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传播的内容创新和话语创新

2015-04-20岳飚

对外传播 2014年5期
关键词:主席文明习近平

岳飚

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四国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

在11天的访问中,习主席发表了多场重要演讲,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观察,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一是这些演讲有新内容新表达,议题设置有创新;二是演讲改进了话语表达,传播理念有创新。

一 设置议题,创新传播内容

在国际关系中,主动设置议题,掌握“说什么”的主动权,抢占话语权,是“软实力”的体现。配合习主席此次出访,在西方主流媒体上刊发文章,高密度地发表演讲;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配合出访设置广泛的议题;充分考虑到了跨文化传播中的“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主动表达中国新观点、中国新思想和中国新的对外政策,这些举措都有创新之处。

从具体演讲内容看,在出席核安全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中国的核安全观,强调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

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主席在演讲中详细阐述了“中国的新文明观”,全面深刻表达了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

在德国柏林科尔伯基金会和法国巴黎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主席阐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中国和平发展观。

而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习主席则告诉世界“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帮助大家观察中国、研究中国、认识中国。

这些演讲内容,不论是中国的核安全观、中国的新文明观、中国的和平发展观,还是“如何认识客观真实的中国”都包含了很多新思想、新表达。

比如对于“文明的交流互鉴”,习主席在演讲中谈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的价值。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这些“中国的新文明观”,理应成为我们在国际传播中秉持的理念和应有的心态。

再比如“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每位对外传播工作者每时每刻都要面对又必须深刻领悟和认知的问题。习主席从“中国五个最显著的特点”来回答:1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2 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3 中国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4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5 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这些回答提纲挈领,实事求是,深刻全面。

访问中,习近平主席还多次强调,正确认识中国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了解中国,切忌盲人摸象,要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感知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表达,充分展示了中国自信、友善、包容、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些内容通过中外媒体的报道传达给公众,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可以说,这是在展示国家软实力、提升我国际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同时也成为对外传播工作的好教材和新指南。

二 创新对外传播话语表达和传播理念

国家领导人公众演讲要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是一个涉及很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国际传播中应该让人听得懂、不反感、愿意听,甚至欣然接受,开放的、国际化的理念在领导人报道中也将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习主席此次欧洲之行的演讲在“怎么说”上下足了功夫,在话语表达上有创新。

1 用“平常态”的文化语态来说明中国

面对国外对中国的关注,但又对中国的不了解,甚至误解的实际情况,不急于求成,以平常心,从“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等基础性的话题入手,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的文明观、和平发展观、核安全观等理念,以客观平实的“平常态”来介绍真实丰富多元的中国。

演讲中,习主席语态真诚、平和,没有“假大空”,像在与朋友平等交流、沟通、分享自己的看法;各种观点通过通俗、朴素的言语娓娓道来,摒弃了高调的、大而空的“八股式”的宣讲;表达观点,有理有据,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没有强加于人,而是以理服人,力求先让人听懂,再逐渐乐于接受。

比如谈到“文明是多彩的”,就用“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来类比。他更举例说自己参观过的法国卢浮宫和中国故宫博物院,都珍藏着千万件艺术珍品,展现多样的文明成果,因而才吸引着人们眼球。

还有,他在欧洲学院演讲开场是从具体的“桥”这个词入手:“在弗拉芒语中,布鲁日就是‘桥的意思。桥不仅方便了大家的生活,同时也是沟通、理解、友谊的象征。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小切口开场,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接下来,还是一个具体例子:“刚才,我和菲利普国王夫妇一起,参观了位于根特的沃尔沃汽车工。这家工厂是比利时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也是中国、比利时、瑞典三方经济技术合作的典范,在‘中国投资和‘欧洲技术之间架起了一座互利共赢的桥梁。”这样通俗的、客观平实的例子和表达,想必没有人会听不懂,或不能接受。

2 用个性化的平实话语表达观点

习近平主席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曾有媒体总结他的语言表达“没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他的话语体系很容易引发普通百姓的共鸣。”“讲话时,他也并不刻意拉长音调,等待掌声。”“在政治语境中,他的表达很有特色。他经常用一些精炼的短语,来表达晦涩的政治概念。”“中国的官场普遍认为,习近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这些语态特点在他的访欧演讲中皆有体现和发展。

