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烧马棚》的原型分析

2015-04-22司烜赫

戏剧之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阿伯基督父权

司烜赫

(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烧马棚》的原型分析

司烜赫

(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烧马棚》中闪现着神话原型的影子,其中富有代表意义的是:移位的原型,即父亲阿伯纳反基督式的人物形象;未移位的原型,即火所隐射的基督毁灭之火。福克纳独具匠心地将圣经原型作为参照系,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揭示了父权的消极影响,展示了社会矛盾冲突,道出了南方没落之因。在丰富作品主题的同时,将小说上升到神话的高度,拓展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原型;反基督;火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基督教的元素随处可见。《圣经》故事赋予福克纳灵感,他将《圣经》作为原型,以此更好地编织故事,塑造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升华作品主题。在《烧马棚》中,福克纳独具匠心地运用神话、改造神话,使小说和《圣经》遥相呼应,用原型再现现实,藉此影射社会现象,获取深邃的寓意。

文学作品中的原型意象,通常有两大类别,一种是移位的神话,著名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指出:移位是指“改变一下神话和隐喻,使之符合关于社会道德和事物情理的种种规范”。[1](p193)即小说创作中会运用一些技巧使神话结构变得真实,而这些相关技巧则为“移位”,也叫作“置换变形”。[2](p136)作者会根据小说的写作需求,在呈现原型时,作适当的移位,以迎合小说主题,迎合写作目的。《烧马棚》中的父亲阿伯纳,正是一个反基督的角色,通过置换变形的手法,福克纳用主要人物的言行来影射基督,让读者产生联想并进行比照,从而揭露出父权影响的罪恶性和毁灭性。另一种是未移位的神话,“通常涉及神祗或魔鬼,并呈现为两种对立的完全用隐喻表现同一性的世界”。[1](p197)在《烧马棚》中,火的意象汲取了圣经原型精华,影射着上帝的毁灭之火,拓展了小说的内涵。福克纳别出心裁地运用圣经原型,大大提高了小说的可读性,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揭示了旧南方没落之因,突显了小说的价值寓意,创设出叩击读者心灵、令人感叹的现代神话。

一、反基督式人物

《烧马棚》中的父亲阿伯纳是一个暴戾专横的人,是整个家庭的统治者。美国南方是清教思想统治的“圣经地带”,在其所推崇的基督教信条中,父亲代表家庭权威,妇女和孩子要像遵从耶稣那样遵从一家之主。因而在清教徒家里,父亲们常常“以‘加尔文化了的耶和华’的名义在家中实行统治”[3](p93)。这些拥有绝对权威的父亲,头顶着“耶稣”的名义,行为做法却往往显现出背离基督的元素,体现出专制、偏执、冷酷的禀性。阿伯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是一个反基督式人物。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基督传授信条给信徒,给予信徒教导。基督教导信徒们珍惜情谊,彼此相爱,传递爱,传递正能量。在《烧马棚》中,阿伯纳隐喻耶稣,他对儿子施行教导,两者都是施教者的角色。然而讽刺的是,阿伯纳的教导内容却是让儿子学会仇恨,与基督理念完全背道而驰,两者形成强烈对比,阿伯纳身上的反基督元素,显而易见。

父亲阿伯纳暴躁蛮横,习惯用烧马棚的方式,应对与他人的纠纷。故事的开端便是阿伯纳因烧了邻居的马棚而被起诉,儿子沙多里斯被迫出庭为父亲做伪证。10岁的沙多里斯天生具有正义感,他本能地意识到父亲是理亏的,是有违法规和道义的,但父亲的教导和专制,使他不敢背叛父亲。他试图按父亲所愿,在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做出伪证。但内心的道义感,撕扯着他,他矛盾痛苦。

在地毯事件中,父亲阿伯纳每一次使坏,都是给儿子一次错误的现身教导。阿伯纳带儿子到主人家,让儿子亲眼目睹他故意和别人作对,故意将主人家的地毯踩脏,故意埋下仇恨和纠纷。主人相当气愤,要求他们将地毯洗干净。父亲当着儿子的面,心存歹意地用碎石片儿将地毯故意洗坏了,再一次向儿子传递“不友善不合作”的理念。主人愤怒之至,向他们索要二十蒲式耳玉米的赔偿。这犹如一根导火线,将父亲内心的仇恨点燃,他决定去烧主人的马棚,实施报复。父亲喝令儿子去把一罐油拿来,这无疑是教导儿子做他的帮凶!阿伯纳的种种行径,他对儿子的现身教导,都传播着仇恨、不友善的因素,都与基督的信条格格不入,这一切,再次揭露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反基督式人物。

