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调查及人格特征分析*
2015-04-21王丽杰付晓丽吴志颖
王丽杰,王 杨,付晓丽,吴志颖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机体应激反应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激性生活事件常可导致症状的加重已经达成共识。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类型为弱型或强而不稳定者,更易患心身疾病,不同的个性特征决定着患某种特定的神经症亚型的倾向。由于遗传、环境、心理、社会和胃肠感染等因素,可能导致胃肠动力改变、内脏高敏感、脑-肠轴相互作用的紊乱、自主神经和激素的变化等[1],可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异常、睡眠障碍。但目前对心理因素与IBS之间的确切联系还不十分清楚[2]。Eysenck提出内外倾向性、情绪稳定性和心理变态倾向是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3]。什么样的人格是现实环境中对各种事物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决定。结合焦虑是普通人群最易发生的负性情绪之特点,对IBS患者进行焦虑及人格特征研究,以便对疾病的发生、治疗及预防进行干预,探寻促进人类健康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门诊健康查体者1163人,其中男711人,女452人;年龄21~32岁,平均(41.5±11.05)岁。均为工厂加工员工。由消化内科医师和心理医师个别检诊、集中问卷。
1.2 方法
1.2.1 IBS诊断调查 诊断标准建立于被调查者至少在诊断前的6个月内出现症状,并在最近的3个月持续存在,频率至少2 d/周。①异常的排便频率:排便≤3次/周或>3次/d。②异常的粪便性状:块状便/硬便或松散便/稀水便。③排便费力。④排便急迫感或排便不尽感。⑤排出黏液。⑥腹胀。
1.2.2 焦虑测查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4]评定,标准分≥50分者评定为焦虑状态。
1.2.3 以艾森克88项个性问卷(EPQ)[4]对患者的人格特征进行评定,EPQ分为内外倾向性、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又称倔强性、掩饰性4个因子项,与各维度的中国常模[5]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各因子评分以K2S法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各因子评分的P值均>0.05,可认为符合正态分布,然后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次共选取1163人,其中148例诊断为IBS,发生率为12.7%。对诊断为IBS的148例患者进行焦虑测查,其中焦虑状态的发生率为32.4%(41/127),其中男12例,女29例。IBS伴焦虑患者EPQ的内外倾向性评分低于中国常模、情绪稳定性评分高于中国常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见表1。
表1 IBS伴焦虑者与常模EPQ各因子比较(分,±s)
表1 IBS伴焦虑者与常模EPQ各因子比较(分,±s)
组别 n 精神质 内外倾向性 情绪稳定性 掩饰性IBS伴焦虑 41 5.83±1.99 8.20±3.01 12.08±2.94 12.62±2.33常模 2517 5.84±3.27 10.14±4.33 11.08±4.80 12.99±3.86 t 0.378 6.129 2.879 1.201 P 0.705 0.000 0.005 0.232
3 讨 论
3.1 IBS发生率与伴有焦虑状态的发生率 全球人群中有10%~20%的成人和青少年符合IBS的症状,本项目研究显示IBS发生率,发生率12.7%,IBS伴有焦虑状态的发生率32.4%(41/127), 说明焦虑情绪影响IBS发生,调查发现其中女性高于男性,符合雌激素对中枢神经递质具有多种作用,具有调节心境和行为作用的研究结果。焦虑情绪影响IBS发生,情绪状态往往是一过性的,而人格特质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对情绪起主导影响作用的因素除了外界条件,与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明显有关。
3.2 IBS伴焦虑状态者EPQ 本项目IBS患者伴焦虑者的内外倾向性评分较中国常模低 (P<0.01),情绪稳定性评分较中国常模高(P<0.01),提示具有内倾性和不稳定性。掩饰程度评分虽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本次测查中患者的掩饰成分与常模无异,测查结果可靠。IBS伴焦虑患者具有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人格个性倾向。
3.3 焦虑、人格特质与IBS 在本项目研究中显示了心理因素之焦虑、人格与IBS之间的联系。焦虑可被分为对外界刺激的焦虑,对自身生理状况的焦虑,以及对焦虑本身的焦虑。情绪的产生既是一种生理反应,又是一种心理过程,即情绪是受情景刺激,经过个体生物性需要判断后,产生的生理、行为变化,这种心身反应是一过性的,一旦心理社会因素刺激消除,心身反应便会随之消失,但是在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长期作用下造成的心身功能障碍,即心身紊乱,又称“心理-自主神经症候群”。心身紊乱是心身反应的进一步发展,持续时间较长,是可逆的、非质的变化,这正是其研究的特殊意义。
人格缺陷,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同时在应激事件作用下,易产生负性情绪,主要作用于下丘脑、杏仁体、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等中枢部位,发出纤维投射至垂体以及脑干的部分核团。在脑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神经递质和受体分布,参与不同的神精活动,调节神经内分泌,内脏疼痛通路以及内脏自主神经功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的影响,产生各种躯体症状,即心理因素是导致躯体疾病的主要原因,心理症状也是躯体疾病的反应,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通过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介导,胃肠道的炎性细胞(肥大细胞、嗜铬细胞)可能被激活,分泌化学物质,产生内源性的应激因子,使内脏传入终端敏感化,中枢结构接受内脏伤害性刺激信息增加[6],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大脑具有可塑性,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有相对重要的作用。分析与IBS发病有关的心理机制,研究精神活动对IBS发生、治疗及预防干预有重要意义。
人格塑造是长期的,在管理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同时,建立稳定的情绪、提高心理柔韧性对机体健康有积极意义。
[1]Drossman D,Camilleri M,Mayer EA,et al.AGA technical review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Gastroenterology,2002,123(21):2108-2131.
[2]Lea R,Whorwell P.New insights into the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Curt Gastroenterol Rep,2003,5(3):343-350.
[3] 海 慧.艾森克人格理论[J].外国心理学,1982,3(1):8.
[4]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235-237,196.
[5]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28.
[6]袁耀宗,刘雁冰,陶然君,等.肥大细胞在应激所致大鼠直肠高敏感性中的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12):727-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