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白费的学习
2015-04-20刘国权
刘国权
历时一年的编写、校订,国内第一本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书籍——《习近平用典》近日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在两会期间,该书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习近平用典》共26万字,分敬民、为政、立德、劝学、廉政、创新、法治等13个篇章。其中在劝学篇中,习近平从四个不同层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即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阐释了学习的重要。学习无论对于一个国家,或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王蒙说过,一个人的实力绝大部分来自学习。本领需要学习,机智与灵活反应也需要学习,健康的身心同样是学习的结果。学习可以增智,可以解惑,可以辨是非。
说说古人学习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这是一条古训。我国古代思想家高度重视学习。他们指出,一个人仅仅好仁、好智、好直、好勇、好刚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学习,懂得理义,掌握道德学问,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才可以广明德慧,处今知古,德业日进。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大多自幼熟读经、史、子、集,通过多年的寒窗苦读后入朝为官,实现个人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比如汉代职场人的阅读范围涵盖诸子百家经典,汉武帝时将通达儒学看作考核提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读书入仕,实现崇高政治理想是读书人的最高追求。盛唐时期,社会普遍存在着一股好学之风,朝野上下对读书极为重视。唐太宗常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告诫百官多读史书,晚年任大唐“组织部部长”的大文学家韩愈也说“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宋代读书之风浓厚,宋太宗和宋真宗尤爱读史书,史载“太宗崇尚儒术,听政之暇,以观书为乐”,真宗“听政之暇,唯文史是乐”。至于一代名相赵普、范仲淹等,则更是勤学苦读的典范。元人脱脱所著《宋史》对宋代的读书之风给予了高度评价:“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明代统治者则十分重视教育文化事业。图书作为知识的载体,格外受帝王的青睐。朱元璋时期免除了书籍税,朱棣亦指出:“士人家稍有余资,皆欲积书,况于朝廷。”永乐四年朱棣动用文人儒臣三千余人,集古今图书八千余种,历时六年编成11095册、3.7亿字的《永乐大典》,堪称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在统治者
的大力倡导下,明代刻书业发达,书市繁荣,尤以帝京云集天下书商,书市之大,书籍之全,他处无一可比。到了清代,上至宰相大臣,下至地方县令,皆流行玩一种名曰“曲水流觞”的高雅游戏。一群人围坐水渠两旁,在上游放置盛酒的杯子,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即兴赋诗饮酒。和珅蒙宠时就特意将自家宅院的一处亭子开渠做此游戏用。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主要国家频频向东方派出使团和传教士,一些具有开明意识的清朝官员大量搜集、阅读西方书籍,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与历史地理。在这方面,康熙皇帝无疑做出了表率。他对西方的算学、地理、光学等自然科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下令将《几何原理》译成满汉文字发给臣僚学习。直至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清朝的官员们终于从虚骄的醉梦中惊醒,于是士林争讲西学,开读书会。清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士人发起的强学会、保国会等新式学会,以学术为手段,主张新法,倡言变革。
关于古人的学习动机,虽然有人提倡“学也,禄在其中矣”,主张“学而优则仕”,但多数哲人还是学以自立,有志于社会。如“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学者,所以修性也” 。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的职场人士普遍有读书习惯,他们熟读典籍,体察民情,调养身体,形成了中国人喜好读书学习的优良传统。
说说企业学习
虽说“知识就是金钱”,但是大部分的知识是可以复制的,拥有某种知识的优势会迅速失去,所以唯一的领先优势是比别人学习得更快。
联想集团自1984年成立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家全球化公司,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联想集团的快速发展让人们不由得问一句“为什么”。柳传志曾这样说过,“联想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强大的组织学习能力。” 柳传志选拔的干部学习能力都很强,这取决于他选干部的三个标准:第一,有很强的事业心。有了事业心就有了愿景,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不满足于现状,期盼着做一番大事业。按照这个标准选出来的干部一定是积极上进的。第二,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如果没有自知之明,就没有开放、谦逊的学习态度,就不能与别人合作,这样的人很难进步。第三,有总结能力。总结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柳传志按照这三条标准选拔出来的干部都非常注重学习,既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又有很好的、适宜的学习态度,以及很直接的总结学习的能力,这让联想成为一个自发自觉的学习型组织。所以,在联想,没有一个部门、一个人负责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已经完全融入整个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中,变成了非常自觉的内在机制。
