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
2015-04-20应豫
应豫
[摘要]
新时期要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市青浦区近年来通过建立健全党组织书记的培养选拔、教育培训、责任监督、激励保障等各项工作机制,收获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选任机制、服务保障、后备队伍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
基层党建;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D2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4-0047-03
一、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一)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基本结构。第一,年龄以中年为主,年轻人少。全区现有农村党组织184个。目前村党组织书记171人,46岁至60岁的共有120人,占70.2%。现有居民区党组织89个,全区目前居民区党组织书记89人,46岁至60岁的有59人,占比66.2%。45岁以下的年轻人少。第二,学历偏低,以高中以下居多。村党组织书记学历大专及本科以上的有77人,占45%,高中、中专及初中以下共有94人,占55%。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学历大专及本科以上的有42人,占47.2%,高中中专及初中以下学历的有47人,占52.8%。第三,在岗任期偏长。村党组织书记任期在5-10年的有44人,占25.7%;任期10-20年的有37人,占21.6%;任期20年以上的有12人,占7%。3-5年的有43人,占25.1%。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任期5-10年的有25人,占28.1%;任期10-20年的占24.7%;任期20年以上的有5.6%。任期3-5年的占20.2%。第四,身份构成以事业、集体编制的人占大多数。村党组织书记是集体编制的有147人,占到了86%;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是事业编制的有48人,占53.9%,集体编制有36人,占40.4%。第五,地区收入不平衡。青东和青西地区的村党组织书记收入差距较大。
(二)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总体评价较好。调查问卷显示:68.6%的村(居)党组织书记能胜任岗位,30.4%的基本胜任。对目前村(居)党组织书记能力的评价满意占59.8%,较满意占30.1%,基本满意占9%。认为村(居)书记团结班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分别占67.7%和65.6%。在发挥带头作用方面满意的占51.8%,较满意有34.6%,基本满意占8.6%。70.7%的村(居)党组织书记经常与普通党员、普通群众谈心交心。可见,村(居)书记队伍整体是好的。
(三)后备干部有培养有储备。全区目前村后备干部有167人,男性76人,女性91人;35岁以下有143人,占86%,本科以上有115人,占69%;主要来源是大学生村官,有55人,占33%。居民区后备干部目前全区有61人,其中男性有26人,女性有35人;35岁以下有55人,占90%,本科以上学历的有43人,占70%;主要来源集中在三支一扶(23人,占38%)和大学生村官(6人,占10%)。可见,村(居)后备干部大多数人学历较高,女性偏多。调查问卷显示:对大学生村官到村、居民区任职后的评价较满意为41.1%,满意占38.7%,基本满意占18.6%。75.8%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应在带教指导下负责具体条线工作。83.8%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在符合选举、选聘的情况下,希望大学生村官能进村(居)班子工作。
二、村(居)书记队伍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一)选优配强干部班子。结合换届选举,配齐配强村(居)党组织班子。从2005年开始,青浦区在基层党组织换届中试点探索“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和“两票制”等不同的选举方式。2008年起,全区各村(居)党组织选举全部实行“公推直选”,改变了以往“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状况,一批年纪轻、能力强、群众拥护的党员脱颖而出,优化了基层党组织班子结构,增添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
(二)强化教育培训。完善村(居)干部轮训制度,把基层干部培训纳入全区干部培训规划,每年组织全区村(居)党组织书记、主任进行岗位轮训和专业研修,有效提升了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为培育挖掘村(居)党组织书记典型,发挥优秀示范作用,2010年成立了青浦区村(居)党组织书记联谊会,通过课题调研的方式,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普遍、趋势性问题进行研讨和总结,为书记们提供了思考和工作交流的平台。
(三)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健全保障机制,明确了村(居)干部的岗位报酬和养老保险,落实了村(居)干部的基本保障,调动了村(居)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稳定了干部队伍。拓展发展空间,从工作成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中选拔街镇领导干部。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村(居)干部参选“两代表一委员”,推荐优秀村(居)干部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开展从优秀村(居)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工作。近几年,共有9名村(居)干部通过公开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
(四)加强后备干部培养。2006年,实施选聘社会有志青年到村任职、选送机关优秀青年到村挂职、选派结对单位党员干部到村任党建工作指导员的“三选工程”,有效增强了农村干部力量。2006年以来,按照市委要求,选聘了334名市区两级“大学生村官”,先后有18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居)“两委”班子,进一步优化了村(居)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三、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中以经验为主,创新少。据问卷反馈,61.4%的村(居)党组织书记思想比较保守,创新意识不强。46.1%的书记在工作方法上和处理问题时基本是以“经验”为主,靠“面子”办事。33%的书记在工作中不善于发动群众。有的党组织书记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处理办法不多、效果不好。对如何开展新形势下的村(居)工作缺乏开拓性的研究和思考,存在着“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惑。
(二)任务繁重,权责不清。调查显示,97.8%的村(居)党组织书记精力主要用于镇党委、街镇中心和重点工作。目前,村(居)党组织书记担负的职责繁重,上级部门各项工作任务、指标都有赖于他们去落实。在动拆迁、三项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具体工作中,直接面对群众,处在矛盾的焦点上。由于权责职能不清,村(居)党组织书记开展工作手段有限,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难度很大。
