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心香一柱祭伏羲
2015-04-20遆广凯
遆广凯
仲春二月,陈州大地绣出勃勃生机,徐徐的春风掠过鹅黄的柳枝,柔媚的春光倾泻在行人的脸庞,不想怠慢了春天的盎然,骑上单车,跟随心灵的脚步,走访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庙会。一路风景,一路欢歌。聆听着莺莺絮语,携着酽酽的芬芳,来到心驰向往的淮阳庙会,赴一场二月二的盛邀。领略厚重的文化底蕴,屏息凝视气势恢宏的建筑,陈楚文化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崇敬始祖的拳拳之心随之沸腾了起来。
陈州古迹太昊陵
太昊伏羲陵静静地座落于河南周口淮阳县城北三里处。淮阳古时称作陈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风雨飘摇中几经变迁的太昊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光景,保存至今的太昊伏羲陵为明正统十三年所建,后经明、清两代多次增建修葺而成。
只身驻足太昊陵前,占地875 余亩的太昊陵为陵园建筑中所罕见,走在坚硬的石板路上,墓地和庙宇将陵园总体格局一分为二,放眼望去陵园四周有高墙围护,如北京“紫禁城”那般庄严。整个陵园建筑以陵墓为中轴线,由南向北展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午朝门,依次是玉带河石桥、道仪门。匆匆穿过道仪门,来到砖拱大门的台阁式建筑先天门。在拥挤中向北穿行便是太极门,门上挂有“太昊伏羲之陵”蓝色匾额。此时的人更加拥挤,双脚仿佛离开了地面,只能向前挤去,没有一步后退的空间,无论男女老少皆带着虔诚祈愿走进陵园的最大建筑——统天殿。统天殿位于陵园正中,飞檐抖拱,红墙黄瓦,龙凤大脊,气势恢宏。人祖太昊伏羲氏的神像就供奉在统天殿内。伏羲像蓬首跣足,头生双角,身披树叶,腰围兽皮,手托先天八卦。此时的香客早已按捺不住,统天殿内的每个角落都跪满了人,只是为那份对伏羲祖先的敬意。统天殿后为显仁殿,距离人祖太昊伏羲氏的陵墓越来越近了。没有片刻的停留再次被人潮推到了伏羲墓前,当香客把手中的香跟烧纸投入熊熊的烈火中墓前烟雾缭绕,第一次明白什么是“香火鼎盛”,太昊陵前香火之盛,令人叫绝,陵前十几米香池,香灰堆积如山,青烟漫天蔽日,云雾蒸腾,池旁跪满香客,祈求各自带来的对新的一年的展望。铲香灰的服务人员多达十几个,每天都用卡车清理香灰。如此壮观场面是其他寺庙很难与之媲美的。陵是砖围土堆,形如小山,墓高20余米,周长150 多米,上圆下方,阐释着天圆地方之意。陵墓前有一通巨大的青石墓碑,虽历经千年“太昊伏羲”几个大字还依稀可辨。相传,墓碑上所刻之字,为宋代才女苏小妹用汗巾蘸香粉所写。真所谓处处是传说啊!
陵墓的后面就是伏羲的蓍草园。相传,伏羲曾用蓍草画卦占卜,为民除灾祛病。因此,后人称蓍草为“神草”,太昊陵庙会每年自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之日始,至三月三日止,会期长达一个月。会期之长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
登上太昊陵高处极目望去,万亩龙湖碧波荡漾,周围的胜景尽收眼底,岸上的行人来去匆匆,舟上的游客安然轻轻。不一样的位置,不一样的心境,龙湖的湖面平静的如一面镜子,沉淀出太昊陵千年的历史独韵,将来往的游客迷恋得如痴如醉。
孕育希望的“泥泥狗”
淮阳的泥土是肥沃的,泥土里孕育出先民留下的无尽财富,多少年来为始祖守陵的泥泥狗在风雨飘摇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季节。在淮阳庙会随处可见的便是这世代相传的淮阳太昊陵泥泥狗,它作为淮阳庙会独特商品深得游客喜爱。它取材广泛,有飞禽、走兽,那些独角兽、四不象、两头马、猴头燕、草帽虎、狮驮猫、猫拉猴等许许多多生动活泼、稀奇古怪的造型,与《山海经》所记古代氏族图腾的形象基本相同。泥泥狗造型美观,精致大方,看着土里土气、稀奇古怪,实则古朴淳厚,古色古香。黑色作底,搭配黄、红、白、绿、粉红五色,绘以点线结构图案,精美绝伦,爱不释手。拿起一个普通的泥泥狗放在手掌,它们似乎活了过来,令我惊奇的是在它们身上都可以找到一个贯通的小孔,用嘴向小孔吹气,便会发出响亮的哨音,真不愧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谒陵游人都要买泥泥狗作为游陵纪念,馈赠亲友。据泥塑老艺人讲:“人面猴和奇鸟怪兽都是人祖爷和人祖姑娘(伏羲和女娲)造的,人和‘狗有老模子代代相传,谁也不敢改,改了就不是祖爷的人和‘狗了”。泥泥狗的来历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伏羲生活的时代,人烟本来就很稀少。一日,天塌地陷,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这时,人们已从群婚过渡到对偶婚,伏羲又制定出了族内不能通婚的嫁娶制度。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只得求上天作媒,他们从山上推下两扇石磨,如果石磨合在一起,他们就成为夫妻,否则,仍为兄妹。结果,石磨在山下合在了一起,他们便结成了夫妻。所以,人们至今称伏羲为人祖爷,称女娲为人祖奶奶。后来他们嫌自己生育太慢,就用泥捏制泥人,这些泥人晒干后,便能走动、说话,变成了人。逢到下雨天,他们来不及一个一个往屋内收,就用扫帚扫,所以,人有瞎子、瘸子等残疾人。因为是泥捏的,所以一出汗身上就有泥灰,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在淮阳。据此可以说明,泥泥狗从远古传到今天,是与伏羲女娲用黄土造人的传说紧密相关的。
