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沟通 从“心”开始
2015-04-20钱莉
钱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小班是家长与教师建立互相信任、理解、合作关系的重要阶段。有的家长在开学之初因不能理解和认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会对教师的一些做法产生质疑,这时就需要教师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打消家长的疑虑,使幼儿能在家庭与幼儿园良好的互动中获得较好的发展。
下面我通过几个小案例说一说我们班级的家长工作:
一、耐心帮助孩子——得到家长的配合
案例一:炜炜(化名)小朋友刚入园时体质比较差,经常咳嗽、感冒,吃饭容易挑食偏食,不爱吃菜,饭也是吃了两三口就开始在那玩了,跟妈妈交流沟通,妈妈的反馈是:在家吃饭要看电视、电脑才吃,而且素菜只吃土豆。因此我们建议的第一步就是吃饭绝不能看电视,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接着我们在学校采取鼓励措施,鼓励多吃饭菜,但效果不明显。于是我们改换了冷处理的措施,采取紧迫盯人的战术,让他自己把饭菜吃完,由于10月初的天气还是比较热的,那天我们要求他把饭菜吃完,他吃了很久才吃完。放学跟妈妈沟通:今天我们请他把饭菜吃完了,但是时间比较久,说明他是有耐心把饭菜吃完的。他妈妈跟老师说:他要吃就吃,不吃就不要给他吃了,就立刻离开了。我们考虑的是孩子本身的体质就不好,那就应该在饭菜上加强营养,抵抗力才能跟上,我们想方设法地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进餐习惯,家长却说了这么一句随便的话。第二天早上我们继续找到了她: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你的孩子的健康着想,你觉得顺着孩子的脾气爱吃就吃,不吃就算了,这对孩子有好处吗?学校不可能顺应他的要求,每天给他做他爱吃的土豆丝,学校也是小社会,需要的是他来适应学校的这种生活环境。而且冬天快来了,饭菜容易凉,以他的这种吃饭习惯会让他的体质更差,更容易感冒、咳嗽了。你在家也要让他尝试吃不同的菜,哪怕今天只喝一口肉汤,明天吃一小块肉也是进步,只有我们老师在幼儿园努力是没有用的,需要的是家长与我们老师的配合,才能让你的孩子健康成长……谈话后,妈妈的态度确实有所改变,在家也配合我们督促孩子吃饭,慢慢一个学期下来,虽然有时可能还是比较慢,但是基本能够全部吃完了。
二、细心照顾孩子——获得家长的认可
案例二:飞飞(化名)小朋友刚进班的时候不愿意与老师接触,每天上学的时候也是眉头紧锁,我们问他:“怎么了。”他就说:“我不舒服,我心情不好。”通过我们与奶奶的沟通了解到,孩子的家庭比较特殊,他的爸爸患有忧郁症,妈妈从不管他,一直是跟着奶奶,奶奶下地干农活的时候也跟着,因此与奶奶的感情非常深厚,比较依赖奶奶。当下我们就认为家庭的生活氛围以及爸爸的病都给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奶奶听他说“我不舒服”这句话的时候,有时也会忍不住地掉下眼泪,正因为这些原因,我们在平时对这个孩子也是关注的比较多的,希望他能开朗一点,不要受父亲的影响。飞飞的爸爸由于身体的原因,基本在家休息,妈妈在一家小工厂里打工,一家人的经济来源少,也是低保户。可能由于在家吃的方面不是很好,孩子也是比较的瘦弱,学校的饭菜比较丰富,搭配也合理,我们也想着在学校里让他多吃点,但是这个孩子对一些没怎么吃过的菜就不吃,如牛肉、鸭等,所以我们就在吃饭的时候多鼓励他:“吃了长得高、聪明。”通过我们的引导,以前吃饭比较慢,不爱吃的就不吃,现在已经能够全部吃完,饭量也有所增加;经常跟他说说话,上课回答问题及时表扬,贴大苹果、五角星;经常关注他。慢慢地他的脸上开始有笑容了,通过看到我们细心地给孩子铺好被子睡觉,大便在裤子里了,老师帮他更换清洗,还有园领导了解我们班有这样一位特殊家庭的孩子后给予的关怀,这些都让飞飞奶奶对我们放心了,每次过来接孩子都要跟我们说一些感激的话,我们也谢谢她对我们工作的认可。
两个小小的案例不足以代表所有家长的想法,但我们真的努力真诚地做好我们的家长工作。作为教师,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与理解,让家长感受到我们喜爱他的孩子,这样家长们就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信任感,乐于与班级老师接近,愿意与我们沟通,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家长见到孩子在我们的手里跟在家里是一样的,家长们能够放心、安心、信任地将孩子托付给我们。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家长工作的重要意义,他们是我们共同育儿的伙伴,每一位幼儿的点滴进步与家园紧密配合是分不开的,所以做好家长工作是我们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