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
2015-04-20方方
方方
摘 要:基于对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在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以及课堂教学中应用意义的认识,再结合教师对《崇明扁担戏》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例,从而了解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推广与应用的方法及启示。
关键词:美术;本乡本土;民间艺术
一、本区域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笔者针对本区域的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况,通过问卷、访谈、课例实践等形式,深入地了解本区域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课改的深入,师生对民间艺术的传承责任意识得到加强
绝大多数师生都认为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很有必要保护,并愿意为保护本区域的民间艺术出力,但多数师生了解本区域民间艺术渠道单一。
2.随着课程的深入,教师对本区域的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多数思考的是哪些本土的民间艺术可以在美术教学中运用,而对本土的民间艺术有效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上思考欠缺,对适合应用在什么课型、具体美术课型中怎么运用,目前的有效教学方法的思考较少。
3.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如何有效应用本土的民间艺术,进行造型缺乏有效的学法引导
如,针对本乡本土的某一民间艺术的造型、色彩、寓意、肌理的体验与理解的引导,如何设计与小学生学习动力相吻合的学法等思考的深度还不够。
二、本区域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传承了本区域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
美术学习不单单是绘画技巧的训练,更应该视为是一种文化
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强调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美术文化的渗透,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影响了学生对人文文化学习的提高。
民间艺术是不可多得的宝库,在如今的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如何正确引导和提高学生对美术文化情境的了解和认识,并由传统工艺美术强化教学,是我们基层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崇明灶花、瀛洲壁画、扁担戏、崇明号子、剪纸等是崇明县劳动人民自发、自编的民间艺术。如,在五年级的《崇明扁担戏——小戏偶巧制作》教学时,一开始,学生对本土民间艺术知晓度不高,当笔者找到视频和相关图片提供给学
生欣赏时,学生兴趣度也不高。通过笔者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的探、赏、议、做、评等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加强了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扁担戏的了解。对本土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有效传承了本区域本乡本
土的民间艺术。
2.优化了教师美术课堂教学实施的方式与方法
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不是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由于民间艺术大多由口传教授的方式得以延续下去,所以需要师生乃至家长全员的参与合作,而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性就是
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家长、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各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行为。
3.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美术造型的能力与方法
学习兴趣在美术学习中具有情绪色彩的倾向,对学生的学习
激发、推动、保持都有着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从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思维和眼界的开拓,对美术作品造型要求也越来越高,本土美术作品造型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1)选择性:有选择性地利用本土美术现有造型进行个性化的再创作。
(2)审美性:乡土美术作品的美感呈现和自我感情的表达。
(3)趣味性:乡土造型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4)探究性:关注学生探究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从本土美术教育资源的优势出发,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挖掘乡土美术造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探究能力。
三、本区域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
的方法
对于《崇明扁担戏》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前笔者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教学访谈、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目前对民间艺术兴趣度、知晓度不高的原因,同时,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的方式了解本区域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让学生自己对扁担戏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另外,笔者所在的美术教研组针对不同的教法进行了三次课堂教学磨课和讨论研磨。以下提供的是笔者经过三次研讨后的教学重构活动片段,仅供同行参考。
1.谈一谈、说一说,在讨论发现中感受民间艺术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过程中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五年级的学生有能力根据教师的教学准备阶段的设计,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笔者在这一阶段设计了多种审美体验的活动来组织教学,尝试把“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评价延伸”的学习方式带进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营造一个开放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对美术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拉近了学生与“扁担戏”的距离,感受家乡劳动人民在创作时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背景,使学生获得思想上的启发,领悟到崇明民间美术作品的意义是那么深远。
教学片段一:
师: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你们知道吗?
