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反馈与教学策略
2015-04-20黄海英
黄海英
【摘 要】课堂教学反馈,是特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师生之间双边的信息反馈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找准影响课堂的教学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把学生的“负反馈”信息调整为“正反馈”信息,形成正确的知识架构,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反馈与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课堂 教学反馈 教学策略
一、差异性的教学反馈与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我们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应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科学处理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采用对应的反馈策略,对学困生多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学习内容要难易适度,增强他们的学习勇气;对于尖子生,教师要设计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开启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对于中等生,就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与满足。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我们把教学活动分解成几个不同层次的阶段,与此相对应设计四个探讨问题。一是:这个由七巧板拼成的图形变换成另一个图形以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二是:为什么长方形数方格的结果和邻边相乘一样,而平行四边形却不一样?难道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三是:为什么你想到要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四是:能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教师精心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四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同时,教师在不同层次学习中获得的反馈信息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思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人人乐于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争辩性的教学反馈与导向性的教学策略
争辩性的反馈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尺度。当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遇到知识模模糊糊,不能很好地掌握时, 面对学生七嘴八舌的语言信息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情,教师就应采用导向性的教学策略,诱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巧妙点拨,为学生顺利解决疑难指明正确的方向,再次引导学生扬帆启航,直至达到知识海洋的彼岸。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半径” “直径”“圆上”这几个概念,我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看“直径”(课件演示),你们觉得什么是“直径”?
生:我认为直径就是圆里的一条线段。
师:哦?那这条是直径吗?(课件演示一条不穿过圆心的直线)
生(马上补充):啊,不对 ,应该是经过圆心的直线。
师(笑):你们确定了吗?
师:好,要经过圆心。(师再画一条:穿过圆心,没到圆上)那这条肯定就是直径了!
生:不对,不对,还没到呢!老师你应该再画长一点。
师:要多长?
生:要画到圆上。
师:现在谁能来总结一下,到底什么才是直径?
生:只有两端都在圆上的经过圆心的线段我们才能把它叫作直径。
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刚开始对什么是“直径”,只理解了片面,这完全是正常的。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原认知,从学生的基点步步为营,不断追问,不断让学生围绕“什么是直径”这个概念进行争辩。学生的思维马上受到了冲击,直觉性地通过观察进行补充,并最终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了“直径”的正确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感受到问题的存在性,还要不断生成新的问题,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思考,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最终得到正确科学的概念。
三、预设性的教学反馈与动态生成的教学策略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活动,尊重学生的差异,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预设是教师如何准备教材的问题,生成是在预设条件下而产生的动态教学效果。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是灵动的,往往会出现许多意外,甚至是瞬息万变。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生成教学资源,教师应进行有效引领,抓住这些意外,进行即兴预设,让教学更有效地向纵深推进,实现持续生成,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的精彩画面。
如:在教“乘法应用题”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小汽车最多可以坐5个人,一个旅游团包了这样的6辆小汽车,这个旅游团共有多少人?学生思考后,列出了算式:6×5=30(人),5×6=30(人)。我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答:“要求这个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6个5是多少。”老师满意地让学生坐下,我们也从没怀疑过答案的正确性。当我准备下一环节时,有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有可能这个旅游团只有29人呢?”“这怎么可能呢?”我愣了一下说:“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其实,我也没有太多考虑,我只是想汽车为什么一定要坐满呢。”学生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多少种可能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
生1:我觉得可能是26人,算式是5×5+1=26(人)。第6辆汽车只坐1人。(有学生插话:那多浪费)
生2:有可能27人,算式是5×5+2=27(人)。第6辆车只坐2人。
生3:有可能是28人,算式是5×5+3=28(人)。第6辆车坐3人。
生4:有可能是29人,算式是5×5+4=29(人)。第6辆车坐4人。
……
这节课,虽然没有按照我预设的教学程序进行,但我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把这些有用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一次次让学生思维迸发出奇异的火花,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更加充满生机。
数学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智慧生成的生命场,教师应注重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也是生成的前提,没有开放的预设,就不会收获精彩的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传播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时,总是伴随着一些影响学生学习的信息。教师只要找准负反馈信息,根据课堂出现的不同情况及时做出正反馈,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