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多元和谐文化
2015-04-20孝雅楠
孝雅楠
早便听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政治体制改革、九十年代在北大攻读政治学、二十一世纪初叶起草修改宪法建议案被采纳数条的察今,是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创新型学者之一;后又得知他在率先提出多元和谐文化的同时,又提出多元治理、和谐治理的社会与国家治理新理念;近年来笔者常听到察今先生发表的演讲,诸如对东西方文明的互动共荣、和谐社会的体制构建、幸福文化与幸福密码的探秘等,独到可行的创新性见解与策论往往赢得满堂喝采。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笔者专门采访了察今。
察今姓陈名小平,字天启,北大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法学博士,江南大学客座教授,海南省政府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国家发改委主管的《中国企业导刊》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辑,曾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半月刊《现代文明画报》全新改版策划与实施,任常务副总编辑。
察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便开始探索政治体制改革系统模式及实施步骤,八十年代后期策划并主持实施了特区省报理论版——《海南日报》的《大特区论坛》,组织了大批海内外高层顶级专家学者为中国超前改革实验区的改革开放出谋献策;他主持执笔完成了中组部和海南省委、省政府改革开放与发展系列重大课题,许多对策建议被采纳并在全国或特区实施;跨世纪之初开始系统研究宪法和法治以及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后来还率先提出“宪政不分姓资姓社”);2003年执笔起草了中国法学界修改宪法学术研讨会呈报中央和全国人大的《修改宪法十条建议》,其中保障人权入宪、政治文明入宪等四条于2004年已被采纳并已写进宪法;此后即开始研究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系统方略。先后在《人民日报》《新观察》《诗刊》等发表人文社科和文学作品300余万字,获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10多项,国际学术研讨会征文奖2项。二十一世纪,他又提出了“多元共生多元共和多元共荣的和谐世界”系统构想,提出“人民幸福是改革发展和‘中国梦的终极目标”,呼吁“弘扬幸福文化、构建幸福中国、共创幸福世界”。
如今,察今的研究重点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社会转型、民主法治的系统方略(包括其哲学根基、体制建构、文化共荣等),还研究天道文化与天道规律、人道规律及其在现实改革与发展中的遵循与运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专职办刊谋生,业余研究谋道。”
和谐文化:
实施新一轮改革总目标的软实力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我国较早研究和谐文化与国家治理的学者,察今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是这个民族传承、兼容、创新与升华的文化气脉,即文脉。而文化的精气神,不仅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社会治理创新和文化本身创新的源泉。只有具有文化传承使命和文化兼容胸襟的文化精气神充足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创客”。这个时代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创客”、创业创富的“创客”,还需要文化的“创客”、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创客”,更需要民主法治的“创客”、社会多元和谐治理的“创客”、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大“创客”。
中共十七大早已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就是习近平主席讲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重要标志。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新一轮中国改革的总目标,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正是实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的必由之路。李克强总理今年“两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贯通起来看,察今先生认为:构建和谐文化,是实施中国新一轮改革总目标即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软实力,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和谐文化的系统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
据了解,察今近年正在蕴酿两部相关专著的详细纲要:一部叫作《和谐文化与天道解密》,正是旨在系统论述和谐文化、初步揭秘天道规律,试图解决人人都说要和谐却不知什么是和谐文化、人们常说要合乎天道却不知什么是天道和天道规律的尴尬;另一部是《中国和谐路线图》,旨在拾遗补缺中央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却迄今未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制度体系、社会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实施步骤等系统方略研究的空白。
察今说:“和谐文化是以万事万物万民共生共和共荣为目标导向,以阴阳对应平衡、多元互补共进为运行机制,以众生平等、齐同万物、和平与自由发展为价值观念的人类知识与规则体系、生产与生活方式、科学与技术系统、行为与思维形态的总和。这是和谐文化的主要内涵。和谐文化的外延主要有反映和谐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和谐哲学文化等。关于和谐文化的主要本质特征,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多元性,对应性,和而不同,众生平等、顺应自然,协商共和。
察今认为,和谐哲学文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灵魂根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主要包含国家治理目标模式、国家体制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运行机制、国家治理方式方法、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现代化等,其内涵应包括现代政治文明的共和化、民主化、法治化、多元化、公开化、协商化、公平化、和谐化、科学化等。从国家治理对象与范围来划分,还包含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外交治理、国防治理的现代化。上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各种内涵与外延,都应贯穿融汇多元和谐、互动制衡、互补共进、包容共和。”察今说。
和谐社会文化:
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精神气脉
在谈到和谐社会文化的主要内涵时,察今说:“十年前,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六大要素中就已经有所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和谐文化视角来看: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制度文化,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伦理文化,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运行文化,创新驱动是和谐社会的动力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从文化学角度,我认为还应增加三个要素:多元共和,即和谐社会的哲学文化;自由平等,即和谐社会的人道文化;和乐幸福,即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因此,和谐社会文化的主要内涵便是以上九大文化要素。上述和谐社会文化九大内涵要素与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多相通相融之处。可见,真正的社会主义,就应该是和谐社会。”endprint