福克纳将圣经原型置换变形,更鲜明地突出了父亲阿伯纳的人物特性,他的所作所为早已违背了耶稣对世人的“彼此相爱”的告诫。通过将基督传播关爱的信条,移位成父亲关于仇恨报复的教导,这种强烈的对比,更清晰地突显了父权影响的罪恶性和毁灭性。一方面,父权影响作用于孩子。男孩畏惧父权,周旋于道义和父亲之间,矛盾痛苦,内心分裂。父权影响如影随形,消极效应终生无法摆脱。另一方面,父权影响反作用于父亲。它践踏了父亲们的人性,使父亲们呈现非人化、内心扭曲的特性,无可否认,这种不良影响持久深远。福克纳在塑造反基督式人物的同时,揭示出旧南方没落和解体之因:反基督式的父亲人物,造成了消极的父权影响,从而加剧了家族内部矛盾,而家庭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又进一步加速了旧南方衰败的步伐。

二、毁灭之火

在《圣经》中,生命之火象征光明和重生,有净化之意。死亡之火象征灾难,有毁灭之意。在《烧马棚》中,火是贯穿全文的重要意象,蕴意深邃。阿伯纳企图用火毁灭他内心仇恨的事物,他自己也因此搭上性命。所以《烧马棚》中的火,是灾难之火和毁灭之火。

在基督教义中,火是惩治邪恶、毁灭罪恶的重要工具。“火表现的形式据记载便是用火刑处死异教徒,或像所多玛城那样焚毁于大火。”[1](p214)圣经故事记述,上帝决心毁灭罪恶深重的所多玛城,便将硫磺与火降到那里,使那些城邑、平原、居民等统统化为灰烬。[4](p33)耶稣说道:“那些不虔诚的和作恶的,要被挑出来扔进地狱的火里。”[5](p69)基督教义指出,所有作恶的人或物,都要放到火里进行毁灭。烧马棚的阿伯纳,正是借火,去惩治他眼中的罪恶,去毁灭他眼中的恶人。阿伯纳的纵火行为,是不恰当的,但在特定意义上,阿伯纳惩治眼中罪恶而纵火的出发点,和上帝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作者巧妙地利用阿伯纳的纵火行为,影射上帝用火惩戒邪恶。

阿伯纳烧马棚时使用的大火,代表他强烈的破坏力,他不向任何权威低头,相反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反抗和挑战阶层权力。阿伯纳既是恶魔,又是英雄。虽然他的行为过激且不理性,但他行动背后的原因,却令人深思慨叹。阿伯纳人为点燃的大火,影射着圣经中,火对邪恶的惩处,透过这毁灭之火,读者意识到旧南方社会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读者察觉到阿伯纳阴暗的内心,用纵火吞噬一切的方式,解决所有的矛盾和纠纷,不管是对,亦或是错。

福克纳是一个善于运用神话原型,善于影射《圣经》文化意蕴的作家,他大胆再现、改写影响深远的圣经原型,使《烧马棚》与《圣经》相关联,提升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阿伯纳反基督式的人物形象,揭示出父权影响的消极性和深远性,透视出家庭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进而道出了南方没落之因;毁灭之火的意象,透视出社会矛盾冲突,上层白人对底层白人的压榨以及贫富分化的加剧,拓展了小说的现实意义。圣经原型的运用,使作品富有独特的价值寓意与哲理高度,赋予小说张力,堪称一绝。

[1]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Frye,Northrop.AnatomyofCriticis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73.

[3]龙跃.忠诚与反叛——从《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与《烧马棚》看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父亲形象[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张久宣.圣经故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5]尘洁.马太福音羊皮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I242.7

A

1007-0125(2015)03-0225-02

司烜赫(1993-),男,黑龙江绥化人,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阿伯基督父权
听不见的橹声
浅析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庙祝阿伯
为施政和立法之依据:近代中国政府基督宗教调查研究
从基督绅士到职业俗人——美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
论利维坦的父权路径
李安家庭三部曲下的现代父亲形象
基督式忏悔
糖果阿伯和他的当铺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