(三)思想上做老好人,顾虑多。一方面,在换届选举时街镇党委在村(居)党组织书记的选配上还是注重平稳,视野不够开阔,基本上聚焦在现任两委班子成员,书记选拔任用渠道比较单一。党支部和居民区委员会都是三年一换届,这三年中,第一年熟悉情况,第二年干工作,第三年又要准备选举,真正开展工作的时间只有一年。部分村(居)党组织书记选举前一年“做老好人、不得罪人”“不敢做事、不愿做事”现象比较明显。有些书记仍将村(居)民作为管理对象,个别的甚至将村(居)民作为对立面来看待,认为工作不好做是群众思想太复杂、要求太高。另一方面,受身份、年龄、学历等限制,村(居)党组织书记的晋升机会不多,一些优秀的书记存在“干得再好,也列不了编(指机关、事业编制),离任后还是去拿集体干部退休工资”的思想顾虑。此外,村(居)党组织书记任职期间不计工龄,考进公务员队伍后,工龄却从进入公务员队伍之日起算,感觉不合理。
(四)后备力量不足,基层留人难。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文字工作过多,与群众交流接触的机会太少;非沪籍村官不懂本地方言,难以服务群众;工资待遇较低,平均月薪在2000元,好“苗子”难留。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难留基层工作的原因中,54%的大学生村官来的时候就没有打算多呆,只是为了能享受考公务员、落户等优惠政策;52.3%的人认为农村生活枯燥,工作后不受重视,归属感不强,心理落差大,不愿意沉下心扎根农村。招录的334名市区两级大学生村官中,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离职的有198人,期满后真正留在村里工作的很少。个别村(居)党组织书记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不够重视,或传帮带能力不强,不能发挥应有的引导培养带教作用,受换届选举竞争力的影响,怕年轻人抢了位子,直接影响个人利益。
四、加强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干部选任机制,选配好村(居)党组织书记。一是选优配强村(居)党组织书记。首先,要严格选任的标准,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政治标准,选拔党性强,热爱村(居)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坚持能力标准,选拔既有发展经济能力,又有社会管理能力的人;坚持群众标准,选拔宗旨意识强,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人。其次,增加选举程序的内容。可探索实行述职、演说、答辩等竞争程序,强中选强、优中拔尖,让真正优秀的人做书记。再次,要严肃纪律。广泛宣传换届选举的法规政策,引导党员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对在选举中买票、贿赂等行为,必须坚决查处,依法办理。此外,建议出台相关规定,使村(居)基层组织与街镇党委的任期相一致,每届任期为5年。二是注重培训教育,提升整体素质。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分级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党组织书记的素质与能力。新一轮换届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开展新任村(居)党组织书记初任培训,并每年组织开展轮训,采取短班化、专题化,通过案例、研讨、实践等形式,重点加强政治理论、群众工作、区域村域经济、社会治理、法律法规、党务工作知识等培训,突出实效,提高书记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强化任期监督管理。进一步明确党组织书记岗位目标职责,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和监督约束工作机制。村(居)党组织书记要签订任期和年度目标责任状,向党员、群众公开,接受上级党委和党员群众监督。加大考核力度,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重点围绕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理、法治建设、依法办事等工作制定具体的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民主测评相结合,不搞平衡照顾,对村(居)党组织书记的全年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并针对考核结果有相应的激励和管理措施,从制度层面促使党组织书记踏踏实实干工作。四是尽快建立村(居)党组织书记正常的退岗机制。制定出台具体的村(居)党组织书记退出实施办法,明确规定退出情形和落实具体的操作办法。对工作无成效、群众不认可的党组织书记,上级党委要及时进行撤换调整,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居)委主任,要对其劝退,对劝而不退的,街镇党委要指导村、居民区党组织提请村、居民区代表会议罢免,从而破除村(居)干部只进不出的“惰性思维”。可针对实际,规定退休年龄,最好年龄限制在55岁以下,最高不超过60岁。
(二)提供服务保障,激励村(居)党组织书记。拓宽成长进步渠道,面向优秀的村(居)党组织书记考录公务员;积极推荐提名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提供参政议政、发挥作用的舞台;加大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工作力度,更多地从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中选拔街镇中层干部及街镇领导干部,形成从基层一线选人用人导向,为党组织书记创造政治上的成长空间;加快村(居)党组织书记职业化管理进程,落实职业化待遇保障;探索建立村(居)党组织书记结构化岗位补贴、基本养老保险、离岗退位的生活保障机制等制度;建议市委出台统一标准,根据村干部在岗年限和工作考核情况,保证干龄补贴和生活补贴,从而使一些不能解决公务员事业单位身份、长期在村(居)工作的优秀党组织书记没有后顾之忧。
(三)加强后备队伍建设,做好育苗工程,为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培养接班人。第一,拓宽选拔渠道。一是招录一批。明确选拔标准、程序和培养管理措施,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招录一批热爱基层工作、群众基础较好、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后备干部队伍。二是下派一批。从各街镇管理的集体干部中选择综合素质较高、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同志到村、居民区任职,担任条线干部、助理等职,通过定向培养,为村、居民区储备一批书记后备人选队伍。三是留住一批。进一步扩大本地生源在“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居官”中的比例,对经过一定时间培养,考察符合要求的,及时提拔使用或由组织推荐参加民主选举,进入“两委”班子,使之安心扎根。第二,加强教育管理。各街镇要建立后备干部信息库,对后备干部的基本情况、参加教育培训情况、考察考核情况以及工作成绩和奖惩等进行详细记载,并以此建立村(居)后备干部定期考察调整制度,做到备用结合、动态管理,可以将后备干部纳入民主评议村居干部范围,接受群众监督。积极推进村级优秀后备干部到镇机关、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制度,放到一线岗位锻炼,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第三,打通成长通道。村(居)后备干部、条线干部通常多是在村里工作了一段时间的本村人,党员群众对他们比较熟悉,相对来说,他们更容易被党员群众所接受。因此,要在村(居)切实建立起后备干部、条线干部——中层干部——村(居)主任、书记梯队的良性循环,确保基层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充足稳定。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