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04-20武志昌

教育界·中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武志昌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且在有意无意中把培养“听”的能力放到了首位,而把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技能“看”不经意地丢掉了。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缺乏创新的原因,然后论述了“看”在语文学习中具备创新的条件,最后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以“看”为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是受指责和抨击最多的一门学科。很多业内人士为此忧心忡忡,他们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质量深表怀疑的同时,却又难以指明语文教改切实可行的新方向;教育界人士对传统语文教学也贬多褒少,大加挞伐,认为传统的语文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语文教育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于是,语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甚至一些语文教育者也跟着鼓噪。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且在有意无意中把培养“听”的能力放到了首位,而把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技能“看”不经意地丢掉了。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听”在语文教学中缺乏创新的原因

语文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以说是学习中花费精力最多的一门学科,但其效果却始终令人尴尬。中国至今才有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且还是一个没有真正接受过正统、连贯的学校教育的文学爱好者,这为何呢?鲁迅把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做了这样的概括:“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又缘何呢?我想其主要原因可能如下:

1. 生理器官感受。人的五官中:嘴,能吃饭,会说话,但是不知道时只能够“哑巴”,没啥吃时只好垂涎;再者是鼻子,一刻不息地工作着,万一有怪味袭来时,还可以一掩而让嘴代劳一会儿;最可怜的就数耳朵了,偏守边陲,白天黑夜不停地倾听着,更可悲的是自己没有任何自由选择的权利,悦耳的、刺耳的,它一股脑儿都得听,万不得已时塞住,可脑子又嗡嗡作响;只有这眼睛长得高,高瞻远瞩,睁闭自由,感受得最多。故可以这样评定,眼睛就像五官中的主子,耳朵就像奴隶。中国人之所以奴隶心态严重,我想可能就是耳朵的作用发挥太多了吧。

2. 历史文化溯源。过去,大臣遇了皇帝,下级遇到上级,往往是低着眉、曲着腿、弯着腰、颤着嘴,唯独耳朵原本地竖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立稳脚跟,受人怜爱。就连一些长了耳朵的字儿,也能受人称赞:如“聖人”的“聖”、“聪明”的“聪”。耳朵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其作用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听话”成了束缚中国人的道德准则和救命稻草。然而由于只顾听而带来的悲剧也很多:如“风声鹤唳”着实让苻坚逃得狼狈不堪,“四面楚歌”也确实让项羽死得失落悲观,“掩耳盗铃”愚蠢得更是让人难以明言。“听话” 可能是专制时代统治者束缚人民的有效工具,要消除这种文化沉淀带来的缺陷,就要靠人的觉醒和科技的进步。西方有个愚人节,可能就是为消除这种文化痼疾而开的一个处方吧。

3.人性本质探究。惰性是人类的共性。由于受光线和空间的限制,足不出户,要看清很难;而听在光线和空间上要求不多,只要躺在床上,或跪在地上,不需劳神费思就可以听得见。因此人大都喜欢去听,而懒得去看。就是喜欢旅游的一些人,也往往忽视自己的眼睛,只关注一些道听途说而已。

鉴于上述原因,传统语文教学长此以往让“听”的技能培养一统天下,以致让学生的“说、读、写”技能弱化,应有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提升、发展,一旦走出校门、走上社会,“读”资料抓不住要点,有想法、有作为既“说”不清楚,又“写”不明白,能力欠缺,遭人唾弃,也给语文教学引来非议。

二、“看”更有利于思维的创新

1.“看”获取的信息丰富、全面。据研究,人获取的信息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眼睛。

2.“看”获取的信息直接、形象。俗语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里的“实”就是直接、形象之意。眼看到的一般不需过多地分析、推理,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真实、有用的信息。

3.“看”获取的信息新颖、独特。听只能听到别人言传的或知道的,而看则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出的。 “观察,观察,再观察”,这是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罗丹说:“不是世上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4.“看”与思维紧密相关。俗语有“闭目养神”,因为思维只有“闭目”时才有条件停止,得以休息;而“睁眼”时思维是很难停止和休息的。事实发现,就连人在做梦时,眼珠都在转动。这就充分表明,思维活动是离不开眼睛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如何“看”呢?

三、“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1.让文字视觉化。中国文字基本上起源于图画。因此我们在认知汉字、阅读文章时完全有条件将其图画化、视觉化,而且这样认知的效率极高。“一目十行”就是对这种方法的一种运用。

2.让情感视觉化。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人的记忆深处,眼睛获取的鲜明形象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其他感官获得的信息则容易被淡化和遗忘。因此自古以来人们都习惯用直观形象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直观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情感,是最容易让人理解且难忘的。

3.让思想视觉化。让思想视觉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演绎成故事。用寓言故事来表达思想是最形象,也是最有效的。如用“拔苗助长”来表达急于求成的后果远比“欲速则不达”形象深刻得多;用“刻舟求剑”来说明死搬教条要比“尽信书不如无书”浅显易懂得多。总之,无论多么艰涩、深刻的道理,只要找一个恰当的寓言故事,就能让人容易接受。如果能戏剧化地表演出来,那样的效果就更好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首先培养好“看”的技能和功力,再进行听、说、读、写等技能的综合训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只有先“看”了,才可以自由充分地发挥出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鲁迅.朝花夕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

[2]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