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联合决策的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研究

2015-04-20马家喜金新元

软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产学研高校企业

马家喜 金新元

摘要:界定了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内涵、分类及特征,得出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从根本上是模式制度化水平选择的研究结论。归纳了以交易成本理论为代表的十大理论,以及各理论有关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理论主张。指出了影响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五大类核心因素,并就各个影响因素对于模式选择的机理进行了理论推演,得出相关结论。最后,提出了一个协同创新模式选择过程的概念模型——RMCG模型,并运用案例检验了该模型的适用性及有关模式选择内在机理理论的合理性。

关键词:协同创新模式;高校-企业;产学研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2.14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2-0061-07

Abstract: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synergistic Innovation Mode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 is defin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that the synergistic innovation mode selection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 is the one for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fundamentally is also obtained. The ten theories, just like th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etc, are summed up, and also the focus of each theory about the synergistic innovation mode selection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 is obtained. The five influence group factors are the key to decide the mode selection outcome. The mechanism for the mode selection from each influential factor is theoretically deducted and some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Finally, the RMCG model, which is one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synergistic innovation mode based on the selection process, is pointed out. The applicability for the model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internal mechanism theory concerning on the mode selection is tested.

Key words:synergistic innovation mode; universityindustry;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多方联合行动的系统工程,目的在于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社会各方面资源,提升国家及区域创新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键措施之一在于强化高校-企业两大创新主体之间关系,这是由两大部门在知识异质性、公共物品属性和新制度选择的必然结果。

现有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主要以产业组织理论等多种理论为基础,以高校-企业联结为核心,着重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①概念、动因、机理及模式选择;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技术特性与知识管理;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地理因素、制度环境及政府行为;④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加强高校-企业两大主体之间的深度匹配,如图1所示,重点应在创新动机、职能定位、模式选择、实现机制及创新效应上实现协同。

协同创新模式是联接高校-企业两大创新主体所有匹配机制的桥梁,是落实职能定位与实现创新动机的物质基础,是整合各种实现机制(如图2所示)的纽带,是实现创新效应的自然载体。对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进行有效选择,不仅是维系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商业化三大职能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及其选择理论

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是在一定创新体制下,基于创新类型以及对高校、企业等主体的角色进行有效的职能定位基础上,围绕协同创新过程,对所掌控资源及能力进行优化进而达到协同效应的一种跨组织契约安排,目的主要在于推进技术的商业化运作,满足公共需求或私人需求。

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具有如下特点:①创新体制是高校-企业协同创新的运作环境。如图2所示,该创新体制主要反映政府、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能够提供的资源、环境及服务等。创新实践表明,协同创新模式有效运作,创新体制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②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是围绕协同创新过程,跨越产业与学术部门之间的一种契约安排。高校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成果为公共知识,具有商业化目的的研究为应用研究,将应用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特殊产品和工艺,这些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并商业化的过程中,不同产学研创新模式下,高校及企业承担的创新角色及功能是不同的,这由参与合作的双方用契约形式加以界定。③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核心在于对创新主体所掌握资源及能力进行优化配置,遵循“互补性—差异性”和“成本—效率”原则,充分调度合作双方的积极性,达到组织协同、战略协同及知识协同的运作水平。④协同创新模式运作的根本目标在于推进技术商业化运作,满足公共需求或私人需求。根据创新类型、特点及目的不同,可以把高校-企业协同创新分成公共产品协同创新、私人产品协同创新两个方面,其中公共产品协同创新主要是开发出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获取社会效益兼顾部分经济效益;而私人产品协同创新则主要开发出创新产品,满足私人需求,获取经济利益兼顾社会效益。该协同创新模式概念是一个由创新环境、过程、运作水平及目标构成的严密逻辑整体。

11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1) 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分类。国外学者对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分类按照其内在属性进行了重新归类,取得的典型成果如表1所示[1~5]。

在国内,我国学者也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如仲伟俊等归纳了四种典型协同创新模式:创新创业模式、成果转化模式、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模式及企业配套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模式[6]。

从现有分类研究来看,国内外学者围绕协同创新模式虽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模式本身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分类体系。

(2)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不同协同创新模式是否会产生不同的创新绩效,目前在学界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如Bekkers等的研究表明,对公司与高校研究人员来说,不同协同创新模式具有同样重要性[3]。相反研究也存在,一方面,共同研发工程、人力资源、网络组织、开放式科学、专利是企业最为重要的协同模式;另一方面,共同与合约研发项目、人力资源的流动、

会议与记者会、新的物质基础设施的创立则是高校最为重要的协同创新模式。而Claudia的研究则从企业-高校联合决策视角,论证得出共同与合约研究、知识产权及人力资源是所有模式中最好的,且具有长期效应[1]。总之,虽然学界对于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效应是否有差异存在分歧,但占主流的观点普遍认为不同协同创新模式具有差异化的创新效应,这为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国外研究如表1所示。在国内,学界多认为企业战略及规模、研发强度、技术能力、高校声誉、学科特点及研究人员专业特质是常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典型影响因素。综合现有研究来看,有关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归纳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2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类型、特征及特征的综合表征

按照是否有固定投入机制、规范的控制制度及持续期限等标准,将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分为正式模式与非正式模式,具体如表2所示。各种模式具有各自的特征,在契约正式化程度、默会知识转移程度、是否存在个人交流、持续期限、组织影响、控制结构、灵活性及投入强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现有研究表明,决定各种协同创新模式特征不同的决定因素在于各种模式制度化水平的差异,其决定了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紧密程度。一般来说,模式的制度化水平越高,通常具有明确契约、能够显