比如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演讲时,多次使用第—人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情实感来表达观点,亲切自然,使听众容易产生共鸣,很具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endprint

“我参观过法国卢浮宫,也参观过中国故宫博物院,……”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

“我到过代表古玛雅文明的奇琴伊察,也到过带有浓厚伊斯兰文明色彩的中亚古城马尔罕。我深深感到,要了解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

“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明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可以说,在习主席的演讲中,通俗的、简洁的、个性化的表达随处可见。个性化的言语中,不仅蕴含着哲理,又闪现着中国文化特色。比如,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说:

“‘吃水不忘挖井人。此时此刻,我们都会想起两位伟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法关系能有今天这样的好局面,要归功于两国人民心灵相通、感情相亲、守望相助。”

“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3 用生动的故事打动人

在法国谈到中法友谊,习近平讲到了抗日战争时冒着生命危险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的法国医生贝熙叶,谈到汶川大地震中守护中国小女孩的法国军医乌埃尔,还祝刚刚担任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主教练的阿兰·佩兰“好运”。

在德国,他也讲述了和中国有渊源的两个故事。

“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位中国人民爱戴的德国友人,他就是拉贝。7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侵入中国南京市,制造了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的惨绝人寰的血案。在那个危急关头,拉贝联络了其他十几位在华外国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了栖身之所。拉贝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大屠杀内情,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证据。1996年,中德共同建立的拉贝纪念馆在南京开放。去年底,由南京市建造的拉贝墓园修复工程落成。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还有一位德国友人叫诺博,是德国葡萄专家,2000年至2009年间他同助手汉斯17次来到中国山东枣庄,向当地农民传授葡萄栽培、嫁接改优技术,将传承几百年的家族商标无偿授予当地酒厂使用。诺博和汉斯资助了8名当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2007年,汉斯突患癌症,弥留之际仍不忘自己资助的两名学生尚未念完高中,嘱托诺博把2000元助学款带给他们。2008年8月1日,当诺博把钱交到孩子手中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动得潸然泪下。”

4 运用外国人熟悉的且听得懂的语言和事例,诠释理念

习主席的演讲在说明中国时,入乡随俗,借用了西方人熟悉的人物、语言、典故,接近听众的思维习惯、文化背景,易于被人接受。比如用西方人熟悉的《浮士德》中的魔鬼“墨菲斯托”比喻被妖魔化的中国;用德国人熟悉的德国谚语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法国人熟悉的雨果、拿破仑的名言来表达观点。

“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莱布尼茨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

“德国人说,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中国人民同德国人民有着悠久交往历史和深厚友谊。”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拿破仑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有外媒将习近平欧洲之行称之为“一场对欧洲人民成功的公关活动”。德国《每日镜报》称习近平“生动的演讲”努力消除人们对中国崛起的担忧,欧洲应当陪伴一个强大的中国前行。可以说,习主席此次欧洲之行的话语创新,让欧洲乃至世界看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中国表达,也看到了一个正在砥砺前行、希望和平发展的中国。

责编:谭震

「短讯」

2014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召开

2014年5月5日-6日,2014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次大会以“联接改变世界——下一个50亿”为主题,围绕“如何赢得下一个50亿用户”、“如何成为下一个市值50亿元的公司”和“如何决定下一个50亿元的投资”而展开,聚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来自国内外近300位行业领袖、企业高管,和超过15000名移动互联网行业人士参与了此次大会。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超过10亿,移动互联网已经改变了10亿人的生活。但还有50亿人没有被移动互联网改变。经过6年的发展,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已经成长为全球范围内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大会继续以全球化的视野,肩负起带动全球尚未接触移动互联网的50亿人口之重任,将移动互联网的触角延伸至人类文明的各个角落。

2014年第六届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围绕“联接改变世界”的主题,分别于5月、7月、9月及12月在中国北京、日本东京、印度新德里和美国硅谷四地举办。

来源:新华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席文明习近平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河南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会委员名单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标题党
恼人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