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剧先驱朱双云别名初探

2015-04-20赵骥阴云凌

上海戏剧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新剧笔名小子

赵骥+阴云凌

朱双云是清末民初杰出的新剧运动倡导者和先驱,中国话剧创始人之一,中国第一部话剧史《新剧史》的作者。

朱双云的名号,是值得探究之事。

朱双云原名叫朱树鹤,字立群,号云甫,“双云”原本是他书斋的名字。朱双云的原配夫人叫顾浣云,写得一手的好书法,“尝鬻字助振”,贴补家用。《新剧史》一书封面的题字,落款就是“浣云女子”。其书法水平,可见一斑。朱双云的朋友便认为朱双云善于写文章,而他的夫人又工于书法;朱双云的号叫“云甫”,其夫人叫“浣云”,俩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云”字,便“戏题其馆曰‘双云馆。双云亦以内易贤能,遂自署‘双云,示不忘也。”1此后,朱双云不论是著书立说,还是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或是写剧本,或是经营戏院,都用“朱双云”这个名字。这样一来,朱树鹤的原名则渐渐被人淡忘,而“双云”一名却名噪一时,以至于“凡曾醉心于二十年前之新剧(即被话剧界称为文明戏者),以及川汉一带人士,无不知有戏剧家朱双云者”。2

朱双云的名字,除了“双云”的掌故之外,另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别号,叫“牛八小子”。

《新剧史》书后有一个自跋,朱双云写道:“小子草剧史方始,新民忽有汉行。”而《新剧史·春秋》的结尾,亦有相类似的话:“剧史氏曰:‘历观演剧之成败兴亡,不可胜数。小子简陋,周知为难。兼以汉行在即,倚装草草,漏万挂一,君子谅之。”

这两处的“小子”,并非是一般的自谦,实则是朱双云另外的一个别号。

郑逸梅的《南社丛谈》一书中道:“朱树鹤,字双云,别署朱八小子”。3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中也有相似的记载:“朱树鹤(1889—1942)上海人,字立群,又字双云,号云甫,别署朱八小子。”4

可见“小子”是朱双云的别号,而非一般的谦称,这一点应该没有问题。

但是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徐半梅先生所著的《话剧创始期回忆录》一书中,却有另外一种记载:朱双云“由沪而汉,在汉口开戏馆,有十多年的历史,资格很老。当然其间也变更过不计其数的组织。抗战时,他退到重庆,患了肺病,死在北碚。他的笔名叫牛八小子。”5

朱双云的这个“小子”的别号,究竟是“朱八小子”,还是“牛八小子”?令人疑惑。从表面上看,朱双云姓朱,其别号加姓氏,称“朱八小子”,逻辑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况且郑逸梅、陈玉堂的记载一致,仅徐半梅的记载是“牛八小子”。

然而,徐半梅不仅与朱双云是同时代人,更与朱双云同为上海早期新剧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朱双云在《新剧史》书中有徐半梅的传纪;而徐半梅在《话剧创始期回忆录》一书中,亦有朱双云的专门记录。可见两人不仅相互认可,且彼此亦十分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徐半梅的记录更具可信度。

笔者在1946年第5期的《是非》杂志上,找到一篇题为《朱双云的猪头三脾气》小文,该文中明确地说,朱双云的笔名是“牛八小子”:“他的笔名叫牛八小子,这是对冯叔鸾的笔名马二先生而产生的”。6

冯叔鸾先生是当时极有影响力的戏剧评论家,曾以“马二先生”的笔名,在《大公报》、《时事新报》、《俳优杂志》、《剧场月报》、《礼拜六》、《晶报》等报刊上发表剧评。他本人与朱双云也是好朋友,朱双云的第一部话剧名著《新剧史》出版时,冯叔鸾就曾为朱双云的新书作序。而朱双云自己也是个“笔耕不辍”之人,时常在报刊上发表剧评,撰写文章。他以冯叔鸾为榜样,将自己的笔名定为“牛八小子”,很合逻辑:因为“马二”即“冯”姓的二折,而“牛八”亦是“朱”姓的二折;“小子”与“先生”,也十分对仗。

据此,笔者以为郑逸梅等人的记述可能有误,徐半梅和铨公的“牛八小子”,更加符合朱双云笔名的寓意。然迄今为止,尚未找到一篇以“牛八小子”为笔名的朱双云的文章,至为可惜。

(本文作者赵骥为上海戏剧学院副研究员,博士;阴云凌为上海戏剧学院教师,硕士)

注释:

1 朱双云:《新剧史·自序》,上海新剧小说社1914年版。

2李元龙:《生平备受良朋惠,至死难忘隐痛深》,《沪风》1946年第1期,第3页。

3 郑逸梅:《南社丛谈·南社社友姓氏录》,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1版,第369页。

4 陈玉堂:《中国的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浙江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第219页。

5 徐半梅:《话剧创始期加快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7月第1版,第97页。

6 铨公:《朱双云的猪头三脾气》,《是非》1946年第5期,第5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剧笔名小子
赵宝刚新剧《特工任务》发布杀青特辑
冰雪凝月
“笔名”发表在班级作文报中的实施和“玩”法
海岩父子联手打造科幻新剧《昆仑归》
巴金笔名由来
话剧史上的“三新”
超级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