传说伏羲是人头狗身,“伏”字便系“人”与“犬”两字合成,所以淮阳人用泥泥狗来表达他们对人祖的崇敬。淮阳泥泥狗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祖猴造型似人非人,不同形态的人祖猴的下部或胸部都绘有明确的女性生殖器符号,并且十分夸张,这在我国的民间玩具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涵盖了两个远古信息:一是对女娲抟土造人的赞美,一是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人祖庙会的另外一种民俗活动——摸子孙窑,在太昊陵内俗称二殿的显仁殿青基石上有一个深度约二寸的洼窑,被当地人称为“子孙窑”,求子者虔诚膜拜时用手触摸窑门,说出自己的愿望,可保人丁兴旺,子孙繁衍不穷。谁家在太昊陵摸“子孙窑”或拴娃娃、抢旗杆得子后,待孩子长到12岁时,必定要来“还旗杆”。向“人祖爷”答谢恩赐,报告祖宗已吉祥得子,祷告“人祖爷”保佑孩子长大成人,望子成龙。而如今这个子孙窑被前来祈愿的人摸出了一个深深的小坑,可见当地或外来的游客被它的神奇所吸引。当地人都说泥泥狗带有神灵之气,世代相传的泥泥狗生生不息,其形象一直传承未变。这种稚拙的古代艺术,代表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一个方面,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泥泥狗所传达的深厚文化底蕴也必将是淮阳人民引以为傲的财富。endprint
传统巫舞“担经挑”
伏羲庙会文化内涵深厚,丰富多彩。在中原大地的庙会中热闹始终是主旋律,这些热闹源于民间艺人的鲜活表演,但精彩之处莫过于陈州故地太昊陵二月会中的“巫舞”—— “履迹舞”,俗称“担经挑”,亦称“担花篮”。 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祭祖悦神的舞蹈。在其他庙会中我们会偶尔看到这种表演,但是它对于庙会却是不可或缺的,庙会期间,每天都可以看到来太吴陵进香祭祖悦神求福的“经挑班子”。这些“经挑班子”大都是由来自周边乡村的妇女组成,舞者由当地有威望的中老年妇女,她们在太昊陵前载歌载舞,令观者赞不绝口,经挑舞每班四人,四人组成偶数,象征伏羲、女娲,三人担花篮,一人打竹板、以数唱形式伴舞,三副经挑每副经挑前后各一种花篮,担在肩头,姿势与农夫担水相向,边舞边唱。口中吟唱的多为佛经,教导人们弃恶从善或者赞美新生活的美好,舞者衣饰着装也与众不同,所穿衣着庄重、肃穆,她们皆穿黑衣,黑大腰裤,扎裹腿,黑绣花鞋,头上裹长近1 米的黑纱包头,包头的下边缘留有长6 厘米的穗子。每每看到这里,独特的情愫便会涌上心头,我面前的舞者似乎就是我的奶奶,她们的动作使我觉得那样的亲切,因为我奶奶也曾是这种民间艺术的继承者。看似不经意间的传承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于担经挑的好奇心,使我不禁想去探究它的来源。
担花篮舞源于何时不详,但担经挑的一位老奶奶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履迹舞”源于“化胥履大人迹生伏羲”的故事。传说伏羲的母亲华胥,因偶然踩着巨人脚印而怀孕,在成纪生下伏羲。“履迹舞”的内涵所表达的仍然是二月会的主题——祈子。舞姿变化大致有三:一是“剪子股”。舞者相对穿插走十字路线,形如剪股;二是“拧麻花”(又称“铁索链”)。舞者走8字形,状如拧麻花,反复相迭而井然有序;三是“蛇蜕皮”(又称“履迹步”)。即一人领舞,三人相随前者步履而舞,然后,二人从中间交叉而过,像蟒蛇逶迤而行。三者舞步交插旋转,身后飘洒的黑纱相互缠绕而又自动散开。象征伏羲与女娲“两尾相交”之意。都确切地表达出“生殖崇拜”是远古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今的担经挑也将在岁月中持续演绎下去,它独特的精神内涵——祈求人丁兴旺,对祖先伏羲氏的崇敬之情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历久弥新,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二月二的淮阳庙会在弦歌清韵中遣风送君归,无论是太昊陵、泥泥狗、还是担经挑,它们作为淮阳独特的优秀文化,必将为更多的中华儿女喜闻乐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