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人艺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剧院

2015-04-20易凌启

上海戏剧 2014年9期
关键词:北京人艺人艺小剧场

易凌启

采访李龙吟请他来谈谈人艺,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是业余戏剧爱好者,一边侃侃而谈,一边强调说自己是个“旁观者”。尽管李龙吟的正职是北京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但是我们更熟悉他的身份主要还是和戏剧有关,他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先生的儿子,他编导和参与过多部戏剧的创作,他是网络上笔耕不断的戏剧评论者和文化观察者。这次他来到上海,又是以话剧《解药》主演的身份。

Q:是怎样的契机让您接演了《解药》?

A:我心里一直有个结,那就是我父亲没有看到过我演的戏。2001年我写过一个话剧《马骏就义》,我演马骏。当时我父亲出差来北京,说想来看我的表演。老实说,要在父亲面前演戏,我有点怯场,感到很有压力,于是父亲看的那场我让另一个演员替了我,父亲得知我让戏,他只是对我笑了笑,但从他笑容里我感觉到他原本是很期待看到我演戏的,我后悔了。直到2012年我父亲过世,他都没有看到我演戏,这让我非常遗憾,我一直觉得欠我父亲一个角色。因此得到了《解药》的邀约,我马上答应。我父亲60岁退休,我60岁演戏才刚刚开始。

说起来,我没有专业地从事过戏剧工作,但我一直喜欢戏剧,自己写过戏、导过戏,也演过戏。《解药》这部戏的导演丛林是我多年的好友。2013年他问我:“我这里有个关于两个男人的戏,想请你来演,你演不演?”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戏,但是没半点犹豫就说好。看了剧本,才知道为什么找我:我现在在北京演艺集团当副总,戏里我的角色是一个功成名就的老总遇到了心理问题,这个老总的角色太典型,现在的社会环境让老板们心理都扭曲了,是老板都有病啊!

Q:您提到人艺一直在变化,您觉得变在哪里?

A:我觉得北京人艺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剧院,它一直在变化,这个变化这几年尤其明显。比如像我这样的,没学过编剧、没学过导演、没学过如何当演员,但是人艺偏偏敢拿我的剧本去排,敢让我演戏。比如《喜剧的忧伤》,一开始选择陈道明的时候,也遭到许多人反对,为什么要找外面的人来演,但人艺还是顶住压力。这么大的魄力,放到别的剧院根本不可能这样大张旗鼓让外人演主角。我有个导演朋友在某剧院排一个大戏,这些年这个剧院只排了这一个大戏,我看了之后说男主角不行啊,我的导演朋友就说,我们好些年才排一个戏,你让我们到外面借演员,那可要骂死我们了。像这样的现象,在许多剧院都有,我也能理解,演员也等了好多年,好不容易才熬到一个大戏。但人艺就是这样:非常自信地去选择“外人”,这次《燃烧的梵高》院长任鸣亲自指导,选择了一直演电影的王劲松来演男主角。

Q:您刚刚提到人艺的“变”,但人艺也有许多不变,《雷雨》是不是人艺不变的那一部分?您怎样看这次《雷雨》的笑场事件?

A:《雷雨》真是一个很偶然的事件,如果不是杨立新发了微博,可能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如果没写出来,到上海之后观众是不是还会笑呢?这一版的《雷雨》,我前几年看过。我想大概这次的观众和以前不一样。但是我觉得,观众是没有错的,观众笑也有他的理由,而且这些公益场的学生都是自己买票来看戏的,不是学校组织的。

《雷雨》给我这样年纪的观众看,我觉得是不会笑的,但学生笑了。现在的学生才不管你怎样,他们到剧场来就是来娱乐的,要他们自己感到受教育了,他们才会买账。你不能责备观众,应该要研究在那个时候的演戏风格,放到现在合适不合适?如果你经过反复论证不是演剧风格问题,那我们把道理讲出来,再来讨论观众的问题。

我认为人艺坚持自己的演剧风格不变没有错,但同时也需要反思。一个剧院有一个剧院的风格。北京人艺在焦菊隐先生在的时候,就是结合中国戏曲的话剧表演风格。那一代的演员都是这种风格,大家也都喜欢那种风格。林兆华排过一个版本的《茶馆》,但大家还是想要原来的《茶馆》,他也只能再排回来。人艺年轻演员想往人艺传统的风格上靠,但是有点靠不上,所以观众看着有点怪。

而且这件事应该想得深一点。前两年俄罗斯的剧团来北京演出《暴风雨》,完全是现代装束表演的。去年英国小剧场票房最好的《奥赛罗》,演员穿的都是迷彩服。从中我感到,观众更希望在舞台上看到和他距离近的作品。如果这个戏和他有很大的距离,他就会觉得这戏和他没什么关系。西方国家对(经典作品的当代呈现)这个问题比我们想得早,也解决得好。我们好像还停留在原汁原味就好这个阶段,但其实什么叫原汁原味?所以,我觉得只要这个戏的宗旨、主题思想、人物没背离,其他的都可以变。

Q:北京人艺推出小剧场制作人制后效果如何?

A:我觉得制作人制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一改过去演职人员在经济上没有责任感的问题。制作人会在排练过程中让所有的演职人员帮着一起省钱,省归省但还是注重品质的——戏排出来还是要得到院里的认可才能演出。《解药》北京第一轮演出34场,我还担心会不会有那么多观众,但我们第一轮演完就把院里的钱还完了。所以现在我们演出,制作人还给我们发点“补助”,演起来也更带劲了。

Q:北京人艺这次来沪演出的小剧场作品能代表北京人艺、代表北京小剧场话剧吗?实行制作人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对作品的选择肯定首先要考虑赢得市场的青睐,这会不会影响人艺的风格?

A:我觉得这些是能代表北京人艺的,北京人艺的小剧场还是承接大剧场作品一贯的现实主义传统,都是严肃的作品。但不能代表北京,人艺的小剧场只是北京小剧场话剧的一部分。北京的戏很杂,有俗有雅,而且北京的观众也是什么都看,什么都有人看。每个城市都是在长期的文化消费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主流文化,这是城市市民的选择。而在这其中,北京人艺、国话这样的剧院做的高品质的话剧,就是支撑北京这个城市的戏剧品格。戏剧就要迎合大众,不存在一个剧院不迎合市场,但你要靠你的品质来赢得观众的青睐。endprint

猜你喜欢

北京人艺人艺小剧场
北京人艺:“富二代”的财富和压力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北京人艺和为戏“疯狂”的观众
人艺演员队制定管理制度 冯远征:把规矩变规定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人艺“复兴”之路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