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导学规律的认识与实践

2015-04-21杨炳奎

关键词:认识导学规律

杨炳奎

摘 要:导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促进全面发展。寻求导学规律成了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方向。我们在学习和总结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导学规律,由于认识规律的复杂性,我们的导学实践时间相对短暂,对导学的认识并不深刻全面,愿与更多同行进行探索实践。

关键词:导学;规律;认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14-2

一、导学的基本内涵

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的学习活动,其本质是学而不是教。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导学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点拨启迪、互动沟通、意义建构等手段,引导学生加工知识信息。它是一个引导学生遵循学习规律,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的方式,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改革传统教学中把现成的结论简单地告诉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的局面,把重心由学生记忆现成的结论引导到探索学习知识内在规律,掌握学科的知识体系、课程结构和运用知识的活动上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导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教学形态,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由于它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必须按照新课程理念,对传统教学规律进行客观分析与研究,传承其合理部分,弥补其不足,探寻课堂导学规律。导学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客观事物之外的“东西”,也不是人们给予客观事物的。也就是说,导学规律是导学现象和导学过程客观存在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但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必然联系。某种教学现象和过程,一旦具备条件,必然转化为另一种现象和过程。当然内部应具有某种转化的根据。二是客观存在。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化的。既不能人为地制造和创造,也不能人为地废除和消灭。遵循规律,因势利导就会得到“奖赏”,不认识它、违背它就会受到“惩罚”。

二、导学的基本规律

客观规律是复杂的,因为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对大量复杂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回到实践中检验,才有可能认识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认识在不断提高,但非全面和深刻。教育家们对教育规律尚未有一致的见解,有待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的研究。这给我们探索导学规律带来一定的困难,导学是在现代学习论和现代教育论指导下,为帮助学习者服务的,也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它是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国内外对教学、导学的实践经验,结合自身的感悟与体验,我们认为导学规律有三条:

1.全面和谐发展规律

全面和谐发展概括起来容易,实施起来比较麻烦。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教学过程如果没有使受教育者在上述五个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而是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就不能发挥其全面的功能,实现其培养人才的目标。

导学过程只有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能、体质、审美修养、学习技能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才能圆满地发挥其功能,达到其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和谐发展还应包括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这条规律还包含许多子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互促进规律;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相互促进规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相互促进的规律等。如:每年暑假高中、大学开展军训活动,不少学校都会反映,新生身体素质不高,贵州省一所大学召开军训动员大会时,就晕倒了不少人。这反映出基础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上述现象说明体育教育存在一定问题。体育与智育关系密切,保健需知科学道理,学习需要健康的体魄。同样,美育与智育关系密切,审美教育内含基础知识,美的情操使人学习愉快。美育与德育也息息相关,有了高尚的道德,就能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而高尚审美观念的形成,实际上也提高了人的道德修养。再者,劳动技能教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学生要掌握生产工具、维修的基本技能要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这与智育有关,而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则与德育紧密相连。

2.互动相长规律

导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过程。师生交往互动主要是指教师导学生、学生导学生、学生导教师、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的互动;交往对话是指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深度会谈、专题讨论等形式,通过交往互动,从对文本课程的一个维度、一种理解、一种意识到交往互动后的多种维度、多种理解、多种意义的转变,使知识增值,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新课程强调互动、合作和交往,整个过程是互动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自己的看法,对教师也是一种启发。导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倾听,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形成互动交往。同学之间包括师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欣赏。这样,学生不仅在学,而且也在教,师生在多层面上参与互动,达到互动相长的目的。

这条规律也至少包括三个子规律:它们是师生情感效应规律;导学相辅相成规律;渐进与飞跃统一规律。

导学互动相长规律是导学过程的内在规律。导学互动是强调师生双向的对话交流活动,导学相长着眼点在“长”,“长”就是发展提高。导学互动相长规律是导学过程内在结构中物质载体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规律。认识它、运用它,就能导有所成,学有所就。

3.整体优化规律

导学的最后一条规律是整体优化规律。导学是由师生、教材、教法、评价、目的构成的一个整体,导学如何进行是由目的决定的,也是为实现导学目的服务的。整体是系统论的核心,导学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通过对教学过程各个组成部分(要素)的优化优选,协调地发挥其功能,并实现有效地控制,整个导学过程才能发挥其最佳功能。例如,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实际上,三维目标也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个整体。我们认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融为一体的,是一个整合发展观。就像一个人要有肌肉骨骼,还要有神经系统、血液系统以及思想精神,它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学习一门学科角度讲,知识技能是学科的躯体,过程方法是学科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科的“灵魂”。要让学生脑子里形成一门学科的认知结构,就要强调这几方面的整合,形成一个较大系统,充分发挥系统功能。当然,教学内容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本土文化特色进行二次开发,进行适当地调整,这就是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内容用什么方式呈现就需要优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

这条导学规律至少包括三条子规律:导学各个组成部分合理操作的规律;导学过程各个组成部分协调配合的规律;导学过程有效控制规律。

导学过程是一个鲜活的过程,它必须随着内外因素变化而变化发展。教师应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热点以及其对导学的要求,密切注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随机应变地调整导学任务和导学计划,就能实现对导学计划的有效控制,使导学过程符合客观实际,实现良性循环。

三、导学规律的认识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导学的三个基本规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认识规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导学中运用规律,更好地进行导学设计或学案设计,为设计导学目的、导学内容、导学方法、导学组织形式和导学评价提供理论支持。

导学过程的诸多要素组成了教学系统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不应是封闭系统,而应是开放系统,要与环境实现效能的交换。只有如此,这个系统才能增加信息量,提高组织度和结构水平,即从无序走向有序。这也是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必备条件。

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早就指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导学过程各组成部分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教学任务决定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决定导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在导学过程中各部分的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必然会出现整体优化效应,出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认识导学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浅谈我对秦腔小生舞台表演的认识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