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化探究
2015-04-20张慧
张慧
校园德育活动应发挥德育形式多样化的特点,立足学生生活实践,着眼于学生长足发展,设计适合学生素质发展的系列活动,变管制和约束为唤醒,尊重个性,重塑学生主体意识。在参与各项活动中,学生学会自主、自律,形成道德评判能力,成长为品德优秀的人。为了让德育教育点上开花,面上结果,学校德育活动形式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优化的学科整合为德育课堂添彩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而品德课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思品教学导行方法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广阔的导行空间,主动与其他学科、班队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让学生在导行大环境中见证自己的言行,使课堂更具实效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课前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在凸显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前提下,课中尽力为学生安排开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丰富的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等方式形成明辨是非、感知善恶的道德能力。如《平安回家》一课,进行“我是小交警”的角色扮演,让学生用手势指挥交通,并向大家介绍交通知识,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了解了交通小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通过“我是家庭采购员”这一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购物讨价”过程,在情境再现中达成道德共识:购物不仅要做到合理消费,更要做到文明消费。课后可适当布置一些实践环节,让课堂向家庭、社会延伸。以上教学活动,不仅把书本上的抽象道理和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而且学生们平时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及时纠正其他人错误,这样更能加速其道德认识的内化和迁移,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以高尚的师德引领、感染学生
师德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良好的师德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将会胜过任何言辞说教。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用四颗糖做奖品,教育了课间和同学打架的小男孩,让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从而下决心改正。这个故事至今在中国教育界传为佳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就是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影响。所以教师是学生心中的一面镜子,教师的言行会在学生的现实表现中折射出来。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储存下来,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因而教师平时要重视自己的职业形象,衣着得体,语言规范文明,做到时时、事事、处处育人;其次关爱孩子,多给孩子赞许的眼神,爱抚的动作,这些都是对他们无声的鼓励,这种鼓励是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三、以实践活动为德育教育导航
1.利用校内少先队活动丰富学生道德体验。少先队活动在学校德育教育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学校少先大队要充分发挥其职能,积极调动各中队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具体从以下方面做起:
首先,要从生活细节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注重养成教育 。好习惯受益终身,农村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了习惯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就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如提醒他们勤剪指甲,勤洗手脸,衣着整洁,学会整理自己的用品,爱护班级财物,公共卫生等等。
其次,恰当利用校内德育教育阵地,做好德育渗透与浸润。绘制校园文化墙,利用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宣专栏、校园广播等做好校园德育教育宣传,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教育,渗透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知识竞答,诵读传统文化经典,举行汉字听写大赛、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主题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教育学生秉承中华传统文化,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德育教育新突破。
再次,利用节庆活动开展感恩教育、劳动教育。如“三八节”“五一节”“重阳节”“教师节”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时机。节日来临之际鼓励孩子搜集节日来历,讲一些名人故事,丰富他们对节日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祖辈、父母、朋友的感激之情,使他们从关爱自己提升到关爱集体和社会。
最后,参与社会活动,践行德育教育。思品教育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实现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如邀请司法人员开展法制安全报告会,组织学生游览本地风景名胜,了解家乡的历史人物、风土人情,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六一”儿童节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观察了解学校内、社会上那些许许多多辛勤的劳动者,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让学生和家长互换角色,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劳动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任何形式的德育教育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促进学生的心智成长,学生的需要是教学工作之根本,学生的生活是鲜活有效的教育资源。只有让道德之花盛开在生活的沃土之中,学生的道德生命才会生动、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