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
2015-04-20李文豪
李文豪
学生的不良品行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和学校规则的过错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就会不断恶化。对不良品德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要根据他们的心理和错误品行的特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不良品行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影响
当代青少年正处于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社会转型在给青少年带来憧憬与机会的同时,也会带来迷茫与失望。个体的品质和特征也会渗透整个生活空间,从而对青少年产生深远的影响,使青少年形成社会生存的不同行为习惯和人格。
2.家庭教育错位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品德的形成。家庭的不当教育和不良环境也是造成不良学生不良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主观原因
1.认识偏差
青少年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认识还不稳定,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难以准确地明辨是非,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形成模糊甚至反向性的认识。
2.情感异常
由于长期受到不良环境和错误观念的影响,造成情感上的异常状态。喜怒无常、爱憎不明、感情用事、对立情绪,理智难以驾驭情感。
3.意志薄弱
缺乏坚强的自控能力,道德意志薄弱,对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难以抑制,虽然有正确的认识,但是难以见诸行动,明知故犯,容易受到身边错误思想的引导,错误常常改了再犯,出现反复。
二、不良品行的矫正
(一)明晰动机,找准需求
道德行为是学生品行的主要标志之一,而需要则是道德行为的内在原因。因此,弄清品德不良学生的需要和动机,是有针对性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基础。而且同一种不良动机,在不同学生身上可能由不同需要引起,这就要求家长、教师通过多观察、多交流深入了解,发现他们的需要和动机。
(二)消除对立,改善关系
品行不良的学生往往接受更多的是训斥、挖苦、冷眼、鄙夷。他们缺乏自信甚至十分自卑。教师要从培养感情入手,关爱他们、呵护他们,用真诚去成为他们的朋友,才能消除他们的戒心和敌意。
(三)保护自尊,培养自信
自尊心是生存环境中他人尊重的情感,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品行不良的学生自卑感强,自尊心同样很强。他们敏感、脆弱。教师要用积极的思维和心理去评价和交流,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悦纳自我。
教育的任务就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和环境,让他们在其中通过反复的体验和感受,增强对他们内外优良因素的影响力,引导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