著地转移默会知识、存在广泛个人交流、持续期限较长、组织影响深远、具有明确的控制结构、灵活性较弱,但创新主体投入强度比较大等特征。因此,尽管各种模式具有差异化特征,但可以用模式的制度化水平来测度。

13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理论

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受到众多因素综合影响;目前有多种理论就各种因素对模式选择的作用机理提供了解释,如表3所示,各种理论关注的影响因素与立论基础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如此,各种理论之间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其有效整合可以为全面阐述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行为奠定丰富的理论基础。

2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

21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的内在机理

如图3所示,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用式(1)来表示:

Y=f(E,U,E-U,T,I)(1)

其中Y为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E、U、E-U、T、I分别表示模式选择的五大类影响因子:企业特征维、高校特征维、高校-企业关系维、技术维及产业环境维;各类因

子包括的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

各类因子对模式影响机理主要表现在对模式制度化水平要求上,反应了各类因子对于模式选择的内在要求,其影响机理用表4来综合反映。

22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决策过程——RMCG概念模型

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样化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于企业/高校来说,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式意味着完全不同的管理与组织含义。如图4所示,其选择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1(RRequirements):明确高校/企业所处的组织情境,分别探明高校/企业对所要选择创新模式的内在要求。其流程如下:①基于企业技术战略或高校的商业化战略,对企业/高校内外部环境进行有效审计,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企业或高校自身特点、所需开发或转移的新技术、高校-企业关系以及产业环境等四个方面,探明具体因子对所选创新模式制度化水平的内在需求;②将所有因子对模式选择的影响进行整体考虑,系统考察高校/企业对于所选模式制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具体表现在契约正式化程度、默会知识转移程度、是否存在个人交流、持续期限、组织影响、控制结构、灵活性及投入强度等方面。

阶段2(CCharacteristics):明确现有环境,特别是从产学研协同创新实际出发,探明备选典型高校-企业创新模式在具体行业中表现形式的特点,可从契约的正式化程度、默会知识转移程度、是否存在个人交流、持续期限、组织影响(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或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获得科研资助资金等)、控制结构、灵活性及投入强度等方面归纳。

阶段3(MMatching):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最终取舍,取决于创新模式选择的内在需求与备选技术获取模式在具体特征方面的有效匹配,反映了各创新主体所面对的影响因素对于模式选择的作用机理,通过以“制度化水平”为中介体现在模式具体特征上。

阶段4(GGame):高校/企业最终获取模式选择,不仅取决于高校/企业上述三个阶段的选择结果,还取决于双方决策结果之间的匹配与博弈,这取决于协同对象之间就模式选择结果所进行谈判的进程。

为刻画上述四阶段模式选择的流程,特将创新模式选择流程按各自阶段任务英文首写字母命名,称为RMCG模型。

3案例实证

A能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是以中国B大学与C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成立于2002年5月,主营新能源、环保项目的投资建设、技术研发、总承包、设计、设备成套与制造。公司拥有环境工程设计甲级资质、电力设计乙级资质、化工设计乙级资质等,设计力量强大,设计水平跻身国内先进,在电力、新能源、烟气脱硫、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及控制系统等方面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及相关产品和成套设备,具备设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

笔者通过访谈与问卷填写方式,对B大学与C公司的技术主管进行调研。调研发现,C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主要关注无形资源、模式运作经验、差异化战略、技术距离、空间距离、新技术水平、新技术不确定性、新技术开发成本、资产专用性、新产品需求规模及新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等变量的影响;而B大学则主要关注研究人员水平、技术距离、空间距离、新技术水平、新技术不确定性、新技术开发成本、资产专用性等变量的影响。双方在模式选择影响因子关注点的差异说明,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关注技术获取的可能性,也更加关注产品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及商业化的可能;而高校科研人员则主要关注技术的可获得性,具体如表5所示。

根据表2,兴办新企业模式具有如下显著特征:契约正式化程度高、默会知识转移程度强、存在明确个人交流、持续期限长、组织影响大、具有较强控制力、灵活性差及投入强度大等特点。总之,该模式属于制度化水平非常高的创新模式。基于表5实际调研数据,结合表4与RMCG概念模型,可以发现兴办新企业模式符合B大学与C公司对模式选择的内在要求,从而表明概念模型的适用性,同时也表明表4有关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理论的合理性。

4结论

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就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内涵、分类及特征进行了界定,指出各种模式的制度化水平是决定模式多种特征的根本变量,得出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从根本上是模式制度化水平选择的研究结论。归纳了以交易成本理论为代表的影响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十大理论以及各个理论所关注的焦点。指出了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五大类核心影响因素,并就各个影响因素对于模式选择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理论推演,得出了相关结论,最后,提出了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概念模型——RMCG模型,并运用案例实证检验了该模型的适用性及有关模式选择内在机理的合理性。

综上,本文着重就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一个概念框架并运用典型案例进行了论证;但缺乏大规模实证数据的检验,这是进一步理论研究的拓展方向。

参考文献:

[1]Claudia De Fuentes, et al. Best Channels of Academiaindustry Interaction for Longterm Benefit[J].Research Policy,2012,41:1666-1682.

[2]Kazuyuki Motohashi.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s in Japan: The Role of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in Transforming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J].Research Policy,2005,34:583-594.

[3]Bekkers R, BodasFreitas I. Analysing Knowledge Transfer Channel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 To What Degree do Sectors Also Matter?[J]. Research Policy,2008,37:1837-1853.

[4]P DEste, P Patel.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in the UK: What are th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Variety of Interactions with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7,36:1295-1313.

[5]Sadegh Rast et al.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Initiative[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2012,40:410-416.

[6]仲伟俊等.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8:174-181.

(责任编辑:何彬)

猜你喜欢

产学研高校企业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