常见的多发病和流行病,根据我们前期研究表明,急性中毒位列急诊患者病种排名的第三位[4],且毒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急性中毒的主要毒物是酒精中毒、气体中毒、药物中毒、农药中毒[5-6]。根据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病例编写,更贴近临床,实用性更强,对今后的急诊实习工作有进一步的帮助及影响。
实验组的理论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的理论成绩,经统计分析,在学员成绩、病情评估、临床诊疗和抢救、团队配合、与患者沟通能力等方面比较(P<0.05),发现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模拟情景式教学可以进一步强化中毒急诊抢救的流程及相关知识。反复运行不同的病例并进行交换角色,能充分调动每位组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加强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医患沟通能力,对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优势。
模拟情景式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整个研究过程当中,所有教师对设计的每个模拟场景进行不断论证,对所设计的临床表现和时间节点的分配,充分论证可行性[2]。在不断论证过程中细化知识点,填补自身不足,强化知识的记忆及更新。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中毒的急诊教学中模拟情景式教学更占据优势,可以强化中毒急诊抢救知识的记忆,增加课堂气氛,对理论的巩固及扩展存在帮助,同时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1]杨秀贤,杨艳杰,王 凯,等.案例教学对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129-130.
[2]段昌新.情景模拟在院前急救技能考核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36-37.
[3]杨建中,赛格林,彭 鹏,等.急诊教学中心肺复苏模拟情景式教学的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6):591-593.
[4]杨建中,贾志军,亚力坤·赛来,等.乌鲁木齐市2011年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2):233-236.
[5]陈 锋,温俊平,王晓萍,等.依托型急救中心急性中毒流行病学与急救特点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1):1137-1139.
[6]杨建中,李树林,张亚楼,等.乌鲁木齐市2011-2012年院前急救急性中毒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2):1384-1387.
Developing acute poisoning simulation scenarios in the course of emergency medicine
Li Wenli,Gao Ranran,Yang Jianzhong,et al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Wulumuqi 830054,Xinjiang,China)
Objective:to find 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acute poisoning simulation scenarios in the course of emergency medicine.Methods 72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skills were tested.Results Test results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using acute poisoning simulation scenarios is a better approach in the teaching of emergency medicine.
Emergency medicine;Acute poisoning;simulation scenarios
G642
A
1002-1701(2015)12-0064-02
2015-03
李雯莉,女,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研究方向:急危重症与中毒。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2012-LC-28);新疆医科大学教改课题(YG2013033)。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1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