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创新对外宣传方式

2015-04-20黄军衔

对外传播 2014年5期
关键词:文化

黄军衔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外宣传担负着向世界说明中国昨天的灿烂文明、今天的发展进步和明天的和平愿景的历史重任。无论是从它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所占的地位,还是从其肩负的历史重任来看,对外宣传都是一个极其需要不断创新的工作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衡量对外宣传工作的标准最终要看实际效果,要看外国人是否愿意听、听得进、听得懂,要看是否能进一步营造客观友善、于我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过去一成不变的外宣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外宣新形势,而套用传统的内宣方法来搞外宣则更显捉襟见肘。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对外宣传的方式、方法才是可行之路。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开展对外宣传的基本方式,也是创新外宣方式的重要方向。我们迫切需要向世界说明一个客观真实而又发展变化的中国,但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观念、价值体系、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在对外传播中需要跨越中外思维方式、知识体系、意识形态和不同语境的障碍,按照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来表达,才能有所成效,得到理解。比如,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于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于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在对外传播中,我们要学会把那些耳熟能详的、习以为常的口号式的政治话语,转化成以国际语言表达的外国人能够听得懂、理解得了的中国故事。因为故事往往更能反映现实,也更接近于真理。中国丰富多彩的现实中的生动故事比政策理论更易于为外国人所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也一直都有讲故事的传统,而且我们的故事往往蕴含丰富的哲理,或许在这方面中外文化有共通之处,对外宣传就是要善于寻找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而深化中国梦的对外宣传,全面准确生动地讲述好、传播好中国梦则是当前讲好中国故事的首要任务。

探索市场运作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长期以来,我们的对外宣传,特别是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了由党委或政府部门直接办项目、搞活动的操作模式,缺乏社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的因素。当然,由于过去市场条件、特别是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等方面的原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很多时候都是政府出面承办,这在以往相当一段时期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对外开放的全方位扩大和文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再由政府或官方一手包办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全部以官方的形式搞文化外宣活动,不仅会使政府承担不必要的财政预算,还有可能造成一定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外宣效果。为此,我们可以在政府部门主导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调动和利用国内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逐步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辐射力,取得更好的外宣实效。

充分发挥民间作用

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模式和充分发挥民间作用,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也是不可分割的,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过去,这两个方面都是比较欠缺的,而现在则需要不断加强,使其成为今后对外宣传重点拓展的方向。对外宣传的民间力量,大体包括社会团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民间组织、民营企业以及专家学者、企业家、艺术家、知名人士等一些非政府组织和有影响力个人,他们是构建大外宣格局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我国对外宣传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外宣实践来看,非政府组织及民间力量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作用,甚至发挥了政府行为难以达到的外宣效果,特别是在人权、涉藏、涉疆等一些敏感问题的外宣方面,他们有效地配合了政府外宣,充分发挥了民间外宣的独特作用。而且国外受众有时候更相信民间的说法,更愿意听到非政府组织的声音。我们可以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努力打造民间在一线、官方在二线,非政府组织在前台、政府部门在后台,官民并举、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对外宣传格局。

善于借助外部力量

借助外力既是外宣工作中的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所谓“老”就老在外宣起步之初就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就比较重视这种做法了;所谓“新”就新在目前需要在借助外力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这仍是我们特别需要加强的外宣工作方法。各驻外使领馆要采取有效措施,继续在驻在国主动发现和积极培育一批知华、友华、亲华的知名人士。经常保持与他们的沟通交流,经常邀请他们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不断加大感情投入,使其在关键时刻为我们发声。同时,“请进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不能忽视境外记者的来访,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请他们实地参观采访是最好的交流互动方式,这种方式能及时地向他们提供报道素材,使他们成为能够客观报道中国的外笔、外嘴。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驻京外国记者的作用。虽然做外国常驻记者、特别是西方国家驻华记者的工作比较难,但他们也不是铁板一块,要做到心中有数,加强舆情研判,及时向他们“喂料”,提供采访报道的便利,进一步引导其客观报道中国。在华工作和学习的外国专家、学者、教师及留学生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外力,需要把他们作为对外宣传的重点对象,使其成为传递中国正能量的重要渠道。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方式方法创新也永无止境。新形势下的外宣需要的是勤奋务实,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责编:李倩 「短讯」

“视觉中国”走进卢浮宫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

当地时间4月17日至22日,“视觉中国·瓷上敦煌”中国陶瓷艺术展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厅举行。

此次展览以“过去-现在-未来”三大板块,展出了老、中、青三代93位中国优秀陶瓷艺术家创作的135套(件),共计1353件作品,集中展现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面貌,完成了陶瓷文化、敦煌文化、佛教文化3条中华文明线在当下的完美汇聚。

本次展览受到了中法两国文化艺术界人士、评论家、艺术爱好者和巴黎当地观众的高度关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说,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携手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以“把脉中国艺术的风潮与流行,呈现中国艺术风尚的走向与趋势”为初衷,共同打造了这次迄今为止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史上规模最大、参与者最多、级别最高的国际展览,展现了中华文明史上佛教文化与陶瓷工艺的完美结合。他说,中国是亚洲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东方文化的博大精义,而法国是欧洲大陆核心,荟萃着欧洲艺术的成就精华,两个文化大国间的全面与深度交流,必将引发世界范围内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深入接触与密切融合。

开幕式现场,中法嘉宾、艺术家、文化学者以及艺术爱好者被艺术家灵妙的创意、精湛的技法所吸引,更被敦煌艺术、佛教文化的瑰丽和精深所震撼,感叹于艺术家在瓷上描绘出的艺术世界。法国戴高乐基金会主席歌德弗兰·贾可在参观完展览后感叹,从1964年中法建交到现在已经过去50年,很高兴看到中法两国的关系日渐紧密。此次展览,让法国人民在世界的另一端欣赏到中国这个伟大国度盛开的艺术之花。这些美妙作品让法国人民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和智慧所在,并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核心,让人非常感动和震撼。

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