英国BP石油公司是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公司前任CEO约翰·布朗爵士说:“BP之所以能够成为引人注目的行业领先者,在于它提倡不论部门大小,都要致力于学习和掌握知识。学习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催化剂和根本来源。”BP的核心机制是把学习和项目结合起来,变成三种组织学习:做前学、做中学、做后学。做前学主要有三种机制:搜索已有知识、同行评议会、知识连接;同行评议以后,项目开始启动,这时就变成了做中学。做中学的核心做法有两个:行动后反思和实践社群;做后学是在项目结束之后进行的,就是做完之后再学习。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曾说过,对于腾讯,业务和资金都不是最重要的,业务可以拓展,可以更换,资金可以吸收,可以调整,而人才却是最不可轻易替代的。除了单纯的员工培训外,腾讯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动促进员工学习。比如“腾讯大讲堂”项目,该项目于每个星期二的下午进行,定期在公司内部由员工讲某一项产品的成功经验、产品中的一些体会以及公司产品研发的历史。在腾讯学院,还推出了名为“我分享,我骄傲”的活动,鼓励员工上传手中的资料、文件、课件等方便大家共享学习。腾讯学院院长马永武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建设互联网行业里的学习型组织。”
纵观全球优秀企业,学习型企业的本质是强调“学习”和“创新”。企业发展需要变革,不断学习就是促进其变革,保持发展的活力。学习型企业是一种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是人的终身学习所需要,也使企业获得持久发展的能力。企业只有不断地开发、更新自己的技术与管理,才有可能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劝君当学习有方
提起《劝学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荀子的《劝学篇》。在文章中,荀子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循循善诱地阐述了知识的重要与学习的方法。他认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而行无过矣……终乎为圣人。”要达到此境界,就必须循序渐进、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除了荀子老先生的《劝学篇》外,战国时期的尸佼,在他所著的《尸子》中也有《劝学》篇。据唐代魏征等人编撰的《群书治要》中记载劝学篇的文章,材料是好材料,工匠是好工匠,而做出的剑倘不磨砺,其锋刃还是不利。以磨砺譬学,学习的重要性自见。而更可贵的是,尸佼将学习与自身的德行联系起来,并指出德行更为重要的是“无爵而贵,不禄而尊”。此外,东汉后期进步思想家王符,在其著名的《潜夫论》中,首列了一篇《赞学》。这“赞学”,也是“劝学”“勖勉”的意思。王符说:“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 当下,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组织中,在求知识、攻术业、修德行的具体实践中,重温一下历史上的这些“劝学篇”,想必大有裨益。
身在职场的年轻人大多可以预知自己的未来,不是他们有“特异功能”,而是大多数人都会按照“剧本”写好的情节一路进行下去。无论是晋升路径还是收入水平,只要职涯轨迹不出现特别大的偏离,就能从本单位的前辈身上找到一些自身发展的线索,诸如:衣着打扮、神情举止、工作状态,以及他们每天惦记的烦心事。一眼望穿的人生,没有惊喜。胡适曾说过,“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以后,最容易抛弃的两件事就是学生时代的求知欲望和理想的人生追求。” 为了保持当年的那份追求,胡适给职场人开了三张“方子”。
第一张方子: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第二张方子: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毕业即失业”是很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现状,总得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有时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心喜的。为糊口而做的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利用闲暇时间。
第三张方子:总得有一点信心。世间事有难易乎,为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职场人应坚信,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将自己的工作做好,才能从“门外汉”成为一个“门内汉”。今日的失败,都是由于过去的不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研读专业,学习最新成果。
胡适开的方子,归根结底,是希望年轻人多多学习,不要辜负了最初的理想。习近平在一次座谈会上讲道: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所以,企业也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型企业,员工也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型员工。这样才会有创新,有变革,出绩效。
希望集团总经理刘永美对员工说,我们所说的学习的能力,就是要随时随地,在任何地方,看到对你有用的,对你的企业和团队有用的,都要向他们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且是应该在工作和生活中真正身体力行的。只有能够在工作中,将学习身体力行的人才能够最终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否则,就必将被职场淘汰。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唯“有学术者触地而安”。从长远来看,企业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有比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学习才是真正的竞争力。佛教中有一句话:福不唐捐。意思是善念善行不会白白地付出,早晚会福果相应。我们也应该说:“学不唐捐!”学习上的付出绝不会徒劳无功,一定会获得应有的回报。 责编/齐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