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东北木偶戏音乐探析

2015-04-20汪晓万陈晓芳

上海戏剧 2014年12期
关键词:曲牌木偶戏木偶

汪晓万+陈晓芳

赣东北地区是古饶州府、广信府所在地,位于赣、皖、浙、闽四省交界之处,且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为此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宋元以来,这里成为南戏走向西南内陆的必经之地,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就是南戏流传到这里,与当地文化交融而形成的。弋阳腔在这里的影响非常深远,对当地戏曲文化的繁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明代以来,赣东北地区到处都有戏班活动的身影:明代有弋阳腔、青阳腔、乐平腔、徽州腔等,清代有饶河高腔、信河高腔以及各种乱弹腔。丰富的戏曲活动也孕育了厚实的戏曲市场,培养了庞大的受众群体。赣东北地区繁荣的戏曲文化,直接影响着当地木偶戏的发展。作为与当地戏曲并驾齐驱的一种表演形式,赣东北的木偶戏与当地其他戏曲声腔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唱腔音乐

赣东北木偶戏的唱腔音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明代以来共经历了弋阳腔(高腔)——高腔与弹腔并存——弹腔三个时期。

一、弋阳腔时期

由于受弋阳腔的影响,赣东北地区的木偶戏在明代是以唱弋阳腔为主的。根据相关记载,这时期的木偶戏常演的剧目以历史题材及神话题材为主,主要有《东游》、《西游》、《南游》、《北游》、《封神》、《三国》、《目连》等,基本上都是连台大戏。弋阳腔的曲牌非常丰富,明代时有四百余支,现存218首。这些曲牌有的来自唐宋曲词、北宋诸宫调及宋元南戏,还有的来自民间歌曲及佛道唱腔。后人把明代弋阳腔的曲牌大致分为五大类:

1.【驻云飞】类曲牌:现存有【驻云飞】、【驻马听】、【风入松】、【黄莺儿】、【风马儿】等40余支曲牌,一般为五声性徵调式,唱腔平稳,主体腔句的音域一般不超过八度,高音部分则由帮腔完成,因在人的自然专区唱,故而显得质朴平和、亲切感人。在弋阳腔的所有曲牌中,【驻云飞】是最常用的、最有代表性的曲牌。

2.【江儿水】类曲牌:现存有【江儿水】、【四朝元】、【江头金桂】、【下山虎】、【尾犯】等20余支曲牌,以五声性商调式为主,旋律优美动听,富于歌唱性,一般带有较长的拖腔,或在句尾常用长韵帮腔。

3.【红衲袄】类曲牌:现存有【香罗带】、【红衲袄】、【皂罗袍】、【不是路】等10多支曲牌,五声或六声羽调式。这类曲牌的帮腔在形式上较为丰富,包含了长韵、中韵和短韵三种类型,其中中韵和短韵帮腔较多,长韵帮腔较少。

4 .【新水令】类曲牌:现存有【新水令】、【朝天子】、【北新水令】、【滴溜子】、【滚绣球】、【桂枝香】、【山坡羊】等10多支曲牌,音阶有五声、六声或七声,以羽调式为多,其滚句常有徵商和徵角色彩。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曲牌联缀体格式,即把五支以上不同名目的曲牌联缀,并以其中某支曲牌为主体曲牌而重用。

5.【汉腔】类曲牌:这一类曲牌较为复杂,目前能确定名称的有【大汉腔】、【小汉腔】、【孝顺歌】、【锁南枝】、【莺啼序】、【寄生草】等20余支。其音阶调式一般为五声徵调式,在传统剧目中,这类曲牌的流板滚句中的徵商色彩、帮腔句的商徵及羽徵色彩非常有特色,徵调式的特征得以保证。

这一时期的木偶戏班的乐队,也与弋阳腔一致,只用锣鼓伴奏,不用管弦托腔,场面气氛较热烈。另外,乐队人员还兼唱帮腔。

二、高腔与弹腔并存时期

明朝末年,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再加上连年战争,赣东北木偶戏受到重创。到了清初,随着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的逐步发展,戏曲才慢慢得以复苏,然而此时的木偶戏艺人已不能完全恢复到明代的原貌了:一方面,由于之前的社会动荡,导致木偶戏的原有曲牌、剧目及表演技艺大量失传;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变迁,老百姓的欣赏趣味不同了,古老的弋阳腔也随着时代的要求而变化。清初以后,花部新腔开始流行,很多木偶戏班追逐时尚,纷纷学唱弹腔曲调,于是就出现了弋阳腔与弹腔并存的局面,这时的弋阳腔被木偶戏艺人称为高腔,兼唱弹腔,但各戏班的师傅都仍以高腔为正宗。到了清中期以后,乱弹戏越来越受欢迎,高腔戏则被冷落,为了生存,许多木偶戏艺人不得不放弃高腔而改唱弹腔了,无论是剧目、唱腔或木偶头的建置都改为弹腔体制,这是高腔木偶向弹腔木偶演变的一个转折时期。

三、弹腔时期

清中期以后,赣东北木偶戏逐渐以唱弹腔为主,兼唱部分高腔和昆腔。到了民国时期,高腔完全不唱了,许多高腔的本子逐渐流失,有的也被改为用弹腔演唱。笔者在采访赣东北地区横峰县紫鸿班艺人时,发现他们现在还能演出弋阳腔《西游记》连台本,但只唱弹腔不唱高腔。