生:崇明灶画、崇明号子、扁担戏。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崇明扁担戏是流传于我们崇明县的一种非常有个性、有特点的民间艺术。那把你们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扁担戏的内容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崇明扁担戏,是由一个人既当演员,又当伴奏员;既用手指演绎角色,又用嘴巴演唱台词、模拟口技的戏剧,在崇明岛上被称为“木人头戏”,有关行家将这种一人表演的布袋木偶戏称之为“扁担戏”。
师:同学们真是博学多才啊!说的都非常好,已经将传统扁担戏的大概向我们介绍得很详细了。
2.试一试、做一做,在体验创作中感受民间艺术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通过对比传统扁担戏人偶和同龄人的作品实物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去感受哪种艺术形式是他们所欢迎的,并总结揭示出:加入现代元素的传统艺术更为现代学生所认同和喜爱这一观点。
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多角度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直接与扁担戏作品进行交流,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通过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实物的欣赏与触摸,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激发学生创新的能力。加入新时代的元素,才能使传统的民间艺术永久保存下去。为此,笔者在这一环节设计了学生自编自演的一个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小小百花艺术团文艺演出”的活动,从中挖掘学生艺术创作的能力。
教学片段二:
播放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在感官上对传统扁担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扁担戏,看看这些栩栩如生的小木偶有什么特点。
生:造型简洁,色彩对比强烈。
师:你们的材料盘里面有同龄人做的扁担戏人偶,你们仔细观察观察,看看和传统的扁担戏人偶有什么不同。
生:人偶头部的材质不同,传统的好像是用木头做的,而这个是用超轻彩泥做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传统的人偶的头部使用梧桐树雕刻而成,我们学生自己有一种常见的美术材料进行替代。
生:传统木偶的服饰很“土”,而这个的服饰造型很现代,我个人很喜欢。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这些加入新元素的崇明扁担戏人偶。今天,我们来完成一场《崇明扁担戏》文艺演出,小组成员按内容制作人偶,然后上台来表演一下。
学生情绪高涨,都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演一演。
3.议一议、想一想,在问题思考中凸显学科育人价值
民间艺术的存在有着地域的独特性,它总是将实用和美学结合在一起。民间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最好的途径就是融入现代化生活,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远远不足它的消失,我们不能只悲哀于它的衰落,而必须有选择性地继承和保留,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将优秀的精华保留、传承,并有所发展,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领悟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片段三:
为了加深体验,激发学生热爱、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文化之情,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
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扁担戏?为什么要发展它?
生:加强宣传,向父母、周围的人进行宣传。
生:创作一些现代的、有生活气息的剧本。
……
四、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践启示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开始渐渐地遗忘,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将这些本土的民间艺术以最好的状态呈现给学生,并引导他们地主动、有效地融入本土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中来才是最重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借用本区域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加强美术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设计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形成。所谓情境创设,从狭义来说,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网络、影视、书籍已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课前可让学生收集相关的知识材料。如,本课例的单元教学中《立体面具》一课,我把动画片《宝莲灯》中祭祀的一个场景截取下来让学生观看,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看完后,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关于面具祭祀的相关内容与大家交流起来。接着,我又拿出现代面具的实物给学生欣赏,学生又开始交流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面具又有什么特点。
可见,创设教学情境,不仅丰富了学生动脑的一面,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思维想象的空间。
2.借用本区域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拓展学习内容
上海市实施二期课改以来,美术教材中感受民间艺术、走进名作等版块的内容在新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多,配套课件中的欣赏部分所展示的作品,数量多、质量好,有很强的代表性。例如,上教版第五册美术教材中第六单元《感受民间艺术“好看的农民画”》一课,农民画与儿童画从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它易于儿童理解、模仿、学习运用农民画的装饰手法大胆表现生活中的感受。通过大量农民画的作品给他们最大的视觉空间、感受空间,同时,不拘形式地给他们最大的描绘空间,带领孩子们去林间、田间写生和观察,了解身边熟悉的环境和人物,提高对农民画的学习兴趣。如许多学生创作一样,主要是将现实生活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丰富起来,激励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和欲望。
3.借用本区域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民间艺术中的民间美术造型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杨柳青的年画、北方的剪纸、北京的脸谱艺术、天津的泥人张、崇明的扁担戏等这些精湛的艺术品都离不开手、眼、脑的协调合作。动手操作是小学美术阶段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合作能力的手段,例如,《多彩的剪纸》一课,结合本区域的民间剪纸艺术的学习和欣赏,强调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创作剪纸,(动物、植物和人物等,都能成为剪纸的题材)因此,学生学习剪纸的过程,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并把观察的生活环节加工、提升为艺术。同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才能完成一件成功的作品。
上海地区的小学课堂教学为一堂课35分钟,美术教师除了新授知识和作业点评、拓展学习之外,学生动手的操作时间有限,多数只能在20分钟上下,完成一件让他们自己满意的作品,需要教师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否则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时,我们就需要单元化的设计教学环节和作业形式,加强学生的团队的合作意识。例如,《崇明扁担戏》一课,我们设定好6至7个人为一小组,组员分工明确,“艺术制作”——全员参与;“艺术音效”——乐器表演;“艺术表演”——童谣表演;“小主持人”——童谣介绍。小组成员工作协调有序,在20分钟内出色地完成了人偶的制作和表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合作精神、改善了人际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作力,使学生的责任感也加强了。
总之,本区域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传统最深的根基,它具有贴近生活、感情纯真的一面,它的语言又是对生活的感悟,它那些朴实的造型对世人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作为一位美术教师,我们有这份传承的责任,将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通过课堂来介绍给学生,然而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只有展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了解,加深对家乡民间艺术的喜爱,才能拓展美术教学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赵农.民间艺术概论[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01.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11.
[3]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概说[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08.
[4]汪东方.因地制宜: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对身边资源的利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