和谐制度文化:
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骨骼经络
和谐制度文化的主要内涵,其实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制度建设的基本架构、原则、导向和价值理念。采访的最后,察今先生就和谐制度文化作了深入解读:
一是和谐政治制度。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共和化、民主化、法治化、公开化、协商化”,也包括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宪治国”。这实际上就已经解决了争议多年的“宪政”问题。其实宪政概念很简单,顾名思义:宪政宪政,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是宪政。因此,宪政不分姓“资”姓“社”,只是一种权力依照宪法产生、分配与运行、监督的工具而已。不过从文化视角来看,宪政文化内涵有六大原则:一是宪法至上,二是主权在民,三是权由民授,四是分权制衡,五是依宪施政,六是违宪必纠。从近几年的中央精神和习主席的讲话内涵来看,这六条宪政原则我国都已确立。无论从宪政的基本概念还是从宪政文化内涵原则上看,我国实际上已经初步开启迈向宪政共和之路的进程。当然,无论在共和国体还是在宪政政体方面,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
二是和谐经济制度。这点主要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九化”中的“公平化”相对应。我个人认为:要构建和谐的经济制度,必须明确以公平和谐共富为导向,以资源均享、公平竞争为基础,以均衡发展、公平分配为依归,以生态至上、环境优先为制约,市场以调节供需、自主经营并决定资源配置为权限,政府以调节公平、监管规则、查处垄断和兜底民生为职责。建议实行“房屋三级分责制”,即政府提供符合基本生存条件的生存保障房(譬如人均10平米左右);改善房以自费为主、政府补贴;享受房则推向市场由市场自主决定房价。实现“耕者有其田,住者有其屋”的中华千年民生梦。构建一套公平市场经济(或曰和谐市场经济)和公平分配的制度体系。
三是和谐社会制度。这点主要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九化”中的“协商化”、“和谐化”相融通,也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所要求的“社会至上”、“公民自治”、“福利均享”等相对应。这方面可参考、借鉴连续多年名列联合国评选的全球幸福指数最高国家前五名的丹麦、芬兰、瑞士、荷兰等北欧福利社会主义国家的有效经验,构建公民社会,扩大社会自治,加大个税级差(中产阶级以下收入者免交个税,超级富豪个税可达60%~70%,这也合乎“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中华天道文化),缩小贫富差距,政府包干民生,公民自由发展,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才有所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行全民免费教育、免费医疗、政府养老。构建官民各界协商对话机制,建立多元协商治理制度,完善协商民主规则程序。这也就是克强总理报告中要求的“创新社会治理”。
四是和谐社会文化制度。这点主要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九化”中的“多元化”相对应。当下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应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要把东西方文化冲突对立转化为东西方文化互动共荣,既不要全盘西化,又不要全盘复古。而应吸收东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发拙其相通共融的节点,结合当代世界与当下中国的实际,进行优势互补、与时俱进、多元共融。二要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对于高雅文化、小众文化、专业文化、遗产性文化、探索性文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性文化,以及公共服务性文化(如博物馆、图书馆、乡村文化站)等,应作为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列入政府职责和预算,予以扶持并推动发展;对于可以市场化发展的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养生文化等,则可作为文化产业,由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让中外民间多元化、自由化、合作化、市场化发展,甚至可以纳入全球化发展的主流轨道。三要把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与清除传统文化糟粕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发掘中华优秀的本原文化,与时俱进地弘扬中华和谐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譬如:太极和合、阴阳互动的天道文化即太和文化;天下为公、公推禅让的“公天下”文化,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的邦交文化;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文化;兼容互补、多元共和的“龙文化”;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的“和文化”;仁者爱人、兼爱非攻的“仁文化”;以信为本、无信不立的“信文化”;义为利先、舍身取义的“义文化”,克己复礼、恭为德首的“礼仪文化”;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孝悌文化”;众生平等、齐同万物、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化”;“三才相交”、“天人感应”、“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文化;当然还有勘测和调整天地人三重磁场感应关系、造福人类的堪舆文化,以及阴阳五行系统辩证的中医文化和养生文化等。
与此同时,要剔除以天下为私、争权斗狠、荒淫残暴的皇权专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糟粕。譬如“朕即国家”、“朕意即法”的“家天下”文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道文化;“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的霸道文化;“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匪道文化;“民可使之,不可知之”的愚民文化;“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逐利文化;玩弄权术,坑蒙拐骗的“厚黑文化”等。这既是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和澄清文化血脉,也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推动人类文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五是和谐生态制度。生态是生命的基石,环境是人类的家园。联合国近几年来已经达成共识:生态危机,迫在眉睫,全球联手,拯救地球!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有智慧的大国,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贡献应有的能量。在此向决策者提出三条建议:建议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向全球发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拯救地球和自己”的运动,推广“地球兴亡,匹夫有责,呵护生态,从我做起”的地球村意识;建议从制度建设上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把生态文明贯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以生态文明为主导,以保护生态为底线,凡是有违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风俗、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彻底改革矫正;建议改革和重建国家生态灾害尤其是地震海啸预测预报体制机制,发扬并推广联合国曾称之“青龙奇迹”、“海城奇迹”的提前预测地震、挽救巨大损失的中国经验,成立“国家天灾预测委员会”,由国务院或国家安全委直接领导,把官方和民间被实践证明富有预测与防治天灾经验和成果的科学家、预测家和社会活动家凝聚起来,优势互补,服务国家,测灾防灾,造福人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