赣东北木偶戏班常用的弹腔音乐很丰富,主要唱腔有二板(又名二凡)、西皮、四平调、沉香调(秦腔)、老拨子、浦江调、上江调、浙调以及民歌小调等,除民歌小调外,其唱腔都属于板腔体音乐结构。赣东北木偶戏艺人所演的剧目有的以二板和西皮为主要唱腔,有的以秦腔拨子为主。从收集到的资料中,发现以二板和西皮为主要唱腔的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共有整本戏130多本。也有些戏是以二板或西皮为单一唱腔的,但这样的戏较少,更多的是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来使用。

这些唱腔与剧目,与从清末以来一直在赣东北大地流行的饶河戏、信河戏高度相似,只是木偶戏的唱腔比较平直,行腔较为粗糙,不够细腻,产生这些不同,可能跟木偶表演有关。由于木偶戏中演唱的人一边唱一边要做较为复杂的木偶动作,注意力会有所分散;另外,木偶的表演动作也没有戏曲演员的动作那么细腻,这两个原因导致其演唱的曲调相应变得平直、质朴,但其曲调基本相同,定调及乐句的落音也基本一致,这也充分证明了赣东北木偶戏与当地戏曲关系深远,在发展过程中,二者不断地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如赣东北木偶戏中的二黄唱腔,老艺人也叫二板、二凡、二番,与当地弹腔戏的二黄有一定的相近之处,但木偶戏的这个唱腔仍然有自己的特色: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定调为凡字调(即E调)或小工调(D调),男女分腔,其常见的板式有【倒板】、【十八板】、【正板】(也有称“平板”)、【连板】、【流水板】、【摇板】等。其中【正板】、【连板】、【流板】、【摇板】等均为上下句结构。谱例《满堂福》郭子仪(正生)唱段【平板】、【连板】 (见图一)。endprint

再如赣东北木偶戏中的沉香调,老艺人也称为秦腔或琴腔,但与当地弹腔戏中的秦腔相比,还是有自己特色的。木偶戏中的沉香调是以笛子或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定调为正宫调(G调),有上下两句,男女分腔,上句男腔落sol,女腔落re,下句在男腔仍落sol,女腔落do。男腔谱例《降天雪》【秦腔?正板】 (见图二)。

女腔谱例《降天雪》 【秦腔?正板】 (见图三)。

(二)伴奏与乐队

赣东北木偶戏班的成员分为外场与内场,外场负责木偶的表演和演唱,一般有二人,根据不同的表演需求,一人要兼几种角色;内场则是乐队人员。赣东北木偶戏的乐队在唱腔音乐的三个时期也有相应的变化。明代主要唱弋阳腔,乐队要求不高,乐器仅为锣鼓之类的打击乐器,乐队人员1至2人就够了。进入第二个时期以后,由于各种弹腔的加入,增加了许多伴奏乐器,除了之前的锣鼓之外,还增加了笛子、胡琴、唢呐、梆子等,相对第一个时期,乐队的音响效果更加丰富,乐队人员也有所增加。清中期以后,木偶戏班的乐器更加丰富,现在恢复演出的横峰县紫鸿班,其乐器增至14件,其中打击乐器有大锣、小锣、板、南梆子、钹、堂鼓、板鼓7件,弦乐器有京胡、二

胡、赣胡3件,吹奏乐器有笛子、箫、中音唢呐(艺人称“呤花”)、高音唢呐(艺人称“喳子”)4件。但由于木偶戏班经常流动演出,而且演出的佣金不高,因此在成员数量上是有限制的,常见的戏班人数为5人,少的1至2人(笔者曾在兴国县见到的“端戏”只有一个人,承担了木偶表演、声腔演唱、乐队伴奏等全部工作),人数较多的时候有6人,其分工为:外场表演2人,内场乐队一般为3人,最多4人。14件乐器由3或4人演奏,要求乐队成员必须是多面手,每个人兼奏几件乐器。赣东北木偶戏班乐队的建置,完全不亚于一个戏曲乐队,具体如下:

1.乐队分工:

打击乐:堂鼓、板鼓、板、南梆子、大锣等乐器,可以按人员数量;

主胡(副胡):二胡、赣胡、呤花、京胡、笛或箫、喳子,同时还兼小锣、钹等其他乐器。

2.木偶戏表演平面位置(示意图见图四)。

赣东北木偶戏是赣东北民间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赣东北地区民间戏曲与民间宗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随着表演艺术及唱腔音乐的发展与变化,其艺术价值也得到提升,并且在其与生俱来的娱神功能基础上,逐步向娱人方面发展。民国以后的赣东北木偶戏,虽然在表演前仍然有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但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一旦进入正戏,就更明显地表现出娱乐性的本质特征了。当前,赣东北木偶戏正面临着消亡的局面,但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一大批有影响力、有责任心的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赣东北木偶戏的挖掘与传承工作会得以顺利进行下去,木偶戏大量的剧目也将逐步得以恢复,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去珍爱和保护的。

[本论文是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赣东北木偶戏音乐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YS1028)]

(本文作者汪晓万为江西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陈晓芳为江西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曲牌木偶戏木偶
传统戏剧——木偶戏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木偶奇遇记
木偶戏
小木偶找智慧
木偶的眼泪(一)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
木偶戏
木偶复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