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
2015-04-20
“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官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冯道传》中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对待财物应有正确的态度。是否廉政无私,是否不贪不欲,是我们民族衡量官吏清赃与否的标准,也是历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条件。
在中国五千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官德高尚的优秀人物,在他们身上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这些多被史学家们用文字记载了下来,一代又一代感动、影响、启迪着华夏子孙。
新鞋踩泥: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道:“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子罕辞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春秋时,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道:“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道: “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
四知先生:杨震曾因王密才华出众,向朝廷举荐为昌邑县令。后杨震调任东莱大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畅聊至深夜,王密告辞时突然从怀中捧出黄金道:“一点小礼,以报恩师栽培之恩。”杨震道:“我了解你的为人,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怎么可以呢?”可是王密还是坚持道:“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顿时满面羞愧,急忙像贼一样溜走了。杨震为官清廉,他的子孙们生活十分简朴,好友劝他为子孙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道:“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
两袖清风: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曾作《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首 《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明正统年间,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晚上便得到批准,多为“三杨”主办。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手去,好心人劝他说:“你不带金银入京,也应带点土特产送一送啊。”他举起袖子笑笑说:“谁说我没带东西呢?你看我不是带了‘两袖清风吗?”并口占一首《入京》诗以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不惧饮贪泉:晋代濮阳鄄城吴隐之,生性耿直,德行高尚,向不取不义之财。隆安中年任广州刺史,广州石门有道泉水名“贪泉”,传凡喝了泉水的人便会产生贪得无厌之心,百姓认为这正是历任州官贪财的原因。吴隐之来后,不信这种说法,他走到泉边舀起便喝,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是,都说这道泉水一被喝下就会使人贪恋千斤之金。但假如伯夷、叔齐这两位商朝的清廉名臣喝了它,也始终不会改变其气节。他在任期间廉洁自律,时人认为他违背常情,但他始终不改初衷,坚持了自己的操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