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2015-04-20吕正韬赵书文
吕正韬 赵书文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全维的、综合的战略博弈,而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归根结底还是思想与智慧的较量。人们不难看到,在一些重大国家战略决策、地区和国际环境调整、重要国际思潮变化的背后,往往都有智库或隐或显地发挥作用。作为“思想生产者”的智库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智库本身也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部分。
智库综合价值的重要尺度: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一般来说,智库主要从内向和外向两个维度发挥作用。内向的维度,主要为本国决策层提供战略咨询辅助决策,为本国民众如何看待外部世界和重要战略问题提供信息和观点等;外向的维度则主要通过影响外国公众和决策层来服务本国战略,通过智库外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智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既是其对外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也是评价其综合价值的重要尺度。
智库可以凭借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设置战略议程,设计和引领国际议题的走势,影响国际行为体和国际公众对某项战略议程的认知理解和重视程度,进而服务本国政治。美国一些智库如兰德公司、国际与战略问题研究中心等,由于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具有重要影响力,它们研究和发布的议题往往能够受到国际关注,它们也藉此服务国家战略。如“9·11”事件后,美国的一些著名智库把恐怖主义和反恐问题作为重要研究议程,并不断向国际发布信息,这些成果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相关领域研究上的重要引用源,客观上强化了国际公众以美国的视角和价值观来理解恐怖主义,促进了国际社会与美国的反恐合作。而事实上,在“9·11”事件之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国际恐怖主义早已经成为严重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但由于与美国关联性不大,美国的这些智库则轻描淡写甚至不予理睬,恐怖主义和反恐问题也没能成为国际战略研究的核心议题。
智库还可以凭借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引领国际思潮,制定理论范式,将全球主流思想归拢到自己的框架中来,使自己成为全球思想的主导者。近现代以来,西方一直是国际思潮的发端者和引领者,这种柔性霸权为促成和巩固西方在世界的霸主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现在的哲学和宗教研究、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准则的标准和规范等许多上层建筑的重大问题都是在西方设定的架构之内,而西方智库又是这些学术架构的集大成者。如著名的“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和最近的“软实力”理论等诸多风靡全球的战略话语都是最初发轫于西方智库的。这些学术理论不仅深刻影响着全球的学术研究,更为重要的是无形地渗透进国际政治的实践层面。
构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前提: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谋士”,可以说智库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基因,但也要看到,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智库相对于西方起步较晚,作用发挥还有较大局限,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影响力机制和品牌声誉。目前一些研究中,有的把这种影响力的缺失归结于中国智库迥别于西方的生存环境。事实上,任何环境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中国智库的发展存在挑战,但也有自身优势,这些挑战和优势是决定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关键。
与西方智库的私营性质不同,绝大多数中国智库直接或间接隶属于政府机构,这使得中国智库在研究中可能有两种偏向:在研究方向上,有意或无意迎合上级的喜好和意图,而不是完全从决策需求的角度出发;在研究内容上,不是决策前的有效建议,而是决策后的解读和注释。这种研究独立性的缺失也不免影响研究的质量和声誉。再有,很多中国智库是由纯学者集团构成,尽管他们理论造诣颇,但缺乏政治和决策经验,易于在形而上的象牙塔中徘徊,而不够关注决策和应用性的重大现实问题,这也导致研究与决策和实践的贴近程度还不够。相对而言,西方智库由于有成熟的“旋转门”机制,很多研究人员都有丰富的政府官员经历,并来回穿梭于政府和智库之间,使得他们对政策和战略的宏观驾驭能力更强,也更为务实。此外,中国智库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架构和话语模式,在研究方法和理论论据上还大多是舶来西方的。在很多情况下,中国智库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把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一种借鉴,而是当成一种应然标准,未能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提炼升华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屋建瓴的理论构架和方法体系。
当然,中国智库也具有自身特有的优势。由于其大多隶属于政府,这种隶属关系保证了其在研究和辅助决策中的靠前站位,获得的决策信息也更广更深,同时也成为政府进行决策的体制内支撑。不同于西方智库跟政府之间那种冰冷的利益交换关系,中国智库与政府有着先天性的亲缘和信赖关系。同时,中国的政治决策过程简明快捷,因而对智库有着更大的需求和依赖,其产生的决策影响力可能远远高于西方。此外,这种隶属关系也使中国智库在经费上较为充足,不必为稻梁而谋,可以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从事研究。而且在政府的统一协调和规划下,中国智库与军队、外事、媒体等部门的合作也更为容易,从事研究的便利性更强,推广成果的渠道也更丰富,这些都是构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源。
中国智库发展的关键:扬长避短才能勇立潮头
近年来,中国智库正在快速发展,其在国家战略决策中的地位也越发凸显。刚刚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内部构设上就把智库作为重要单元,解放军总参谋部新近成立的战略规划部,其中一个重要职能便是统合协调相关智库机构的服务统帅部。中国智库要构建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需要扬长避短,乘势而为。
要实现成果质量的跨越式提升。成果质量是智库竞争力的最核心要素,生产出高质量的思想成果是智库在国际上赢得声誉和地位的基础和前提。在机制上,中国可以更多地发展半官方型和民间型的智库,使智库在整体结构上搭配更加合理。这样既可以使智库生产思想的独立性相对增强,也可以在不同智库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与互动,使智库自身的发展动力更强,质量效益更高,也更加充满活力。在智库内部人员结构上,要打破纯学者集团的模式,吸纳包括具有政府、军队、媒体等有不同行业从业经验的人才加入,使智库人员结构更加优化,促进智库能够以一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生产思想。在研究内容上,智库要明确区别于学术机构和商业机构,既不搞过于宏大的形而上的东西,也不搞纯策划、出点子等管理操作层面的东西,要准确定位在服务国家安全和发展决策的战略咨询层面。
要意识到媒体的重要作用。中国智库要努力打造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和话语体系,为世界贡献新的理论论述和研究方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智库要更加注重对媒体和舆论的影响和利用,要有打造自身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强烈意识和策略方法。在这方面,中国智库要向西方智库学习。美国的知名智库每年都会出版大量的专著、期刊、研究报告、背景分析、简报,并形成了自己有力的媒体平台,如《外交政策》《布鲁斯金评论》等就是由智库创办的知名媒体刊物。美国智库学者还会经常性地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接受采访、发表评论,通过影响公众舆论,进而间接影响决策者。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高层认为,“思想库的研究成果一旦引起大众传媒的注意,就会引起全社会和决策者的注意,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要注重作用发挥的平衡性。智库的功能是多元的,在发挥决策咨询这个内向性功能之外,中国智库还要注重外向性功能的发挥。智库可以通过对外交往直接服务本国政治。例如,西方普遍重视借助智库进行“二轨外交”,注重把智库作为填补官方外交不足的资源。特别是在政治体官方之间的正式交流和沟通出现不便时,西方特别善于通过智库发挥“缓冲带”或“试探气球”的作用,使相互交往更具弹性和灵活性。同时,正是由于这些智库频繁游走于国际交往之中,也相应地强化了它们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话语权。中国智库需要努力走上国际化的道路,要敢于进入到国际智库的大盘子中去,在服务本国政治的同时,开阔视野,吸收人才,加强交流合作,进行议题的碰撞和交锋,形成国际大视野和大胸怀。
责编:李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